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編輯:王瑞穎|2021-03-23 10:25:57|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赴福建考察。這是今年以來第三次國內考察,也是“十四五”規劃綱要通過後的首次國內考察。赴閩第一天,習近平來到位於南平的武夷山市。武夷山有著“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産”“萬里茶道起點”“朱子理學搖籃”等多張名片。從“智慧公園”到生態茶園,再到歷史文化園,總書記一路走來,牽掛深深。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3月22日考察點示意圖

 

“智慧之園”:打造科技之眼 看護碧水丹山

 

武夷山國家公園位於福建省北部,規劃總面積1001.41平方公里,涉及武夷山、建陽、光澤、邵武等四個縣市區。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俯瞰武夷山(總臺央視記者王朋、孫開彥拍攝)

 

3月22日下午,習近平來到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了解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情況。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武夷山國家公園(總臺央視記者鐘銳拍攝)

 

智慧管理中心是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智慧大腦”,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衛星遙感等信息技術,通過大數據採集和分析,可以實時掌握當日入園人數,監測預警水質、大氣、森林防火等情況。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武夷山國家公園的資源監測、巡護執法、森林覆蓋率等信息,在智慧管理中心一目了然。(總臺央視記者馬立飛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在線巡護人員利用無人機、紅外相機、巡查記錄儀等技術裝備實現網格化巡護。(總臺央視記者鐘銳拍攝)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産名錄,實現了福建世界遺産零的突破,時任代省長習近平曾致信祝賀。此後,他又推動出臺了武夷山“雙世遺”保護的相關條例。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武夷山國家公園共記錄高等植物2799種,野生脊椎動物558種,有“鳥的天堂”“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等美譽。(總臺央視記者鐘銳拍攝)

 

2016年6月,武夷山被列入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成為目前我國唯一一個在世界雙遺産地建立的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也是福建建設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一項重點任務。

 

天空地一體化的全方位全天候監測和服務,為武夷山生態保護打造了無遠弗屆的“慧眼”。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武夷山(圖/視覺中國)

 

生態茶園:插上科技翅膀 助力鄉村振興

 

武夷山,既以“奇秀甲東南”的自然景觀聞名,還以盛産烏龍茶和紅茶著稱。武夷岩茶連續四年蟬聯中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價值第二名。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武夷岩茶種植區(總臺央視記者王朋、孫開彥拍攝)

 

燕子窠生態茶園位於武夷岩茶核心産區,佔地1000畝。3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察看茶産業發展情況。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燕子窠生態茶園(總臺央視記者張曉鵬、馬立飛拍攝)

 

燕子窠生態茶園的武夷岩茶以水仙和肉桂兩個品種為主,坊間有“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的美名。説到當地因茶致富、因茶興業,不能不提“一個人”和“一項制度”。

 

來自福建農林大學的教授廖紅,今年52歲,除了黨的十九大代表這個身份,她還是帶領燕子窠生態茶園走向綠色高品質發展的農業科學家。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廖紅(中)曾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總臺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2015年,廖紅帶領團隊嘗試在茶場套種大豆、油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為“綠肥”,油菜開花後就地回田,補給土壤磷和鉀。這一嘗試得到了大自然的豐厚回饋——茶青産量保持穩定、茶葉品質持續上升。2017年,燕子窠生態茶園開始運用廖紅團隊這一成果。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油菜花在燕子窠生態茶園盛開(總臺央視記者章猛拍攝)

 

廖紅團隊來到燕子窠,得益於科技特派員制度。這一制度的誕生地就是福建南平。

 

1999年2月,南平市選派225名首批科技特派員到鄉村開展農業科技服務。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在專題調研後,在《求是》雜誌發表文章,指出這種做法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的有益探索。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茶園中的太陽能殺蟲燈,有效減少病蟲害發生。(總臺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2019年10月,在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週年之際,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持把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從福建南平的“星星之火”,到全國推廣的“創新之花”,科技特派員制度展現強勁生命力。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這是當天下午與總書記見面的多名科技特派員和茶農。(總臺央視記者章猛拍攝)

 

朱熹園:朱子理學 一窺堂奧

 

在武夷山,你既可以領略世界遺産的奇秀風光,又能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

 

1999年,武夷山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時,一項重要評定依據是:武夷山是朱子理學的搖籃。朱子,就是與孔子並稱的儒家思想代表者——朱熹(1130—1200)。在他的71年生涯中,有40餘年時光是在閩北和武夷山度過的。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朱熹園(總臺央視記者王朋、孫開彥拍攝)

 

3月22日,習近平考察了九曲溪畔的朱熹園。800多年前,朱熹就曾在這裡講學授課、著書立説。朱熹園又名武夷精舍。從地圖上看,它坐落在九曲溪第五曲的沿岸。正如朱熹所作《九曲棹歌》中“五曲山高雲氣深,長時煙雨暗平林”所描繪的那樣,伴著微風徐徐、書聲琅琅,朱子理學在這裡播下思想的種子。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朱熹園內(總臺央視記者楊松濤拍攝)

 

作為復興儒學的領軍人物,朱熹以書院為陣地,宣揚以德育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我國書院文化推到了頂峰。從江西白鹿洞書院,到湖南嶽麓書院,朱熹都傾注了極大的心血。武夷精舍是朱熹回到家鄉後一手創建的書院,這裡也是他完成《四書集注》的地方。

 

當天在武夷精舍為總書記做講解的,是65歲的福建省文史館館員張建光。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張建光先生(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朱熹被稱為孔孟以來儒學的集大成者。對傳統儒學經典進行重新整理,是朱熹人生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他著力推廣“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新儒學得到了最大範圍的傳播,極大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如今的武夷精舍是2000年按清代“武夷精舍圖”在原址重建的。這裡還精心保留著兩堵20多米長的土墻,它們是1717年清朝康熙年間最後一次修繕的遺跡。(總臺央視記者楊立峰拍攝)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列舉了中華民族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産生的一大批思想大家,其中就包括朱熹。總書記多次在重要講話中引用朱熹的論述——

 

2014年1月,他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引用朱熹《論語集注》裏的話——“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

 

2016年1月,他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上引用朱熹《答或人》中的語句——“窮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者而已。”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陳列在武夷精捨得古書籍(總臺央視記者楊松濤拍攝)

 

去年1月,他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引用朱熹《論孟精義》中的一句話——“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總書記還多次引用最能代表朱熹“民本思想”的名言——“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陳列在武夷精捨得書法作品(總臺央視記者楊波拍攝)

 

武夷山是習近平此次福建之行的第一站。透過他考察的“園中之園”,可以看見他對曾經工作17年半之久的八閩大地一以貫之的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農村工作機制”“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努力建設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踏訪武夷山,為何關注這些“園中之園”

 

△2002年4月8日,習近平在南平邵武市和平古鎮考察。

 

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啟示全局。從某種意義上説,看懂福建,看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