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能否助推傳統戲曲更好傳承?

編輯:張旭|2021-02-09 12:40:54|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南寧2月7日電題:“文旅融合”能否助推傳統戲曲更好傳承?

 

新華社記者陳倩慈、鄒學冕

 

戲曲名家現身旅遊景區演繹經典橋段,遊客置身山水與庭院間獲得鮮活的觀戲體驗;一曲歌罷,余韻嫋嫋,不少與戲曲初逢的觀眾也不禁為中國戲曲古典含蓄的美而喝彩……

 

近年來,戲曲演員在旅遊景區打造駐場演出品牌成為梨園行吸引更多受眾的新嘗試。旅遊景區的流量能否帶火傳統戲曲?傳統戲曲在與旅遊市場需求接軌時,該如何把握創新的尺度?面對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趨勢,這些問題在不斷考驗著戲曲從業者們。

 

文旅融合或成戲曲保護新方式

 

相關部門2017年底發佈的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顯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中國共有348個戲曲劇種,30餘年間有24個劇種消亡,17個劇種未完全消亡。

 

雲南省京劇院副院長、小生名家朱福表示,京劇院過去排演傳統劇目的機會並不多,儘管每次演出的票價並不貴,但真正願意買票走進劇場看戲的觀眾寥寥,“必須採取創新的手段培養戲曲的觀眾群體。”

 

2018年,雲南省京劇院與雲南優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開始新的嘗試。二者聯合打造了崑曲《牡丹亭》全本·精華版演出項目,並進駐昆明旅遊“打卡”地——老街附近的馬家大院古宅。截至目前,該劇目已上演39場。

 

相較崑曲、京劇,廣西的桂劇略顯小眾。然而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院于2017年在兩江四湖景區內的小劇場打造了《桂林有戲》演出項目,在一個多小時內集中向觀眾展示《打棍出箱》《人面桃花》等桂劇經典劇目中最精彩的片段。該劇僅2019年就上演了200余場。

 

雲南優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小菜表示,目前全國多處庭院、園林景區均在探索與戲曲團體合作,“這種探索也許會成為保護戲曲文化的新方式。”

 

景區流量帶火傳統戲曲

 

在崑曲《牡丹亭》全本·精華版演出現場,昆明馬家大院兩層樓數百個座位幾乎坐滿觀眾,叫好聲、鼓掌聲不斷。

 

“相比于普通劇場,馬家大院地處昆明人流密集的旅遊商業街,而大院景區內古色古香的建築也與《牡丹亭》所呈現的意境相得益彰,這些都是這齣戲幾乎場場爆滿的重要原因。” 趙小菜説。

 

“不少人不喜歡戲曲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真正去劇場看一場戲,在景區演戲就會給他們提供一次和戲曲接觸的機會。”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院副院長周強説。“不少觀眾在景區看了《桂林有戲》後就喜歡上了桂劇,進而去看我們在別處其他劇目的演出。”

 

在旅遊景區打造駐場戲曲演出不僅讓遊客擁有了欣賞傳統戲曲的機會,頻繁的演出場次也賦予了參加演出的戲曲演員更多的舞臺經驗。

 

“過去我們年輕演員一年也不見得能演上幾齣大戲,而《桂林有戲》幾乎周周都演。”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院桂劇演員隊隊長劉淑娟説,不少參加演出的年輕演員漸漸學會了自己扮戲,臺上的狀態也更加放鬆。

 

與旅遊市場接軌要把握好“度”

 

依託旅遊市場,不少傳統戲曲劇目被搬上舞臺。但也有一些團體為了在景區吸引遊客,對傳統劇目進行了“大尺度”調整。如何在與旅遊市場需求接軌時把握好創新的“度”?戲曲從業者們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為了適應現代人的審美節奏和遊客的實際時間安排,昆明馬家大院上演的崑曲《牡丹亭》在全本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刪改,將全本五十五回縮減至遊園驚夢、尋夢、離魂、拾畫叫畫、幽媾、回生六回,把演出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

 

“雖然我們為了實際需要將演出時間大幅縮短了,但故事情節依然完整,最經典的唱段也都被保留,我們演員的每一個動作、眼神都經過精心打磨。”朱福説。

 

“我們不唯市場,更不能被市場綁架。”周強表示,《桂林有戲》並沒有使用過於誇張的聲光電效果來吸引遊客,而是依然堅持本色,讓觀眾體驗到中國戲曲含蓄的美。

 

“旅遊市場給戲曲的發展帶來了機會,但堅守傳統和‘初心’對戲曲演員而言仍然重要。”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中心非遺部部長劉輝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