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燈火鬧元宵
壬寅虎年兩岸新春燈會“虎燈”大聯展
虎弟、虎妹、虎媽、虎爸,虎虎生威、生龍活虎、虎頭虎腦……壬寅虎年元宵佳節,兩岸多地都展出了精心設計的“虎燈”,節日氛圍已然“拉滿”。
各地為元宵燈會布展的“虎燈”均已亮相,各有特色,十分有趣。上海豫園的“虎燈”虎虎生威,題名虎躍東方;陜西西安大唐芙蓉園的“虎頭帽”主題燈組,飽含平安幸福之祈盼;還有台灣高雄愛河上空,用1500台無人機于夜空中排列出虎頭造型……
此外在江蘇南京、揚州,遼寧瀋陽,河南商丘、鄭州,江西南昌,山東濟南,廣東潮州,福建廈門,台灣台中等兩岸多地,都有依據各地特色、精心準備的壬寅虎年新春燈會。正所謂福虎迎春至,天涯共此時!兩岸共迎元宵佳節,祈福平安健康。
兩岸元宵燈會裏的“此鄉似故鄉”
2022年兩岸燈會——方特新春夜遊賞燈活動今年1月22日晚舉行亮燈儀式。今年的燈會將持續至2月15日(農曆正月十五),橫跨春節假期、元宵節等中華傳統節慶日,結合了海峽兩岸文化特色和新春特色,共展出23組大型花燈。傳統花燈結合藝術、人文、科技、時尚元素,營造出濃濃的年味。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2月8日出版的《中國旅遊報》刊文《厚“禮”留客過福年》關注了2022年兩岸燈會。
“今年沒有回台灣,選擇了就地過年,沒想到在廈門能欣賞到這麼漂亮的花燈。看到熟悉的節目,體驗到濃濃的家鄉味,我覺得很溫馨。”在方特新春夜遊賞燈活動現場,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一邊拿著手機拍照,一邊激動地説。
“福建是全國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文化’資源豐富。”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春節假期,福建圍繞“福文化”主題,推出1000多場展演展播和展覽展示活動“大禮包”,邀約市民遊客過一個歡樂喜慶、文明祥和的新春佳節。
春節假期的廈門方特東方神畫,流光溢彩,花燈高挂,年味正濃。2022年兩岸燈會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參觀打卡。園區內,23組融合海峽兩岸文化和新春特色的大型花燈、大大小小的“福文化”元素、《賀新年》等新春節目,備受在廈門過年的兩岸同胞喜愛。
據中新網介紹,今年,方特首次將“福文化”元素引入燈會。燈會相關負責人稱,千百年來,兩岸同胞各種形式傳承和演繹著福文化,在喜慶的新春佳節更是“福文化”的生動演繹,園區內大大小小的“福”也將為活動增添亮色。
23組特色燈組,分別坐落于園區內的各個景點,錯落有致。哪吒鬧海、梁祝等將中華傳統的故事融入其中,讓燈光與造型聯動;南瓜馬車融入高科技人像互動模式,吸引許多孩子排隊打卡,遊園其中,無論是大人孩子都能在發現傳統美的同時,找到樂趣。
2021年,臺籍南音藝人卓聖翔、林素梅成為福建省南音項目的非遺傳承人。在今年廈門燈會亮燈儀式現場,他們攜手廈門南音藝人一同帶來一首歡快的《賀新年》,為兩岸燈會奏響歡樂的序曲。“這些節目,帶著兒時家鄉的味道。”一位現場的臺青受訪時表示,仿若時光穿梭,回到家鄉的戲臺。他感慨,兩岸的春節都是一樣的,一樣的熱鬧,一樣的溫暖。
廈門是目前大陸臺胞最多的城市之一。受疫情影響,不少臺胞選擇在廈門就地過年,廈門方特便成為他們體驗喜慶年味、一解思鄉情懷的歡樂目的地。廈門方特“賞花燈 尋年味”的新春活動將持續至元宵佳節。屆時,璀璨的花燈大賞以及精彩的文化主題活動,會讓更多在廈在閩臺胞體會“此鄉似故鄉”的情誼,擁有一段難忘的新春假期。
在海峽對岸,“2022南投燈會”1月29日至2月20日在台灣南投舉行,春節期間已吸引不少民眾參觀。
