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創新機制 三明學院持續推動明臺合作與教育融合
你好台灣網4月4日消息(記者 呂貝娜)近日,三明學院校黨委書記蘭明尚在學院第三次黨代會上做大會報告時指出,三明學院“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是“人才培養能力更強、學科專業特色更亮、服務地方貢獻更大、明臺融合步伐更快、黨建強校水準更高”,強調要從構建立德樹人與服務地方相促進的辦學機制、完善學科專業與地方需求相適應的調整機制、深化産教融合與校地共生相協同的發展機制、探索明臺合作與教育融合相推進的創新機制、提升管黨治黨與辦學治校相融合的治理機制等方面著手,著力創建地方一流應用大學。
三明學院科技樓(韓巍巍 攝)
記者採訪了解到,三明學院作為三明市內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早在2009年開展兩岸教育交流合作,從早期“校校企”聯合培養人才項目,發展到後來科研合作、學生交流,逐步推進兩岸師生融合發展,目前已有9個合作辦學培養人才的項目,合作院校15所,培養了1600多名優秀畢業生。
在科研合作領域,目前,三明學院與台灣高校合作成立了4個科研開發機構,包括海峽汽車工程研發中心、真空鍍膜研究中心、天然物生技研發中心、閩臺系統架構研究所。其中,海峽汽車工程研發中心作為閩臺首個合作科研開發平臺,已獲得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發明專利成果,大學生創新競賽也獲得多項國家級、省級獎項。
在學生交流領域,一方面,學校通過組織兩岸大學生新生籃球賽、兩岸大學生舞蹈賽等活動,以及島內相關專業研究生到三明學院進行移地教學等,促進相互交流。據三明學院海峽理工學院院長王立端教授介紹,2009年至今,到三明學院交流的台灣師生累計超過1300人,其中有200多位台灣學生“首來族”。另一方面,三明學院通過“3+1”教學交流,讓大陸學生有機會到島內學習。“我們學生到台灣後,自發組成了‘小海豚服務隊’在島內為社區青少年兒童開展‘情暖童心 教育關愛’等志願者服務活動,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兩岸青年學生的交流促進了彼此互動,加深了相互理解,增進了互信認同,也促進了心靈契合。”
在引進人才領域,三明學院通過兩岸聯合培養人才項目,最早于2014年開始引進台灣人才,目前已累計引進90多位台灣博士。“我們有相當一部分50歲以上的博士人才,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成熟,也有一批中青年教師”王立端説,“我們在福建省同類高校裏面,應該是最多。我們在引進人才這一塊,分類設計、分類引進,教學型、科研型、服務地方型的台灣老師都有,分類管理,服務比較精準。在制度設計方面也形成了一些比較好的制度,如《台灣高層次人才管理服務辦法》、《台灣高層次人才管理服務實施細則》等,形成制度體系,進一步做好台灣人才的服務工作。”
王立端表示,引進的台灣教師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參加本科生教學工作,也參加省內其他高校的碩士聯培和項目創新班。“學院應用型人才‘五位一體’培養模式,借鑒了台灣的經驗,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本科生人才培養體系,其中有一個叫‘項目創新班’,台灣老師大量參與其中。例如台灣教師帶領、培養一批學生做封裝實驗室,還有‘紅色研學旅遊創新班’。另外,全國首家省級‘三創教指委’福建省創新創業創造教育指導委員會也在三明學院成立。我們在‘三創’教育方面專門組成了台灣教師骨幹團隊。”據了解,三明學院將持續引進台灣高層次人才,提高學校的研發能力。
在服務地方領域,王立端表示,“學院的機構設置也為台灣教師發揮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引領平臺、服務地方平臺、科技平臺,如三明學院與台灣高校合作的科技創新平臺、新近成立的三明學院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研究院。我們還準備做職前培訓中心,打造對臺交流基地平臺,提高台灣教師履職能力,做教學技能等方面的培訓,讓台灣教師來大陸教學申報課題、申報教學成果等都能得到專家指導。這些平臺都使得台灣人才可以充分發揮作用。”
為留住人才,三明學院以情促融,台灣教師與大陸教師享受同等待遇。王立端表示,台灣老師可以加入工會,享有工會福利,學校提供免費住宿,也可以享受學校限價房,“學校認可臺籍教師在台灣的研究成果,平臺讓台灣博士、老師有成長空間,已有8名台灣教師評上教授、副教授。逢年過節,學校都會組織關心慰問。我們儘量以情動人,待遇留人,讓台灣老師在這邊有獲得感、成就感、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