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60多年前永樂宮壁畫的大搬遷

編輯:張旭|2021-01-05 09:51:53|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記者劉翔霄

 

在今天的山西南端、黃河北岸,坐落著元代建築與壁畫交相輝映的“國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樂宮。這處建於元早期的著名道教宮觀有4座氣勢恢宏的殿宇,堪稱中國元代官式建築的典範,各處殿宇四壁上還繪有無與倫比的精美壁畫,總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被譽為中華藝術的瑰寶。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60多年前,連同它的整體建築和巨幅壁畫在內,永樂宮曾經歷過一場世所罕見的“乾坤大挪移”。

 

1956年,出於治理黃河的需要,決定修建三門峽水庫。由於永樂宮原址恰好位於水庫的計劃淹沒區內,國務院特批對永樂宮進行遷移保護。

 

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在中國史無前例。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工作人員張青告訴記者,建築的搬遷還相對容易實現,但壁畫的揭取當時在我國無先例可循。況且,永樂宮壁畫當時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粘力大減。“泥皮土墻一碰就碎,一時間難倒眾人”。

 

壁畫搬遷之初,兩位“洋專家”被請來了。他們根據西方經驗,提出將化學藥品注射進墻體,軟化壁畫後再進行揭取。但是這種辦法對泥皮土墻的永樂宮壁畫是否安全有效?洋專家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不僅如此,他們還提出了數百萬元的高額費用。

 

“當時,我國正處於經濟困難時期,永樂宮搬遷的全部預算額都沒有‘洋專家’提出的這一項價格高。”“山西古建築保護第一人”柴澤俊時任永樂宮遷建工程施工組組長,他在生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洋專家”請不起,我國“土專家”決計自力更生。

 

鋻於各殿墻壁幾乎全部是作畫之處,每面墻壁都由數十平方米的壁畫連接成一體,如果整壁揭取,面積太大,必然導致壁畫的破碎。經過週密研究,人們確定了完整的永樂宮搬遷方案,即臨摹、揭取和修復三步方案。

 

為了保護壁畫、不觸碰壁畫,永樂宮壁畫的臨摹就用了將近1年時間。

 

從1959年3月至1960年6月底,人們開始對壁畫進行揭取、包裝和遷運,並對宮殿建築進行編號、拆除,將它們運送到25公里以外的新址處。

 

據柴澤俊生前回憶:人們先要避開畫面的精細部分,在儘量不損傷畫面的地方,把壁畫分割成2平方米到6平方米大小不等的畫塊。然後預製與畫塊相等的木板,在木板下端安裝角鐵。木板靠近畫面一側,根據墻面的凸凹不平,用舊棉花和拷貝紙加以鋪墊,依附於畫面上,即行揭取。揭取下來的壁畫,四週用木板裝訂,背面木框壓牢,形成一個木箱,空隙部分用棉花填充壓實,並標上編號。箱子特意做成了上下可通風式,以防止壁畫受潮。

 

為防止壁畫在路上受顛簸遭損壞,柴澤俊拉上手推車,在壁畫的必經之路上先後做了4次試驗。“推著車穩穩地走,去一趟下來要用7個小時,今天去了明天再回來。”最終,他摸索出了將輪胎氣壓降低、車速減慢,才能使震動減到最小的經驗。後來,人們使用汽車前後運了400多趟,才將壁畫安全送達。

 

從1962年下半年起,人們又耗時將近4年,才完成全部壁畫的加固和復原。而整個壁畫的揭取、復原共計花費30多萬元。經過專家和操作工人的協同努力,不僅使珍貴的元代建築和壁畫得以完整保存,更是為國家節約出了一筆巨大的開支。

 

永樂宮搬遷開創了中國壁畫整體搬遷的先河,並創下了多個之“最”。“搬遷壁畫面積最大,達1005.68平方米,留存手寫資料最多,有20000余頁。搬遷建築佔地約15公頃,搬遷建築構件重達10噸,而項目骨幹人員年紀較輕,平均不到30歲。”張青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