據臺媒報道,今年南投燈會會場擴大設置大陸燈區,從去年5個城市增加至9個,成為燈會中主題燈區之一,包括上海、河北,以及浙江的杭州市、海寧市、湖州市、溫州市、寧波市、義烏市等城市參展,充分展示大陸花燈工藝,為南投燈會增添多元特色。
南投燈會今年邁入第7年,往年因為連續邀請大陸“銅梁火龍”登臺演出,造成轟動,燈會遊客人潮洶湧;去年疫情暴發,僅開放“自由參觀”,遊客數遽減。今年,南投縣府鉚力再戰,規劃主燈“虎哩旺”及16個主題燈區,還推出無人機煙火秀等10大亮點。
臺胞陳竹音:是童年的熱鬧,是家的溫暖
“元宵節到了,希望家家戶戶團圓吃湯圓,祝願祖國國泰民安!”台灣動作演員陳竹音在視頻裏説道。視頻拍攝的地點是在江蘇鹽城,這裡有陳竹音的第二個家。
吃湯圓、提燈籠是大陸過元宵佳節的習俗,台灣地區也一樣。在鹽城的家裏,陳竹音用力把元宵的燈籠壓成圓形,再套上金燦燦的裝飾品,挂在了貼著春聯的家門口。立春過後,春色潛動,暖陽軟風晴窗,大紅燈籠高挂,又增添了幾番年味。
回憶起小時候在台灣過元宵節,陳竹音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興奮地分享道,當時她和小朋友們喜歡提著燈籠在街道上玩耍,舅舅會把竹子切成一段段,再往竹子裏塞布條點火。奶奶包著手工湯圓,再點上紅暈,象徵著喜慶團圓。芝麻、花生和鹹肉湯圓都是大家最愛吃的。其中,鹹肉湯圓包著炒熟的香菇、蝦米、芋頭、豬肉等,足足有小孩子的拳頭那麼大,再放進紅蔥頭和茼蒿菜湯煮熟,美味極了。那是陳竹音過元宵節最懷念的味道。
今年元宵節,陳竹音打算跟丈夫去鹽城新豐鎮的荷蘭花海景區賞花賞燈會。她的丈夫在這裡工作,是山東臨沂人。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春節他們選擇就地過年,跟同事們一起吃了年夜飯。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的春節,她跟丈夫的家人在山東度過,走親戚、放煙花、吃湯圓。從小在台灣基隆、台北長大的她,對山東鄉村的過年習俗興趣濃厚,她跟著親戚們一起烙餅,吃麵食,看著勤勞的山東人如何手工製作麵食、榨花生油。鄉村房屋低矮,她在小麥地上自由開心地奔跑,看著煙花從地平線上像火苗一樣躥到上空,再表演魔術般變幻出炫麗的圖案。煙火隕滅後,一望無際的星空挂著一輪殘月,月暈如環隱隱約約。
那是她第一次在大陸過年,她形容自己當時像是坐上了時空穿梭機,回到了童年過節的熱鬧氛圍,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台灣和大陸過元宵節也有一些細微的差異。嫁到山東的陳竹音發現,原來這裡除夕喜歡吃“包子”,台灣管這叫做“餃子”。而且山東人還會在餃子裏包錢、包糖,看誰能夠幸運吃到。手機支付紅包也成了大陸年輕人之間常用的拜年方式,在她看來,線上紅包相比于紙質紅包還是少了點年味,不過也帶來了便利,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也可以此來表達過年祝福。
陳竹音説,自己越來越喜歡大陸的生活。她畢業于台灣大學日語系,2020年9月從台灣移居到大陸。平時除了拍戲之外,她偶爾也會往返于鹽城和上海兩地,接一些翻譯的工作。此外,身兼多職的她還在寫網劇的劇本,以及在多個社交資訊平臺上發佈文章,創辦自媒體。她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希望能夠在大陸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過上喜歡的生活。
“北漂”臺胞張耀之:看了舞獅,很想阿嬤
“元宵佳節,燈火闌珊,今年台灣寶島燈會在我的老家高雄舉辦。我在老北京與大家歡度佳節,慶元宵,共賞燈,話團圓。”近日,來自台灣的舞臺劇演員張耀之在社交平臺上發佈短視頻説道。在他身後,北京的老茶樓早已張燈結綵,人們歡聚談笑風生,老街飄著濃濃的年味。
