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新氣象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編輯:王瑞穎|2021-03-26 10:01:51|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糧食不僅事關民生,也事關國家安全。“十四五”規劃綱要在安全保障方面第一次設置了糧食安全指標。近年來,中國糧食連年豐收,2020年糧食産量達到了13390億斤,再創新高。但是中國糧食供求一直是緊平衡格局,未來隨著居民消費升級,糧食需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還將剛性增長。那麼,怎樣實現糧食産量與品質雙提升,進一步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呢?“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要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這是財政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經調研論證,于2017年啟動實施的一個民生工程。優質糧食工程主要做些什麼? 

 

邵慶郎,安徽阜南縣苗集鎮的村民,他説,去年種地收入還不錯,今年他把種植規模擴大了,這在前幾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兒。

 

新征程 新氣象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安徽省阜南縣是全國的産糧大縣,雖然産量不少,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小,農民種植的糧食品種多而雜,成不了規模,因此,靠種地收入並不多。即使一些村民嘗試著種優質的糧食品種,可到了收購的時候,還是沒能賺到更多的錢。

 

種糧積極性不高、糧食種植方式粗放等共性問題,在很多産糧大縣也存在著。一方面是農民憑藉種糧難以獲得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中國目前糧食供應雖然基本能夠滿足需求,但在市場上缺乏更多的優質糧油産品供人們選擇。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聯合財政部決定以“高産窮縣”阜南縣為突破口,蹚出一條“優質糧食工程”的發展新路。

 

新征程 新氣象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協調下,中化農業、中糧貿易兩家企業相繼在當地落地,由農業部門、糧食部門與企業共同選定6個優質小麥品種,開始在一些村鎮進行“一村一品”的規模化嘗試,就是以村為基本單位,一個村全部種一個品種的小麥。2018年,首批在4個鄉鎮試點種植優質小麥1.5萬畝。

 

要想有優質的小麥,還需要科學的種植。因此就要推進傳統農業、小農戶向現代化、規模化農業種植邁進。

 

中化現代農業安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江南説:“我們幫助適度規模種植戶統一組織地塊,統一栽培技術方案,統一機械作業,同時統一提供金融服務,統一購買保險,主要是産值險,最後統一回收;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半託管,中化農業提供整體方案,由村集體來選擇需要哪些服務。”

 

新征程 新氣象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由於現代農業的進入,2020年,在遭遇疫情、暖冬、赤霉病等情況下,阜南訂單種植的30萬畝優質小麥仍然實現了産量和品質雙提升。

 

種出好糧只是第一步,産後環節尤為重要。糧食收穫之後,因為含水量較高,要及時乾燥和清理,這個環節過去讓很多農民叫苦不迭。

 

村民在馬路上、空地上晾曬,有灰、雜質多,賣的時候價格會扣除一部分。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阜南縣陸續建立了10個糧食産後服務中心,幫助農民整理、烘乾糧食。品質提升了,價格也上去了。

 

在安徽,從2018年起,像這樣的産後服務中心已經累計為400萬噸糧食提供了乾燥、清理等服務,減少産後損失10萬噸左右。

 

品質雖然提升了,但光靠賣原糧,收入始終有限。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梁彥説:“糧食加工業很薄弱,原糧出去效益有限。總書記也要求一二三産融合,農頭工尾、糧頭食尾,三鏈協同起來。”

 

新征程 新氣象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要做到“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實現糧食産業高品質發展,就要形成完整的産業鏈。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院長翟江臨説:“引進了中裕集團,在當地投資6個多億,建設30萬噸的小麥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延伸了産業鏈。”

 

大型現代化加工企業的加入,讓生産、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緊密聯繫,不僅帶動優質訂單小麥就地加工轉化,還將逐步開展主食廚房、航空酒精、蛋白飼料等精深加工。優質的糧食更多了,農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了。

 

優化“産購儲加銷”全産業鏈,這種模式目前已經在全國64個産糧大縣開始嘗試了。

 

新征程 新氣象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延長産業鏈條,這也是推進優質糧食工程的一種嘗試,而優質糧食工程也是“十四五”規劃當中對於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強化品質導向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又該如何利用優質資源,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呢?

