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回”與“打不打”——新華社在臺記者遭遇的“年度之問”

編輯:左妍冰|2021-01-04 10:25:12|來源:新華社

2020年,我始料未及地在台灣駐點工作了整整一年。留臺日久,我和駐臺同事越來越頻繁地被問及兩個問題。

 

與大陸親友隔海交流時,被問到最多的就是:什麼時候回?

 

君問歸期未有期。我的回答都是:回不去。

 

為何回不去?表面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其實是民進黨當局以疫情為藉口,阻撓限制包括新聞交流在內的兩岸正常往來。

 

2020年2月初,臺方以疫情為由宣佈自2月6日起禁止大陸籍人員入境,導致本應于當月下旬“接棒”的下批駐點記者無法赴臺。原本每次在臺駐點採訪連續停留不得超過3個月,現在被迫一再延期,迄今已逾13個月。

 

如果説臺方起初出臺禁令是基於防疫考量,尚可自圓其説,那麼,大陸疫情防控早已取得重大成果,經濟社會運行逐漸恢復常態,民進黨當局至今仍不開放大陸專業人員入境,則顯然是出於政治算計。

 

其實,2020年初至歲末,除“獨禁”大陸外,台灣方面並無禁止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專業人員入臺交流。如此赤裸裸的“雙重標準”不斷受到島內輿論撻伐,但民進黨當局卻始終置若罔聞,不為所動。

 

政治算計遠不止阻礙兩岸專業交流這一樁。一年來,禁止口罩出口大陸、禁止兩岸婚姻家庭孩童回臺、禁止陸生返校、查禁講述大陸抗疫的兒童繪本、排拒大陸疫苗……凡此種種,族繁不及備載。用“反中”意識形態作祟評價之,當屬客觀公允。

 

大陸親友不斷詢問歸期,除了思念,還有一份牽掛與擔憂。“注意安全”是過去這一年我收到來自長輩、親友、同事最多的叮嚀。

 

常被問到的第二個問題,主要來自台灣同胞:你覺得兩岸會打起來嗎?

 

提出這個宏觀而重大問題的,有相識多年的台灣朋友,有見面不足半小時的台灣同行,還有路邊食肆老闆。有人甚至開玩笑説,你們“撤回”大陸前告知一聲,我們也好買機票撤離。

 

他們的發問,一開始讓我措手不及,不知如何作答。被問的次數多了,我的回答多半是“這得看台灣”。

 

兩岸之間發生衝突,要看可能引發衝突的根源。

 

從抹黑攻擊大陸到“倚美抗中”,從打壓島內從事兩岸交流的團體和人士到頻頻向美軍購,從插手香港事務到各種意圖“修憲”“正名”鬧劇,民進黨當局和“獨派”勢力這一年的“反中”衝撞言行,持續加劇著臺海緊張動蕩。島內有專家認為,2020年是過去40年來兩岸關係最嚴峻的一年。

 

也因此,台灣百姓愈加擔心民進黨當局的莽撞行為引來兩岸“擦槍走火”,以至於9月份島內某地淩晨突然出現密集閃電雷鳴時,不少網友驚呼“以為解放軍打過來了”,趕緊上網發文詢問。據台灣媒體報道,10月,台灣南部有公務人員用餐閒聊時談起:“中共哪天真打過來怎麼辦?”有在場者回答:“那就投降啊!”結果閒聊人員被上級部門約談。消息曝光引發民意反彈後,相關人員稱,約談不是要懲處,而是“提醒他們”。

 

在“提醒”別人之前,民進黨當局其實應反躬自問:對比前些年兩岸交流合作的榮景,民進黨對台灣民眾承諾的“維持現狀”為何已成明日黃花?這一年為何讓人們如同驚弓之鳥?

 

降低民眾對安全的擔憂,當是負責任執政者的應有作為。台灣民眾對於“兩岸會不會打”的憂慮,值得民進黨執政者三思。

 

這一年,島內關心兩岸關係走向的人們反復呼籲民進黨不要充當美國“反中”馬前卒,應儘快回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軌,用不同方式表達對“兩岸關係回不去”的深切憂慮。

 

作為長年跑“兩岸線”的記者,我們對當下的兩岸關係自然也不免憂心。這一年身在島內,我們時常安慰台灣朋友:向前看。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世間萬物從來“回不去”,只會向前走,兩岸關係亦然。幾十年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幾經風雨,2020年或許有些特殊,但仍只是歷史大坐標繫上的一個點。時代大潮浩蕩向前,一時亂流逆流終將成為泡沫。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兩岸關係走向的大勢無比清晰。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在對未來更美好生活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追求中,兩岸同胞定會共享屬於全體中國人的繁華、尊嚴與榮耀。新華社記者吳濟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