張耀之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台灣每年元宵節都會舉辦燈會,並且每年承辦的城市會不一樣,今年正好在他的老家高雄舉辦。高雄有一條很浪漫的河,叫做“愛河”。人們過元宵節喜歡吃湯圓、猜燈謎,熱鬧非凡。
童年過節的記憶,就像是故鄉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小時候每年元宵節的前幾天,美術老師會召集學生回校創作綵燈,一起設計、想創意,老師會給好的作品評分。如果自己的綵燈有機會被選出來在燈會上展示,他會覺得非常驕傲。元宵節當天,家人吃過晚飯後,就會相約賞燈會。
因為疫情原因,今年張耀之沒能回到台灣。他計劃元宵節當天在北京吃湯圓,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跟家人拜年送祝福,“這也是一種遠距離的團圓。”
這兩年元宵節,他還參加了中國文化視窗網絡臺舉辦的“中國文化大拜年”活動,去年他在現場參與了節目錄製,今年也將自己錄製視頻片段發送過去。對他來説,這是一場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也認識了很多資深的傳統藝術家。
最令張耀之難忘的是2019年故宮的“上元之夜”,那是故宮首開夜場迎元宵佳節。當時在北京的張耀之,幸運地搶到了票,目睹了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在古城墻上閃耀展示,故宮——這個“最大的四合院”在那一夜無比絢麗奪目。
“在一個能夠代表中國的宏偉建築裏,‘上元之夜’呈現出了傳統跟現代的結合,當時我在現場感到非常震撼好玩,記憶猶新。”張耀之説,那是人生中難得的一次經歷。
今年,張耀之也過了一個有趣溫暖的春節。因為澳門的氣候跟台灣相似,並且防疫政策便利,他來到了澳門與朋友相聚、拜年、吃團圓飯,看舞龍舞獅,還參觀了澳門的花車遊行表演,“這裡的過節氛圍跟我家鄉很像,一家親嘛。”
大年初三,張耀之回到了北京,跟朋友一起吃飯看冬奧會,中國運動員們的優秀表現讓大家看得熱血沸騰。他説自己也被滑雪少女谷愛淩“圈粉”了,“我看了她在賽場上的表現和接受媒體採訪時的發言,覺得她太迷人了。”
跟大陸很多年輕人一樣,張耀之也喜歡調侃自己是“北漂一族”。他特別喜歡衚同,目前租住在老衚同裏,平時也喜歡到老城街走走,“這更能提醒自己是在北京。”
決定留在北京也是偶然的。2018年,張耀之從台灣初到北京遊玩,買了間隔一個月的往返機票,前兩周內他去了長城、故宮、香山公園、景山公園等多個著名景點。在跟北京接觸後,他發現這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城市,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撥了一通電話,遠在台灣的母親聽到兒子説“媽,我想在這裡試一下”。母親説,“你加油,如果能待得下來就待下來吧。”
這一番對話後,張耀之給自己的人生畫出了一條新的路,原本計劃用來遊玩的錢被留了下來,他開始在北京找工作,租了房,落了腳。
舞者出身的他,在大學畢業後接觸到了戲劇表演。“劇場是一個迷人的地方,能讓自己學習到很多。”留在北京後,他曾在國家話劇院《戰馬》舞臺劇中表演,之後也在不同的劇場演出。
如今張耀之除了拍戲,平時也會在舞蹈工作室教跳舞,有空的時候看書看戲“充電”,或是在劇場教導形體。他喜歡北京的四季分明,“往年在台灣覺得節氣跟天氣沒什麼關係,自從來到北京後才發現農曆的節氣原來這麼準,説立春就立春,説大寒就大寒,我領略到了古人的智慧。”
在嵐臺胞楊亞倫:準備逛廟會、猜燈謎
夜幕降臨,花燈亮起,獨屬於元宵節的氛圍漸起。
受到疫情影響,2022年的元宵,楊亞倫又一次沒能回台灣,而這已經是他連續第三年留在福建平潭(簡稱“嵐”)過年、過元宵了。
