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秋祭”想到的

編輯:左妍冰|2021-09-07 11:07:42|來源:新華社

9月3日,台北有一場每年一度的“秋祭”。早年為何選擇這天紀念“忠烈”?當日擔任主祭的民進黨當局領導人未提,或是説不出口。而近年來台灣社會,尤其年輕一代,有多少人還記得?

 

這一天,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過去五年裏,對那場全中華民族決死圖存的偉大戰爭,台灣島內紀念活動寥寥,當局不辦,民間聲量有限。寶島反抗日本殖民統治長達50年,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書寫的悲壯歷史仿佛被今日的台灣淡忘,甚至遺忘。

 

這一天,記者腦海中不斷浮現一個個閃亮的姓名:他們是台灣最優秀的子弟,他們奮起在最深的暗夜裏,為寶島百姓、為中華民族拋灑熱血、前仆後繼,他們戰鬥在寶島和大陸,留下不可磨滅的足跡。

 

徐驤,台灣苗栗人,生於1860年。1895年日軍犯臺,他懷抱“不守此地台灣必亡,我不願生還中原”之志,散盡家産組織抗日義軍,當年8月戰死於台南。

 

蕭光明,台灣屏東人,1895年率鄉勇與“黑旗軍”將士協同抗擊合圍而來的日寇,他的兩個兒子英勇犧牲。

 

翁澤生,1903年生於台北,青少年時就投身反日鬥爭,後赴大陸求學,經瞿秋白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他是台灣共産黨的創建人之一,1933年被捕,在日本殖民當局的台北監獄中受盡酷刑,1939年病逝。生前,他曾改名“振華”,取“振興中華”之意。

 

林正亨,台灣霧峰林家後人,1935年回大陸,黃埔軍校畢業後踏上抗日戰場,曾參加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身負重傷。抗戰勝利後,他在給母親的信中説:“台灣光復,父親生平遺志達到了,要是有知,一定大笑于九泉。國家能獲得勝利強盛,故鄉同胞能獲得光明和自由,個人粉身碎骨也是值得。”

 

……

 

記者還想起採訪過的兩位老臺胞,他們都已故去。一位是周青,他曾如是追憶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時的情形:“街上鑼鼓喧天,人們舞獅舞龍,鞭炮響成一片!那一刻我們的想法就是:台灣人解放了,我們是戰勝國——中國的國民!”

 

另一位是陳明忠,1929年生於高雄,親歷了台灣飽受日本殖民壓迫的歲月,在反抗中喚醒了中國人意識,而後一生矢志追求台灣進步與祖國統一。抗戰勝利70週年時,他赴北京參加紀念活動,曾對記者感慨道:“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看到民族強盛,我已死而無憾!”

 

歲月如歌,卻不可如煙。9月3日,是兩岸同胞都當牢記的一天。更不能忘卻的是,台灣愛國先輩犧牲奉獻所追求的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社會進步的理想。

 

然而,在今天的台灣,卻有那麼一些人,刻意刪除寶島的歷史記憶,塑造錯亂的“身份認同”,不遺餘力“反中”“抗中”“仇中”。民進黨當局領導人屢次發錶帶有“兩國論”意涵的言論,被島內輿論批評為加劇臺海緊張,惡化兩岸關係。

 

還有一事為台灣社會所關切:不久前民進黨與日本自民黨舉行所謂交流會,提出“臺日海巡交流”。島內輿論批評説,在釣魚島海域,日方無數次無理驅逐台灣漁民,民進黨的建議是出賣台灣漁民權益。宜蘭縣漁民權益協會理事長痛批,民進黨要把台灣變成“美日抗中的馬前卒”,只會害死老百姓。

 

執政掌權者所謀與百姓蒼生所求背道而馳,有何臉面紀念那些為求“一個更好的台灣”而肝腦涂地的先驅?

 

當下的寶島,仍在新冠肺炎疫情陰霾之下。記者走過街市,看到不少店面至今大門緊閉,大大小小的“旺鋪招租”牌子挂了許久,折射出經濟民生受到的衝擊。台灣各界一再呼籲要想盡辦法補足疫苗,但現實是還有許多人在苦等,甚至不同群體為接種排位問題抱怨連連,造成某種程度的社會撕裂。

 

近日,上海復星醫藥提供的首批BNT疫苗抵臺,民眾爭相預約。如島內輿論所説,若非當局早前想繞過“上海復星”,之後又對民間出面採購百般刁難和拖延,民眾本來早就能打到這一疫苗。説到底,種種操作背後,還是“逢中必反”的意識形態。

 

在今日台灣,“中國”的意涵被誰扭曲到了此種地步,又造成了怎樣的傷害?回望前路、觀照當下,體察台灣同胞的歷史之苦與志、現實之痛與求,人們會有怎樣的思考?

 

台灣作家藍博洲針對“台獨”説過:“他們必要面對歷史的質問!”滄海橫流,歷史大勢任誰也改變不了。當年翁澤生給兒子起名“黎光”,意為黎明之光。相信黑暗終將被驅散,天一定會亮。新華社台北9月4日電(記者陳鍵興、姜婷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