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的“地心引力”

編輯:左妍冰|2022-01-14 15:37:18|來源:華夏經緯網

台灣經濟的“地心引力”

 

作者 靄琳 台灣特約評論人

 

台灣2021年全年出口金額創新高達4464.5億美元,比2020年成長了近三成;出超達652.8億美元,也是歷史之最。多種數據“創高”,被形容成“史上最猛的出口數字”。然而出口金額如此高,其中隱含了匯率、通膨、地緣政治及兩岸關係交惡的風險,今年能否持續創高或大幅成長?沒人敢打包票;而且,別忘了,地球是有地心引力的,經濟數字,亦然。

 

首先,從匯率風險來看,近來新台幣對美元匯率來到27.5元,媒體稱之“新楊金龍防線”,之所以在臺“央行”總裁的名字前加了一個“新”字,那是因為新台幣在熱錢潮水一波波涌入下,所謂的匯率“防線”已步步退縮,2021年新台幣匯率對美元全年升值5.6%,在亞洲主要出口經濟體中,升幅高於韓元對美元升值的3.2%,更別説日圓對美元還貶值2.7%;因為匯率驚人的升值幅度,隱含了恐怖的匯率風險,早已吃掉出口升幅。

 

據統計,按美元計價,台灣2021年全年出口增速達29.4%;但若改為新台幣計價,全年出口12兆5037億元,年增率降為22.6%。言下之意,新台幣升值幅度已吃掉近四分之一的出口擴張,但台幣不敢不咬緊牙關升下去,因為美國隨時會把你列為匯率操縱者。需要與韓國、日本,高度競爭的工具機産業,早已被打趴到哀不出聲;而市場需求還算暢旺的電子業,姑且先摸摸鼻子不要哀嚎太大聲。

 

其次,從主要出口産品別看,出口增速高於整體平均(約三成)的包括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塑橡膠製品、化學品、礦産品;這些類別的出口金額之所以能拉高,主因是去年鐵礦砂等原物料,以及石油價格都在上漲。也就是説,這些貨品的出口動能不是源自需求暢旺,更多的原因是上游原物料成本都在上漲,台灣進口原料加工再出口的報價當然會成長,是通膨性質的出口擴張,而非是市場大好。

 

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媒體近來出現一則報導,由於全球海運運價漲翻天,加上 “缺櫃”問題難解,位處上游的“中鋼”公司開始動用各種關係,替下游出口的螺絲螺帽、工具機業者“找貨櫃”,報導並稱,下游業者因此大讚“中鋼”公司“好佛心”。但從經濟面更深一層解讀則是,下游的需求已趨平淡,上游的鋼材賣不出去,只好趕緊“讓利”替下游客戶破解出口障礙,補貼出口運費成本。所以去年一度在臺股市場有一席之地的“鋼鐵人”(鋼鐵概念股),今年獲利表現恐怕 “銹蝕”。

 

第三,地緣政治風險依舊干擾出口,而台灣地區擅長的電子零組件、積體電路(積體電路)、光學器材等主要貨品的出口增速皆低於整體平均,這意味著熱絡了二年的高科技貨品、晶圓代工等已開始降溫。另外,面板、手機鏡頭模組等貨品的報價,不是已反轉向下,就是因中美貿易戰引發華為手機被制裁,相對應的出口也開始走跌。

 

此外,如今臺積電的晶圓代工廠已因地緣政治風險分赴美國、日本投資,未來甚至將再赴歐洲投資,雖然臺積電仍在台灣擴廠,但分散投資的結果也代表著,未來從台灣出口的積體電路貨品將終止高速成長。

 

第四,再從出口依存度來看,中國大陸及香港特區仍是台灣地區最大的出口市場,2021年對大陸及香港出口達1889.1億美元,佔整體出口比重42.3%,至於台灣地區第二至第五大的出口市場,依序分別是東協、美國、歐洲與日本,佔台灣出口市場比重分別是15.7%、14.7%、8.6%及6.5%。一如既往的體現了兩岸經濟的相互依存度,民進黨再怎麼打壓兩岸關係,當下台灣經濟有近半倚賴中國大陸仍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對大陸及香港特區出口的比重確實在下降,兩岸貿易依存度已從2020年的43.4%降到42.3%;所謂“和氣生財”,若兩岸氣氛若持續針鋒相對下去,為免政治風險,部份臺商也會被迫撤出大陸市場,當中國大陸建立好自己的電子業供應鏈,出口受阻的就不只是菠蘿、釋迦、蓮霧這些影響不大的農産品,而是經濟命脈的資通訊産品,難保台灣不會喪失這個最大的出口市場。

 

綜上所述的匯率、通膨、地緣政治及兩岸關係交惡等風險,2022年台灣地區出口將面臨不小的挑戰,尤其2021年能有“史上最猛”的4464.5億美元這個數字,是在多重特殊條件下“被膨脹且放大”的數字,多多少少是有泡沫成份在的。如今全球為了對抗通膨,由美國聯準會發起的新一輪升息、縮表政策正陸續推出。一旦這些“大泡沫”漸漸變成“小泡沫”,“小泡沫”又再進一步消散,出口就會擠出多餘的空氣而回歸平淡,屆時出口數據就會像地心引力般的回到低點。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