“雖然沒辦法和家人們一起鬧元宵,但生活需要儀式感,自己在大陸也要好好過才行。”楊亞倫説道,今年元宵,他準備和朋友一起去逛廟會、猜燈謎、吃平潭的特色小吃“鹹食”。
楊亞倫是一名“90後”棒球教練,今年是他來大陸的第八年了。2014年,楊亞倫從台灣的一所大學機械專業畢業,第一次跟著朋友乘著“海峽號”來平潭旅遊後,深深地被平潭的濱海風光吸引住。
“剛下船,迎面撲來的風很大很舒服,天很藍,海很清,像極了台灣的墾丁。”楊亞倫説道。之後,他便選擇來到平潭,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創業。因為在校期間在炸雞店的兼職經歷,於是,楊亞倫決定在平潭開一家炸雞店,但結果卻不如預期的順利。
之後在機緣巧合下,楊亞倫成為了平潭一所俱樂部的棒球教練。楊亞倫從小就跟著爸爸看棒球賽,常常和哥哥、同學們打棒球。從小就對棒球非常著迷的他也代表學校參加過很多比賽,取得了不少獎項。出於對棒球的熱愛,對平潭的喜歡,讓楊亞倫毫不猶豫選擇在平潭開始棒球專業推廣培訓,為此他專門考了中國棒球教練證、中國棒球裁判證等多個專業證書。
在這期間,他也獲得了多項榮譽,“平潭第二屆兩岸邀請賽四向杯”第一名、“兩岸共同家園杯”第二名、“全國一帶一路全國軟式棒壘球福州賽區”第一名……
如今,平潭已經擁有了多支棒球隊,從無到有,從最初的觀望,到現在的棒球漸熱,楊亞倫是平潭棒球運動的見證者和推動者,他少年時的棒球夢也在平潭落地開花。
回想起在台灣過的元宵節,楊亞倫用了“精彩”“宏大”來形容。他介紹,在台灣過年基本上從除夕持續到大年初三,然後就開始等元宵,“台灣每年會在一個地方舉辦大型的燈會,相較于其他地方的燈會,台灣的特色就是規模很大,各種花燈都有,大家一起親手制燈籠、寫心願、煮元宵、猜燈謎,非常熱鬧。”
在台灣除了逛燈會以外,有時間他還會和朋友買買刮刮樂玩。談到兩岸鬧元宵的不同,楊亞倫説沒有太多的不一樣,兩邊的氛圍都很濃厚。
回想起剛來大陸的場景,楊亞倫説:“開始比較不習慣簡體字的使用,很多簡體字也不認識,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移動支付和共享單車,看到別人買東西都是掃一掃,感覺自己落伍了。”
在平潭和朋友們過完年後,楊亞倫還乘坐動車前往祖籍漳州走了走逛了逛,“找不到舊地址了,但這邊的建築工法跟台灣一樣,雖然都講閩南話,但口音還是不一樣。”楊亞倫説,2022年,希望家人身體都健健康康,有機會可以帶他們也來大陸走走。
蘇雍竣:最想念台灣的家人和鄉味香腸
2022年2月1日,在清華大學法學院就讀研究生的台灣學子蘇雍竣,用閩南話給家人拍了一段“新春家書”,感動了許多大陸網友。
“我家人也很感動。”蘇雍竣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稱,他已經近兩年未能回台灣了,今年春節期間,他要在北京擔任冬奧會志願者而無法回家,所以他決定和在台灣的弟弟一起合作拍攝,想用視頻“雲過年”方式留下一個紀念,而視頻裏每個字都是他的真心話。
“阿公阿嬤,爸爸媽媽,抱歉今年因為在北京參加冬奧運動會的志願者,無法回家過年,請原諒您不孝的兒子。但我在這裡,並不孤單,有同學、老師,還有全世界關注冬奧的人陪我一起過年,甚至連校長都來探望我們呢。而我今年也即將畢業了,小時候總是媽媽給我們紅包,她總會在上面寫下給我們每一個孩子的祝福。今年我長大了,換我包給媽媽紅包,媽,你總是特別擔心我身體,給我買各種的補品,但你真的別擔心,我都有好好照顧自己,也謝謝媽媽一直為我們每一個人祈禱,我也一直為媽媽以及我身邊每一個人禱告,我相信,分離是暫時的,我們終將團圓。”
這是他寫給家人的一段話,情真意切,而他媽媽的回應也樸實感人,體現了一位母親的堅毅、智慧和對孩子的愛。
“親愛的雍竣平安:在疫情下你説要去北京,我捨不得你去而哭了好幾天,已經兩年的過年你都沒跟我們一起過年了,在這特別的日子雖不能相聚在一起,要看顧保守你的身心靈,在這時代的跌宕起伏中賜你聰明智慧能力信心,能經得起考驗,祝你新年快樂!”
