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航天夢 同胞愛國心

編輯:母曼曄|2021-07-12 11:00:21|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逐夢九天,星海揚帆。7月9日,“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展覽在香港會展中心圓滿閉幕。半個多月來,由多位國家頂尖航天科學家組成的團體成功訪港,6月26日開始的展覽天天爆滿,主題活動不僅在港掀起航天熱、科技風,也讓香港同胞真誠抒發著樸素的情感。

 

月壤展覽振奮港人

 

7月9日一早,位於香港會展中心的月壤陳列館剛剛開館,一群興高采烈的學生便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展廳內,轉動的水晶容器中,硬幣大小的月壤由兩個金屬圓環夾住,呈現出黑灰相間的樣貌,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

 

“不知道月壤會是什麼味道?”“月壤硬不硬?”“月壤可以種植物嗎?”……展覽出口處,幾名香港協和書院的女學生意猶未盡,圍著帶隊老師説著自己的好奇和感受。

 

午後,前來觀展的市民依舊絡繹不絕。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常務副主席郭基煇與一眾會員也專程來到展館,他對記者説,“前兩天來看月壤沒有過癮,閉幕前抓緊再看一眼。”他説,祖國強大的航天科技讓自己很受鼓舞,“期待不久後我們還能見到火星‘土壤’!”

 

參觀人群中,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容啟亮是特殊的一位,他曾帶領團隊參與研製嫦娥五號上抓取月壤的表取採樣裝置。“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月壤,太激動了!”容啟亮的喜悅溢於言表。他告訴記者,在封裝月壤的裝置上方,有一個小小的“香港理工大學”標誌,“它不僅代表我們研發團隊,也代表了中國航天中的‘香港力量’。”

 

月壤展廳成為香港市民的“打卡勝地”,預約爆滿,展廳外總是排長隊,大紅展板前總有滿面笑容的市民留影;盛夏香港經常下暴雨,不少市民帶著子女從各區冒雨前來,也有很多學生相約來此觀展。

 

據展覽現場負責人廖國良介紹,截至7月9日,此次展覽共吸引超過3萬名香港市民、約150個團體前來參觀。

 

一名香港青年動力協會會員鄭重地在展覽留言板上寫下心聲:“這些航天科學家是我們的榜樣,我也要繼續為夢想努力。”

 

航天總師圈粉無數

 

“不忘航天報國的初心,牢記航天強國的使命。”在香港交流期間,8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多次説這句話。

 

聽了講座,香港理工大學博士生李秀傑對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鬥的歷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學習是報國為民的基礎和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題。助力建設航天強國,香港理工大學貢獻了一份自己的力量,身為理大學生,我與有榮焉。”

 

6月23日至25日,這支“宇宙天團”走進香港多所大學和中小學舉辦講座,“圈粉”無數。

 

“除了天問一號發射及著陸瞬間,我感觸更深的是那些成功背後的故事。”聽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的演講,拔萃男書院數學教師廖芳瑜對記者表示,見證航天人員如何反復實驗、攻堅克難,仿佛自己也跟隨著他們的腳步一次次闖關奪隘,“這份忘我的航天精神令我深深敬佩。”

 

“希望新時代北斗精神為你們導航指路,未來以成就奉獻國家,與我們同行航天路!”在保良局甲子何玉清中學禮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向在場200多名中學生發出邀請。不少小觀眾説:“未來做航天事業的一顆‘螺絲釘’也很榮幸!”

 

“同學們知道嗎?我們取回的這1731克月壤有特殊含義。”國家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望著台下學生的熱切目光説:“這組數字分別代表國家探月工程順利走過17年,‘繞、落、回’三步走目標均一次成功!”話音剛落,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未來已來,我們會接續奮鬥,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航天員也將登上月球!”在香港理工大學的演講廳內,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的這番話,帶給香港保良局莊啟程預科書院學生張子晴極大鼓舞。雖然讀的是文科,但活潑的張子晴十分嚮往無垠宇宙,“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為中國航天團隊中的一員。”

 

中國航天薪火相傳

 

航天專家雖已離港,但在香江之畔,受到鼓舞的香港青年正一步步向自己的航天夢邁進。

 

“尊敬的龍院士,我想用固態燃料火箭引擎,來製造一枚能夠以推進方式降落的小型火箭,在嘗試的過程中有什麼應該留意?”近日,聽完航天講座後意猶未盡的香港旅港開平商會中學學生鄭巧仁,通過電子郵件再次向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發問,很快就收到老人的回復,“看到你這麼熱愛火箭,我非常高興……自製小火箭從原理上講是可行的,預祝你收穫好的實驗結果。”

 

在培僑書院的航天科技學生研習成果展板上,記錄著孩子們純真的夢想:“我想發明一個機器人,可以跟外星人視頻通話。”“我要設計一種能登陸任何星球的火箭。”“我會發明一條新鐵路,安全而快速地直通月球,讓月球成為我們的旅遊新線路!”

 

18年前,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在培僑書院親手種下一棵橡樹,如今已亭亭如蓋;18年來,無數學生的航天夢在校園內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創辦香港航天學會的雷健泉先生説,多年前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的太空授課場景,歷歷在目。“‘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我在給孩子們上課時,這句話常常在我腦中浮現。”他説,“看著孩子們一點點成才,我知道,中國航天事業必能薪火相傳。”

 

記者 連錦添 陳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