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紀念館全新開館

編輯:左妍冰|2021-06-04 11:17:11|來源:新華社

6月3日,上海,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全新開館。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紀念館全新開館

 

6月3日,觀眾進入中共一大紀念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紀念館全新開館

 

6月3日,黨員在中共一大紀念館裏重溫入黨誓詞。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中共一大紀念館,經過600多個日日夜夜的精心建設,至此一切就緒。

 

一大早,這裡已人頭攢動,人們致敬百年曆史,感悟初心使命。

 

時間回到一百年前的那個夏日,身著長衫、中山裝、西裝的10多位熱血志士,懷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從四面八方聚集於此。于無聲處,歷史改變。毛澤東同志説:“中國産生了共産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的全部歷史都是從中共一大開啟的,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週,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宣示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向全黨發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的偉大號召。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興業路上,與新建展館隔街相望的中共一大會址莊嚴肅穆,展館外的一大廣場恢宏大氣,新建展館內的基本陳列展厚重豐富……中共一大紀念館,既凝固歷史,又穿越時空,讓參觀者清晰感知一個政黨從弱小到強大、從九死一生到蓬勃興旺的奮鬥歷程,真切感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的時代意義。

 

“新舊”交融中,興業路匯聚著來自四面八方的瞻仰者。從黨的誕生地再出發、從建黨百年的偉大時間節點再出發,紅色基因賡續相傳、永不變色。

 

建黨文物大“集結”,形象講述“初心始發”

 

推開紀念館厚重的大門,猶如走入了一百年前“偉大的開端”。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紀念館全新開館

 

名為“光榮之城”的巨型沙盤,以動態燈光效果展示中共中央1921年至1933年在上海的空間與歷史軌跡(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紀念館全新開館

 

6月3日,參觀者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內“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産黨創建歷史陳列”展覽上展出的油畫作品《星火》前駐足觀看。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寬敞的前廳,正前方中間照壁為“日出東方——從石庫門到天安門”歷史組畫,上海、南湖、井岡山、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北京……一個個光輝的紅色地標,再現了中國共産黨苦難輝煌的歷史征程。

 

左右兩側,分別是展現長江三峽及黃河壺口瀑布景觀的“中流砥柱”,以及反映長城壯麗景象的“民族脊梁”。

 

“一種波瀾壯闊的感覺撲面而來。”參觀者張榮寧説。

 

乘電梯下樓,13名中共一大代表挺拔站立的群體銅像,拉開了“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産黨創建歷史陳列”展覽的大幕。

 

“基本陳列可以説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集結’,集中地向參觀者呈現建黨時期的珍貴文物。”中共一大紀念館研究館員張玉菡介紹,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共産黨早期組織的成立、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等建黨前後的珍貴文獻、照片、實物等在此悉數亮相。

 

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基本陳列展廳,共有612件文物展品,較原先基本陳列展出的文物數量大幅擴容。算上各類圖片、藝術展項等,展品總量從原來的278件增至1168件。

 

“看到這麼多穿越百年的珍貴物品,十分震撼。”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周新在開館當日走進展廳,感到“又充實又過癮,回顧我們黨走過的輝煌歷程,作為黨員,倍感自豪,信心滿懷。”

 

以紅色為主基調,展廳內可謂“步步有景,步步有故事”。駐足在一件件銘刻著歷史印記的文物面前,透過文字介紹,循著時間脈絡,感慨于苦難深重的舊中國,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奮鬥與犧牲,由此更清晰地感悟:為什麼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救中國!