五年前,蘇雍竣曾到北京參加辯論賽,也曾到過上海一家律師事務所實習,這些經歷讓他萌發了到大陸發展的想法。2020年,他決定到大陸讀書,但因疫情肆虐,故此母親和家人都特別擔心。
“我到大陸以後印證了我在2020年疫情當下仍決定來清華讀書的決定一點也沒錯,不僅疫情防控嚴謹到位,更讓我有更多的發展機會與舞臺。”蘇雍竣稱, 為讓家人放心,他會經常發一些照片和視頻,讓家人更多了解自己在大陸的真實生活。
“時間久了,他們也就會比較放心了,也知道我在大陸生活得確實很好。”蘇雍竣説,他到大陸讀書後,經常會去大陸很多地方走走看看,也會經常拍一些反映大陸真實生活的短視頻。
“我希望能透過自身的努力,讓大家能看見大陸真實的樣子。”蘇雍竣稱,今年作為冬奧會志願者,主要參與國家體育場(鳥巢)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閉幕式的客流引導的志願工作。
“這將是我人生很有意義的一段經歷。”蘇雍竣稱,即便因此不能回到台灣和家人一起過年,相信依然值得。
“特別想念大家,尤其是台灣的一些味道,例如最想念可能就是台灣的香腸,台灣香腸雖然不是什麼特別料理,但記得在每年過年的餐桌上,不管是阿嬤或是外婆家,那是一种家的味道。”蘇雍竣在視頻中回憶稱。
李若筠:生日能蹭一點冬奧的福氣真好
為了擔任冬奧志願者,台灣姑娘李若筠留在北京過年,她向遠在寶島台灣的家人們送去視頻家書,祝福父母和妹妹們新年快樂、虎年吉祥。中新網、中青報等多家媒體記錄了李若筠迎接這個特別春節的心路歷程。
“有機會參加冬奧,心裏特別興奮。能夠透過北京冬奧會這扇窗,讓世界又一次看到北京風采、中國風采,我覺得是一件特別特別幸福的事。”李若筠説。
李若筠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大三學生,她來自台灣新竹。作為冬奧志願者,李若筠將要承擔的工作內容是擔任NOC助理,負責與運動員對接,帶領他們在國家體育館裏做好準備,以便運動員們能順利參加開幕式。
李若筠説她從大一一入校就得知2022年北京將舉辦冬奧,到如今大三能夠順利參與其中,她有種夢想成真的幸福感。
自從知道被選拔為冬奧志願者後,李若筠就一直積極地參與學校組織的冬奧會志願者培訓。從2021年8月開始線上培訓,到後來在線下學習心肺復蘇,再到線上培訓和線下綵排相結合,讓她收穫頗多。
雖然不能與家人團聚,李若筠還是通過視頻向家人送去新春祝福。在視頻中,她祝最最親愛的爸爸媽媽還有妹妹們新年快樂,“祝家人還有所有人在新的一年裏都虎虎生風、虎年吉祥、虎年行大運。”
巧合的是,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當天,也是李若筠的生日。離鄉讀書以來,她的生日往往都是在寒假或過年期間,常常因為過節被遺忘。“能夠在生日當天參與開幕式,是冬奧給我的一個最難忘、最特別、最溫暖的生日禮物。”李若筠説,“我的生日能蹭上一點冬奧的福氣真好。”
