電商直播亮了
2020年,一場疫情讓線下商業跌入低谷,卻點亮了今年最大的風口——電商直播。
當絕大多數人宅在家裏同疫情“鏖戰”,僅有三五平方米的小小直播間迅速成為滿足人們購物需求、釋放購物慾望的“出口”。
這一年,直播有多火?
淘寶直播數據顯示,今年“雙11”預售正式啟動10分鐘,平臺成交額就超過去年全天;在快手平臺,平均每秒就有2場電商直播正在進行;相關研究機構預測,2020年中國電商直播行業總規模將逼近萬億元。
據商務部監測,僅上半年全國電商直播就超過1000萬場,活躍主播人數超過40萬,觀看人次超過500億,上架商品數超過2000萬。
“村播”“廠播”“店播”“倉播”……這一年,直播的場景不斷豐富,“雙11”期間,不少保稅區的海外品牌甚至邊播、邊賣、邊發貨。
甘肅土豆、黔西南薏米、大涼山橙子……這一年,許多人走進直播間,為家鄉土特産“帶貨”。直播間裏,人們為湖北拼過單,為脫貧出過力。
賣車,賣房,賣火箭發射服務……這一年,直播“貨架”上的商品不斷突破人們的想像,有人感嘆,這是“萬物皆可直播”的時代。
為什麼是直播?很多人問。
對零售業而言,直播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人貨場”。在商品供給極大豐富的今天,從億萬件商品裏“淘好貨”無疑需要消耗大量時間,而直播通過預先選品,將傳統的“人找貨”變為“貨找人”,大大提高了商品流轉效率。
在直播間裏,主播憑藉獨特的個人“IP”特色,與用戶之間建立起信任紐帶,主播團隊幫助用戶發現需求、篩選商品、和商家砍價,讓消費者以更少的時間精力投入,獲取相對“物美價優”的商品。消費者也可以通過評論、“彈幕”等形式,表達自身需求,影響産業鏈上端。
在2020年的商業賽道上,直播可謂“一騎絕塵”。可車速太快,難免“翻車”。流量造假、商品品質差、大數據殺熟……最近一段時間,關於直播帶貨的負面新聞頻頻登上熱搜,去掉濾鏡之後,野草般瘋狂生長的直播,似乎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美”。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近日發佈通知,對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的登記、內容、審核、打賞等提出具體管理細則。不少頭部主播更是直接遭到中消協“點名”。
監管不是為了打壓,而是為了規範。
未來,5G環境疊加AI、短視頻、虛擬主播、全息影像等,電商直播行業或許會迎來更多突破想像的新玩法、新業態、新模式。而這一切的前提,是真正建立起一套標準規範的直播供應鏈體系。
如何構建起適應直播生態、符合法律規範的新的“人貨場”,是直播走入“下半場”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在規範、有序、健康的基礎上,直播才能“亮”得更久,而不是狂風過後,落得一地雞毛。(新華社記者王雨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