 

大型立體式視覺置景名為“主義的抉擇”,100件五四運動前後傳播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報紙雜誌,錯落陳列在玻璃墻上。其中,《新青年》第6卷第5號“馬克思研究專號”在前端“高光”展示,這期“專號”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進入了較為系統的階段。

 

三折LED螢幕前,紀念館“鎮館之寶”《共産黨宣言》的72種版本全部展出,三組互為呼應的故事場景分別講述翻譯宣言、出版宣言、守護宣言三個篇章。

 

名為“光榮之城”巨型沙盤,以動態燈光效果展示中共中央在上海12年(1921年至1933年)的空間與歷史軌跡。有參觀者形容,地標上的一個個紅色光點仿佛跳動的心臟,將火熱的血液泵至祖國各地……

 

“展陳還有一條‘隱線’,就是中國共産黨在上海誕生的歷史邏輯。”張玉菡説。

 

中國共産黨從這裡誕生,從這裡出征,從這裡走向全國執政。為什麼是上海?新修《上海通史》主編熊月之告訴記者,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具備了共産黨誕生的多個有利條件:不斷壯大的工人階級、國內出版事業的主要中心、中外勢力多頭統治形成的政治縫隙、便捷的交通和通訊系統等,再加上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不懈努力,中國共産黨終於在這裡登上了歷史舞臺。

 

“期待參觀者在紀念館裏找到一處一處的歷史細節,理解百年前的開端何其偉大。”中共一大紀念館館長薛峰説。

 

展陳功能新“跨越”,讓歷史教科書“活起來”

 

用好紅色資源,深入挖掘宣傳中國共産黨在上海創建的光榮歷史、奮鬥歷程以及取得的輝煌成就,廣泛凝聚團結奮鬥的精神力量,上海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紀念館全新開館

 

6月3日,參觀者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內“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産黨創建歷史陳列”展覽上參觀。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紀念館全新開館

 

大型立體式視覺置景名為“主義的抉擇”,100件五四運動前後傳播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報紙雜誌,錯落陳列在玻璃墻上。其中,《新青年》第6卷第5號“馬克思研究專號”在前端“高光”展示,這期“專號”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進入了較為系統的階段(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全新開放的中共一大紀念館,不僅常設展做了全面更新升級,整體功能也有跨越式提升。更大的空間、更優美的整體環境,都將為探尋初心之旅帶來更豐富的體驗。”薛峰説。

 

基本陳列展廳外,新落成的一大廣場人流如織。廣場在今年“五一”期間率先開放,迅速成為上海新一處紅色地標,最多時一天迎來約1萬人次的參觀者。

 

“不管大家來自哪,匯聚到這個廣場上,就會有一種‘志同道合’的感覺。”華北電力大學研一學生李錦一説。

 

走在這裡,能看到同為石庫門建築樣式的新館外觀。墻壁上,一個個拱形門楣下蘊含“紅色密碼”,展示著漁陽裏、甲秀裏、成裕裏、輔德里等承載上海紅色歷史的里弄銘牌。

 

薛峰説,希望這裡能成為共産黨員回望初心的“宣誓之地”、市民遊客參觀初心始發地的公共空間,為上海中心城區傳播紅色文化營造濃厚氛圍。

 

廣場西側,經過精心修繕的中共一大會址煥發百年風華。建築無聲,但模樣未改的烏漆木門、磚紅雕花門楣、朱紅窗欞,卻讓紅色歷史的講述多了一份“原汁原味”。

 

“百年之際的修繕像一次‘小結’,我們要在這個新起點上繼續講好建黨的故事。”中共一大紀念館“90後”宣教專員李欣曈説,“相信對參觀者來説,看到‘修舊如舊’的百年會址,能從中體會到一種全新的精神氣象,體會到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是如何歷久彌堅。”

 

走進這座石庫門建築,一個面積18平方米的房間按照1921年會議召開的場景復原佈置。宣誓大廳內,中共一大代表群像浮雕一旁,懸挂著巨幅中國共産黨黨旗。一批批黨員在此重溫入黨誓詞,字字鏗鏘。儀式教育在這一莊嚴的空間內更加直抵人心。

 

“一次參觀瞻仰,尋到一種力量,看到一份初心。”“作為一名中國共産黨黨員,我自豪,我驕傲,我擔當!”“百年大黨,永遠年輕。今年一定要遞交入黨申請書!”……

 