周恩賢:媽媽,我真的很想念你燉的雞湯
春節期間,在清華大學讀大四的台灣學子周恩賢一段帶著幾分沙啞的聲音向父母送新春祝福,並表示想念媽媽燉的雞湯的視頻,讓很多網友動容。
周恩賢2月2日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由於臨近畢業學校裏有些科研工作要忙,再加上疫情期間回家需要隔離、比較不方便,他今年決定留在北京過年。
“這應該也是21年來,我第一次沒在家過年。”周恩賢説,除夕之夜,學校貼心地為留校的同學們準備了年夜飯。他和幾個留京過年的台灣學子一起在學校食堂相聚,吃了年夜飯。當時,有位研究生學長提議,通過拍“新年家書”視頻為家人送祝福、説心裏話,所以就有了他這段“新春家書”視頻。
“過年最想念的是我們家的年夜菜,因為真的都蠻豐盛的,我們家每次過年我媽都會煮一大桌(菜),有魚、有蝦、有肉。我最懷念的應該還是我媽媽燉的雞湯。”周恩賢在視頻中説,每次過年或者其他各種節日,媽媽總會花很多精力去準備雞湯,雞湯裏會加當歸、天麻等很多種中藥材,希望給全家人都補上滿滿的元氣。
“媽媽,今天是除夕夜,我在這邊先預祝你新年快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照顧好身體。現在因為疫情的原因,記得要戴口罩,做好衛生防疫。我很快就會回去跟你們團聚的。”視頻裏,周恩賢送祝福的同時,對媽媽説,“我們也隔了快一年沒見面了,但是我相信,不管是什麼困難,都不會阻隔我們的感情。我是真的很想念你(燉)的雞湯。”
視頻裏,周恩賢雖然始終面帶笑容,但説到“快一年沒見”“很想念媽媽燉的雞湯”時聲音越沙啞,甚至有點哽咽。
對此,周恩賢坦言,錄視頻時他很激動,的確有些哽咽、想哭,因為真的很想家,很想念爸爸媽媽。大年初一(2月1日),他把這段視頻發給了爸爸媽媽,並給爸爸媽媽打了電話。
“爸爸媽媽都説看了視頻很感動。媽媽很貼心很溫暖,説‘雖然今年沒辦法相聚,但媽媽一直都在。你是最優秀的兒子。等你再回家一定給你燉雞湯,你想吃什麼都燉給你吃。’”周恩賢開心地分享道。
蔡雲咏:穿上紅衣,在賽館裏過個冬奧年
“咱們是對生活特別有儀式感的人。”春節前,台灣女生蔡雲咏在視頻家書中開起玩笑,那時,她還留在北京,已經準備好了過年的春聯、福字。
對蔡雲咏來説,這是一個不能回家團圓的春節,她要過一個意義特殊的“冬奧年”。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的蔡雲咏是本屆冬奧會的志願者,春節前,他們已經陸續進入閉環管理。
1月28日,蔡雲咏向遠在台灣的家人發出視頻家書,她開心地曬出自己準備好的紅毛衣。
蔡雲咏在視頻中秀道,“這是我打算過年那天穿的衣服,喜慶吧!“視頻中,她難掩對這個特別春節的期待,“我跟我的室友一塊,拿了春聯,拿了福字,一會兒貼到門口,咱們直接在冬奧場館過一個冬奧年!”
