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港大有責任和信心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過去一個多世紀,香港大學這所國際著名高校培育出眾多人才。在第十六任校長張翔看來,未來香港大學必將配合國家政策帶來的機遇,為國家和香港作出更大貢獻,迎向更璀璨的未來。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10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有責任也有信心為國家科技創新發展作貢獻
“作為一所世界一流的學校,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為國家的科技創新發展作貢獻。”張翔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是一座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香港大學高度國際化的學術環境以及與國際接軌的研究方式,在“一國兩制”的優勢下,有助吸引世界各地頂尖的科學家來香港工作,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源頭創新基礎研究,從而推動國家長遠的經濟和科技發展。
近年來,香港大學和香港社會一樣面臨重重挑戰。在這個時期執掌香港大學的張翔,誠如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對他的評價,過去3年多一直無懼困難,展現出應對危機的能力,讓大學在研究和教學方面均表現出色。
自2018年7月履新至今,張翔已推動香港大學開展多項具開創性的戰略項目,包括設立香港大學深圳校園、全球招聘頂尖教授計劃等,取得諸多成就。張翔的魄力和無畏精神也因此備受肯定。10月3日,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一致決定:張翔于2023年7月約滿後留任5年至2028年,深信他能繼續發揮領導作用,帶領大學更上一層樓。
對香港大學的未來,張翔有著清晰願景:“把香港大學帶到更高的學術高度,對大學本身、對香港這個城市、對國家,意義都非常重大。”
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大學提供大舞臺
今年9月,香港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在深圳設立港大校園,培育人才和從事前沿研究,目標是建設一所面向世界的一流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大灣區建設提供了一個很大的舞臺,就像為香港大學插上翅膀,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為國家作貢獻。”張翔表示,他們希望通過在深圳建校,將香港優越的教育資源和基礎研究帶到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將來成為大灣區科技發展的一個引擎,推動大灣區經濟和科技的融合。
“兩條腿走路”是香港大學深圳校園的特色。張翔形容,一所學校,兩個校區,就像一個人兩條腿走路。一條腿在香港,一條腿在深圳,而兩校有一個共同的心臟,通過彼此的學術交流與互通,緊密融合在一起。
“深圳校園是香港大學的2.0版,貢獻大灣區、貢獻國家、放眼世界。”他説,香港大學在科研管理方面積累了100多年的經驗,這些經驗帶到大灣區其他城市,能為國家的科技進步起到很好的作用。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10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香港大學一直以“為中國而立”為宗旨
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香港大學1911年建校時的初心就是“為中國而立”。張翔對此十分重視:“香港大學師生一直以此為宗旨,在不同的時期都對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他舉例説,過去內地許多法官都在香港大學接受培訓,香港大學對早期內地法治建設起了很大作用。近年來,香港大學還為內地培養了很多金融人才,包括與復旦大學合辦工商管理碩士項目等。
幫助建設香港國際創科中心,更是香港大學對國家和香港的責任。張翔表示,香港大學多年被評為全球最國際化的大學之一,校內約三分之二教授都是全球各地的頂尖學者,學生群體的組成也很多元化。學校希望能為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尤其在科學技術方面發揮橋梁作用。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10月6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指出,特區政府于港島薄扶林為香港大學預留4公頃(約4萬平方米)現屬“綠化地帶”的土地,興建深科技研發大樓。
張翔表示,他們計劃利用這塊土地建設一個開放的國際實驗室,成為強大的源頭創新基地,源源不斷地為香港、國家乃至全球作出貢獻,特別是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關注的領域。
香港青年能把握大灣區機遇找到自身位置
從國際知名納米工程學專家到大學校長,張翔更將精力傾注到對年輕人的教育和培養上。他強調,青年是香港的未來,大家要關懷香港年輕人的需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及工作環境。
“目前香港的行業發展比較單調,主要集中在房地産、金融、航運等,需要促進行業的多元化,為年輕人開闢上升空間。”張翔希望,香港青年能把握大灣區建設提供的機遇,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享受多元化的發展。建設深圳校園也能促進兩地青年交流,讓香港學生到深圳的公司實習,進一步提高他們對國家的認識。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大學不僅是一所國際化的大學。”張翔的視野已投向更遠的未來,“它的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將為國家接下來50年、100年的長遠發展提供強大基礎。”
新華社香港電 記者張雅詩、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