 

最近,浙江湖州糧食加工企業的負責人邱若飛正忙著擴大生産規模。

 

別看邱若飛現在籌劃著企業的發展,可就在三年前,他還擔心著自己的企業是否能夠經營下去。

 

邱若飛説:“一般人覺得吃好米就是東北米、五常米,沒有想到我們南方米。那個時候大家都做不下去了,倒了不少。原來有四十多家糧企,後來變成了二十多家,現在只剩下五六家了。我當時有句口號,爭取最後一個倒閉。”

 

銷售的情況不樂觀,開銷也大,尤其是糧食儲存,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保管不好還會造成損失,越是優質的糧食損失越大。

 

隨著當地加工企業的倒閉,農民的糧食銷路差了,漸漸地很多人不願意種地了。

 

與此同時,湖州市糧食局也面臨著儲備糧食花費較大的壓力。收購進來的稻穀,在倉庫中儲備三年應急。三年後,將存糧折價出售,騰倉收購新糧。

 

新征程 新氣象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糧食加工企業難以維持,農民收入低不願種地,糧食收儲開銷壓力大,這三方面臨的難題如何破解呢?

 

在國家提出要加快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之後,湖州市決定利用其倉儲優勢為著力點,改變整個糧食産業鏈逐漸走下坡路的現狀。

 

湖州市糧食部門打算由倉儲向兩端延伸,形成“糧食企業+國有糧庫+農戶”的運營模式。2019年,湖州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首次嘗試,拿出7個倉庫、不到湖州市儲備糧總量的10%,共計8500噸稻穀儲備規模的倉容指標進行公開招標。按照合同約定,出現糧食應急狀態時,庫存糧食必須服從政府調控安排。為了讓糧食企業能夠積極參與,這一部分糧食的輪換期由三年轉變為一年一輪換。

 

這樣就打消了糧企銷售難的顧慮,省去了糧食保管的費用,緩解了資金壓力,更重要的是,進了倉庫的糧,一年後將由企業加工銷售出去,企業開始琢磨著如何提高糧食品質。

 

這樣一來,“市場需要什麼、農民就種什麼”,産需對接,也增加了優質糧食有效供給。優質糧食訂單讓農民的收益也大幅提高。

 

新征程 新氣象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更好品質的糧食就意味著更高的價格,儲備糧的收購價格是固定的,産生的差價怎麼辦呢?

 

浙江湖州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王堅説:“打個比方,我們要收購稻的時候以前只能收1.33元的,農民種的稻子好的要1.53元,我們原先沒法收。現在企業參與了,我們跟企業這樣組合,我們出1.33元,企業出2毛,我們就收了1.53元的稻子,收優質稻了。”

 

而第二年還能原價進,原價出,避免了折損的費用。

 

創新的模式,讓農民增收、儲備優化、企業盈利、政府減虧,每噸可為政府降低財政支出150元,也讓消費者獲益。2020年1月到11月,湖州市大米總加工量9.5萬噸,同比增加了15.1%,有效提高了優質糧食産品的供給能力。

 

像安徽阜南、浙江湖州這樣的探索在很多地方也正在進行。

 

新征程 新氣象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梁彥説:“優質糧食工程重點解決三個問題,一是糧食産後服務;二是糧食品質檢測,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三是優質糧食供給,開展中國好糧油行動,通過增品質、增品種、創品牌來保證優質糧油的供給,也是在更高層次、更高品質、更高水準上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新征程 新氣象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中國好糧油,不僅要有技術,還要有模式,更要有體系。一個更高層次、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不僅能保證我們吃得飽,還能讓我們吃得更好,不僅有利於守住耕地,還能夠帶動糧食産業高品質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據了解,下一步,優質糧食工程將重點推進提升糧食綠色倉儲、品種品質品牌、品質追溯、機械裝備、應急保障能力、節約減損健康消費的“六大行動”。力求實現糧食增産與提質並重,不僅讓“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要讓這個飯碗更加綠色、更有營養。

標簽: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