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靜濤:從台灣革命同盟會歷史看台灣光復與重建

編輯:左妍冰|2021-10-26 16:14:57|來源:中國台灣網

25日上午,“共話民族抗戰史 同圓中華復興夢”紀念台灣光復76週年學術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室研究員褚靜濤在會上發言指出,日本殖民統治台灣50年,未能完全將台灣與大陸隔絕。一些臺籍青年以不同的方式回到大陸,拉近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之間的心理距離,是台灣回歸祖國的探索者、踐行者。臺籍志士在台灣光復與重建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為發言內容摘編。

 

近代中國及周邊地區一再遭到日本的侵略。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與日方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50年,未能完全將台灣與大陸隔絕。一些臺籍青年以不同的方式回到大陸,有自行前往大陸求學、謀職,如李友邦、宋斐如;有父親或是親戚帶著年幼的孩子前往大陸,如丘念臺;或在日本留學,由大陸同學引薦前去,如林忠;或在大陸有故交,如連震東得其父連橫的引路赴大陸。這些臺籍青年以親身經歷,體認到投身祖國大陸抗戰,是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實現國家獨立、等待台灣回歸的現實路徑。他們回到祖國大陸,拉近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之間的心理距離,是台灣回歸祖國的探索者、踐行者。

 

謝南光,原名謝春木,1920年代投身於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參與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的組織。來到大陸,任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秘書長。1941年2月9日,臺籍志士謝南光、宋斐如、李友邦等人在重慶,組建了台灣革命同盟會,是大陸臺胞最大的抗日組織。中國共産黨人支持臺籍志士的抗日活動。謝南光、宋斐如、李友邦等人或秘密參加中國共産黨,從事抗日鬥爭,或與中國共産黨人保持聯繫,接受指導。

 

由於長期的隔絕,普通大陸民眾對台灣了解不多。台灣革命同盟會于1942年4月5日,在重慶抗建堂舉行光復台灣宣傳大會,國民政府中的許多高層人士參加,闡述台灣與中國的隸屬關係和收復台灣的意義,民眾1000余人與會。社會各界人士對台灣復省運動或口頭聲援,或撰文加以宣揚。這個台灣淪陷的慘痛紀念日一變為台灣復興日。

 

臺籍志士謝南光、李友邦、宋斐如等人幾番上書國民黨中央,要求設立台灣省政府,提出收復台灣的具體操作方案。

 

《開羅宣言》發表後,國民政府開始研議收復台灣的具體計劃。1944年4月,台灣調查委員會成立,陳儀出任主任委員。在制定收復台灣的綱要草案中,臺調會經常邀請在重慶的臺籍志士,請他們發表意見,集思廣益。5月,台灣調查委員會開始起草台灣接收計劃綱要,就收復台灣後施行何種行政體制問題展開討論。國民政府對政治制度的設計分為軍政時期、訓政時期、憲政時期。

 

陳儀于7月21日下午,在中央設計局會議室舉行座談會,召集臺籍志士黃朝琴、謝南光、李純青、謝掙強、連震東等人參加,討論復臺計劃。經過幾次討論,大家意見趨於一致。陳儀等人草擬了《台灣接管計劃綱要》,強調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

 

美國、中國、英國于1945年7月26日,發表了促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公告,即《波茨坦公告》(又稱《波茨坦宣言》),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美軍于8月6日,將第一顆原子彈投在廣島。8日,蘇聯宣佈對日作戰,並附署《波茨坦公告》。9日,美軍在廣島投下第二顆原子彈。日本死傷慘重,15日,日本天皇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國無條件投降。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中國收復台灣進入實施階段。10月25日,台灣光復,成為中國一行省,陳儀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國民政府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

 

臺籍志士在台灣光復與重建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台灣革命同盟會的三大領導人為謝南光、李友邦、宋斐如。謝南光因參加國民政府駐日代表團的工作,未返臺任職。李友邦出任三民主義青年團台灣區籌備處主任,宋斐如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副處長。國民黨直屬台灣黨部的謝東閔任高雄縣長,劉啟光任新竹縣長,遊彌堅任台北市長,李萬居任台灣《新生報》社長。外交部系統的黃朝琴任台灣省議會議長。他們身居高位,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高級官員,進入核心班底。還有,軍隊系統的王民寧等代表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參加了1945年9月9日南京受降儀式,黃國書參加台灣軍事接管工作。

 

這些愛國臺籍青年很早離開家鄉,投身抗日戰爭,盼望台灣歸回祖國,要求建立台灣省政府,參與戰後台灣接收與重建,努力在國民黨大陸籍官僚和台灣人民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在台灣光復初期的接收與重建階段,維持社會秩序,逐漸改變法規,化解事務分歧,發揮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沒。(中國台灣網10月26日北京訊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