一張張留言便箋上,寫滿參觀者的感悟與“表白”。

 

新館展廳結束處,以綿延山脈為背景的留言墻上方,是一塊顯示著江山圖景的電子螢幕。參觀者在互動裝置上留下的個人影像,一張張“飛入”圖景之中,匯聚成群像。螢幕左側,醒目的12個大字為展陳尾聲道出無窮余味——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守護精神家園,講好黨的故事

 

新館之“新”,在於更好地紀念、慶祝,而新館之“不變”,是傳承紅色基因,是無數人在黨的誕生地保護會址、深刻思索、解讀初心、講好中國共産黨創建歷史的一片赤誠。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紀念館全新開館

 

三折LED螢幕前,紀念館“鎮館之寶”《共産黨宣言》的72種版本全部展出,三組互為呼應的故事場景分別講述翻譯宣言、出版宣言、守護宣言三個篇章(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在這裡,讀懂“偉大的開端”——中共一大紀念館全新開館

 

6月3日,黨員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外重溫入黨誓詞。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來自江西上饒的徐正堂做了40年油漆工,頭一次留在工地上過年,就是今年春節在中共一大會址。那時,他參與會址修繕工作已兩個月。

 

“工程需要,我十分願意參與,家人也特別支持我。能為建黨百年作貢獻,這是多難得的機會!”一塊塊會址標誌性的雕花木板在歲月流逝中有的顏色變淡,有的漆面剝落,徐正堂和師傅們用中國傳統工藝廣漆一遍遍涂刷、打磨、批嵌,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呈現出大家看到的那抹“一大紅”。

 

緊鄰會址的新建場館,儘管是2019年8月動工建設的街區“新成員”,但在設計師們的巧思下,通過立面設計,使場館與中共一大會址、周邊新天地商業區整體風貌融為一體。

 

“這是多方專家經過數月論證才確定下來的‘融合型方案’,尊重原有城市風貌與尺度,建築造型體現石庫門特色。”華建集團黨委副書記、“一大”項目負責人夏冰説。

 

展陳則是紀念館的“表達”,在張玉菡印象中,沒有哪次策展的工作量像“偉大的開端”基本陳列這樣大:“從制定展陳大綱到細化小樣稿,前前後後修改了幾十次,反復思考如何呈現好中國共産黨誕生的歷史邏輯。”

 

對細節的反復確認,在於傳播建黨歷史的一種責任。“當年輕人走進中共一大紀念館,他只要記住了一件文物、受到了一份觸動,就能為他的人生留下一個‘基點’。在他不同的成長時期,他所遇到的一個個‘基點’串聯起來,就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黨史觀、人生觀。”張玉菡説。

 

對參觀者的影響,也是李欣曈特別看重的:“我們‘深吸一口氣’,投注所有幹勁,都要把這個新空間內的新表達轉化成語言,傳遞給觀眾。”

 

今年“五一”期間,李欣曈和紀念館宣教部的同事們拿到了新展陳的講解詞,講解詞之外還有一份四五萬字的“資料版”。

 

“沒有什麼捷徑,只有每天泡在新展陳裏,扎進史料堆裏,不斷熟悉、消化。”李欣曈説,當戴上麥克風、面對參觀者,她所代表的就不是自己,而是中國共産黨創建歷史的講述者。“我們的職責使命,就是帶著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在新時代賦予的精神屬性下,講好‘偉大的開端’。”

 

從空中俯瞰,太平湖畔的中共一大紀念館被人群圍繞,紅色起點,樸素而莊重;不遠處,萬商雲集的繁華里,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樓像是歷史的另一頭——由起點孕育出的未來向上伸展,勢不可擋。

 

紀念館裏,不時響起共産黨員的宣誓聲,這聲音穿越時空,如海潮奔涌,浩浩蕩蕩: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産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産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新華社記者肖春飛、郭敬丹、周琳、吳振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