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讓傳統文化火起來

編輯:左妍冰|2021-08-24 16:31:31|來源:中國青年報

“非遺+”讓傳統文化火起來

 

八仙福虎展覽。受訪者供圖

 

山東煙臺1861文化創意産業園裏,有這樣一群80後、90後,他們一起創業打拼,挖掘本土民間藝術資源,整理、保護、傳承文化遺産;開發文旅産品,打造村落文化品牌;弘揚傳統文化,以文化的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這群年輕人以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為己任,成立煙台中藝匠承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開發文化項目,打造文化品牌……4年間,他們奔走在膠東大地,先後承擔了20余項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創新工作,走出一條“非遺+文創”“非遺+文旅”“非遺+教育”“非遺+會展”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之路 。

 

匠心傳承,讓非遺文化“火”起來

 

“膠東地區有太多的民間手工藝,手藝人感覺太累太苦太寂寞,而且看不到經濟效益,許多傳承人就不願繼續做下去,這些民間技藝面臨失傳的尷尬境地。我們有責任去發掘、宣傳,讓這些民間手藝煥發生機,讓更多人願意去繼承和發揚。”煙台中藝匠承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雙梅深有感觸地説。

 

在魯東大學讀研究生期間,孫雙梅跟隨導師郭磊做關於傳統村落民俗文化生態保護課題研究時,對村落民俗、民間手工藝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就與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組建學術研究與創業實踐團隊,開始從事膠東地區民間技藝挖掘整理工作。

 

隨著研究生團隊不斷壯大,每一個團隊成員都有著擅長的領域和研究方向,包括地域婚慶習俗研究、挑花刺繡研究、吳式太極文化研究、戲曲美術研究、甲骨文文字符號研究、瓦當紋樣研究、民間印花傳統技藝研究等,數年間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以此為基礎,2016年,公司成立,員工都是魯東大學的畢業生。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視,他們把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服務項目,幫助非遺項目傳承人和保護單位梳理歷史文化脈絡及技藝製作發展衍變,助力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傳統文化。

 

如今,在公司不到300平方米的文化展廳,擺放著一摞摞非遺項目認證申報材料,有萊陽魯花醬油、煙臺桑葉茶、福山傳統糕點、福山肉脂渣等傳統食品製作技藝,也有煙臺古琴、掐絲琺瑯、棲霞泥塑、膠東傳統手作香等傳統工藝製作技藝,僅萊陽魯花醬油釀造技藝非遺項目的材料就有厚厚的四大本。

 

2019年,他們在做魯花醬油釀造技藝項目的時候,發現它的工藝體系源自東德醬園,可東德醬園早已不見蹤跡,於是,他們走街串巷尋訪傳承人、民間老匠人以及他們的後人,跑史志辦、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查閱資料,用了半年的時間才形成紮實的論證支撐材料,並於2020年6月將其成功申報為萊陽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田野考察這項工作做起來的確很辛苦,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地理歷史的考察、挖掘,資料的蒐集、考證、整理,文案撰寫、修改,影視資料拍攝、製作,申報推廣,等等。”公司學術研究團隊負責人、煙臺市優秀文化星火傳播人寧天南介紹説,“每一個項目團隊都要去當地調研考證,有時候做田野考察,在一個村子裏一住就是好幾個月。當看到一個一個非遺項目申報成功,得到保護與傳承,心裏充滿快樂與自豪。”

 

打造品牌,讓村落文化“亮”起來

 

在深入農村挖掘民間手工藝時,孫雙梅發現當地許多村子文化底蘊很深,便産生了重建村落文化的想法,通過梳理、解讀村落文化,打造村落品牌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在煙臺福山區東廳街道辦事處大力支持下,他們對轄區25個村子的村落文化進行田野調查、品牌規劃,現已完成解字崖村、善疃、南莊等村莊的村落文化整理和品牌形象設計工作,設計出具有村莊特色的創意産品,為鄉村融入新元素,推動鄉村文旅産業快速發展。

 

“解字崖位於門樓水庫庫區,為保護生態環境,不能搞養殖業,許多副業項目受限。我們就想通過打造村落文化品牌,以文旅帶動鄉村振興,提高老百姓生活水準。”公司村落歷史文化調研團隊負責人宮雪玉説,“我們的想法得到村支書邵立斌的認可與大力支持,團隊入駐解字崖村深入調研,以村頭百年大槐樹為村落形象,設計吉祥物‘福公公’以及村落品牌視覺形象”。

 

在此過程中,依託傳統村落文化衍生的青少年傳統文化研學品牌也在逐步成熟。

 

“為讓青少年了解中國村落文化,我們建立了‘1861匠心少年’青少年傳統文化研學基地,定期開展以理想信念教育和文化傳習為主題的青少年研學活動。”匠心少年文化教育團隊負責人張溫敬説。

 

團隊成員給孩子們講膠東的拴馬樁、瓦當、磨盤等歷史文化,用體驗式、互動式、沉浸式的研學方式,寓教于樂,讓他們近距離感受民俗和傳統文化的魅力,每次活動都吸引了大批的孩子。

 

自啟動運營至今,“匠心少年”項目累計舉辦活動180余場,先後有1321組家庭、28組純學生團體、6組省外團隊參加活動,服務人數達22973人。

 

文創賦能,讓地域文化經濟“活”起來

 

公司團隊的每個人既是手藝人,又是傳承者。有的會古琴製作技藝,有的會民間玩具製作技藝,他們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目前公司是4項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的保護單位,團隊成員在治學中傳承了手藝,培養了3位青年非遺傳承人。

 

孫雙梅是膠東民間玩具繪製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她研發的八仙虎文創産品“存錢罐”,2020年獲得山東省首屆公共文化機構文創大賽二等獎,在今年6月膠東經濟圈文旅聯盟上海推介會上,“八仙虎福”文創系列展品深受上海市民喜愛。

 

不僅結合民間文化元素,八仙虎文創産品的創意還在於用互動的行銷方式帶動地方文旅。這個存錢罐只能存,如果想把裏面的錢拿出來就要打碎。把打碎錢罐的過程拍成視頻,發到指定的平臺上,就會得到一張蓬萊閣門票,謂之“存下點滴,帶你去看海市蜃樓”。

 

類似文創産品不勝枚舉。公司媒體影像團隊負責人劉海鈺介紹,通過“旅遊+研學”“旅遊+展銷”“旅遊+非遺”“旅遊+美食”等活動,全面提升村落旅遊人氣與形象,帶動老百姓參與文化活動,以文旅活動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作為魯東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師、大學生創業導師,孫雙梅還擔負著培養新人的任務。目前,她正在為母校的一個大學生“互聯網+”大賽項目團隊做指導,帶領學弟學妹們一起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整理保護工作。

 

目前,公司收益來源於企業歷史文化梳理及品牌全案策劃、非遺文創産品研發銷售和青少年研學教育,2020年收益約200余萬元。其中,企業歷史文化梳理及品牌全案策劃目前佔公司營收70%,非遺文創産品研發銷售佔25%,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佔5%。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將來我們還要吸收文學專業、傳播專業的學生,培養、充實非遺傳承隊伍,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項工作中來,讓更多的傳統民間技藝得到傳承和發揚光大。”孫雙梅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