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有力支持實體經濟 人民幣貸款7月增加1.08萬億元

編輯:左妍冰|2021-08-12 10:31:32|來源:經濟日報

金融有力支持實體經濟 人民幣貸款7月增加1.08萬億元

 

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7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30.22萬億元,同比增長8.3%,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個和2.4個百分點;7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0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05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億元。

 

“財政資金回籠力度加大,導致M2增速回落。”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7月是傳統繳稅大月,財政存款增加6008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136億元,相當於貨幣回籠力度增強,導致M2增速有所回落。

 

光大銀行分析師周茂華同樣認為,M2增速回落本質是存款放緩。7月是繳稅大月,個人和企業繳稅後相應存款會下降;同時,國內信貸環境收緊,經濟活動放緩,企業和個人的投融資活躍程度有所下降,以及銀行表外業務活動繼續收縮等影響貨幣派生能力。整體上,M2同比增速仍處於合理區間(M2同比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

 

貸款新增結構反映出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有所減弱。溫彬認為,居民部門新增貸款的回落,主要是由於近期房地産調控政策持續升級加碼,嚴厲打擊短期貸款違規使用,按揭貸款額度也受到管控。企業部門新增貸款4334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689億元,但結構有所轉差。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規模僅有4937億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031億元,為疫情發生以來的次低新增規模(去年10月為4113億元)。企業短期貸款減少2577億元,比去年同期多減156億元,但票據融資新增1771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792億元。

 

社融方面,7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億元;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02.49萬億元,同比增長10.7%,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為去年疫情以來的新低。

 

“新增社融低於預期,非標壓降和政府債券發行偏慢是主要原因。”溫彬表示,一是在防風險的政策要求下,影子銀行和表外業務治理持續從嚴,表外融資繼續呈現壓降態勢,7月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分別減少151億元、1571億元和2316億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少減1億元、多減204億元和1186億元。二是新增政府債券不及預期,今年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明顯慢于往年,7月政府債券融資僅有1820億元,比去年同期少增3639億元。三是新增表內貸款(人民幣+外幣貸款)亦有所回落,7月新增表內貸款8313億元,比去年同期少增1384億元。另外,直接融資(企業債券+股票)小幅波動,對社融回落的整體影響不大。

 

周茂華表示,7月社融信貸數據不及預期,反映國內經濟活動略有降溫,主要受幾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令部分中下游企業暫時陷入觀望,從7月中小型製造業PMI進一步下滑可以看出;二是國內房地産調控趨嚴,居民中長期貸款明顯下滑;三是散發疫情、極端天氣等突發事件對國內經濟活動的抑制。

 

“需要密切觀察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變化。”溫彬認為,新增貸款規模多於去年同期水準,體現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但新增貸款結構體現了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有所減弱。社融正處於築底過程,社融回落體現了治理表外融資的大趨勢,政府債券融資的明顯偏弱,有望促進政府債券加快發行,從而對社融增速形成支撐;但去年社融基數逐漸走高,也意味著下一階段社融增速大概率維持低位波動。宏觀政策要堅持穩字當頭,做好跨週期政策設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對製造業、中小微企業、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今年以來,國內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有效服務了實體經濟持續恢復。從貨幣供應量看,在經濟持續恢復的情況下,7月份M2、M1同比增速均明顯低於去年,據此看並沒有出現“大水漫灌”。從社會融資規模看,隨著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這些表外融資持續壓降,貸款在社會融資規模中的佔比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也表明瞭金融在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經濟日報記者 姚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