此前,蔡雲咏跟澎湃新聞記者分享道,這次有幸入選為冬奧的宣告員志願者,分屬到花樣滑冰的比賽場館。
遺憾不能回家過年,蔡雲咏已經提前跟父母溝通過。 “我們都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只要家人在,在哪都是過自家的年。”她還有一個新年願望,“希望疫情快點過去,大家一切平安。”
姚中玉:盼著疫後能去台灣看望伯伯們
“由於疫情的原因,咱的聯繫也只能通過線上電話進行,在這裡我先給你們拜個早年,祝你們身體健康,闔家歡樂!也希望澤豪、柏安他們的學業成績能夠更進一步!”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的2019級本科生姚中玉在網上發了一條視頻,為在台灣的大伯、三伯送上了新春的問候,並祝願兩個侄子學業進步。
視頻裏,身穿冬奧會志願者服裝的姚中玉不忘告訴伯伯們,他今年參加了北京冬奧會志願者工作,不能回家和父母一起過年了,但不用為他擔心,因為學校提供了很多保障。他希望疫情之後能再回台灣看望伯伯們,也歡迎伯伯們來大陸探望他和家人。
提到這段祝福視頻,姚中玉告訴澎湃新聞,他爺爺是江蘇徐州人,奶奶是台灣宜蘭人,他本人出生於台灣,上小學時隨爸爸媽媽一起來到徐州生活。不僅如此,他姑姑一家現在也在大陸生活,這幾年奶奶也一直在大陸生活。他的大伯、三伯家一直在台灣桃園生活,堂哥堂姐因工作原因時常也會到大陸出差,堂姐夫的老家在上海。因此,疫情之前,幾家人往來兩岸很頻繁。
姚中玉説,想到今年當志願者不能回家和父母一起過年,也怕時間上不方便同父母一起跟伯伯們視頻通話了,所以就在1月28日臨“出征”冬奧的特別時刻,發了這樣一條祝福視頻寄予伯伯們。伯伯們通過社交賬號看到後很開心。
“澤豪、柏安是伯伯家的孫輩、我小侄子,他們一個快要參加相當於大陸高考的考試了,另一個快要中考了,所以祝他們學業進步。”姚中玉説,家人之間的感情都很好,疫情阻斷不了親情。
冬奧會期間,姚中玉將在阪泉綜合服務中心擔任賽會服務助理工作,近幾天還在進行上崗前的培訓。這個特別的春節,在志願者駐地,他吃到了自己喜愛的肉丸、紅燒豬蹄、剁椒魚等美食。
“北京是一個廣闊的大舞臺,之前舉辦的很多大型活動我都遺憾地錯過了,這次能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到冬奧會這項國際賽事中,我感覺很光榮、很有意義。”姚中玉説,為了能成功入選,他早在志願者報名前就抓緊通過了英語四六級考試,並參加學校組織的紅十字會救護培訓並獲得了相應證書。
“我爸爸媽媽也覺得冬奧會是一場很重要的盛會,我能參與其中是一件很光榮的事,他們也為我感到很自豪。”姚中玉説,第一次春節不能回家,他在除夕跟父母通了長長的視頻電話,還遠程一同看了春晚。
聊起學業,姚中玉表示,他從小就對機械類、電子類的東西很感興趣,所以選擇了讀北航機械工程系。“有可能的話,我想爭取保研,未來繼續在北航讀研。”
姚中玉幾年前就辦好了大陸居住證、開通了移動支付賬號,日常生活中坐高鐵、坐飛機、訂酒店等都很便捷、通暢。這幾年,他還認識了許多同在北京唸書的港澳臺同學,參加過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生活忙碌而充實。
他説,大陸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很好,並且北京有很多扶持臺生創業、就業的政策,充滿了機遇和希望,他計劃完成學業後在大陸發展。
林敏:在山東威海的“家”過了個春節
對於身在溫州求學、家住台灣桃園市的大三學生林敏來説,因為疫情防控,14天的隔離時間成為這個春節回家團聚的最大阻礙。
在來自山東威海的室友王小穎邀請下,林敏在威海“家”裏度過了一個熱鬧、難忘、幸福的虎年春節。
年夜飯前,林敏和遠在台灣的媽媽進行了視頻通話,聊聊家常、互道問候。林敏説,這個春節能和室友到威海過年是一件既幸運又幸福的事。
“媽媽,我們晚上要吃餃子,這邊過年過節的時候都吃餃子。今天好像有兩種餡,一種是驢肉,一種是韭菜和薺菜。”林敏在視頻裏告訴媽媽自己在威海“家”中的見聞。
因為疫情原因,林敏本來計劃在溫州的學校中就地過年。據台灣當局衛生事務主管部門網站消息,自2021年12月14日至2022年2月14日,入境旅客可選擇3種檢疫方案:一是入住防疫酒店14天及自主健康管理7天;二是入住防疫酒店10天並居家隔離4天后,自主健康管理7天;三是入住集中檢疫所或防疫酒店7天並居家隔離7天后,自主健康管理7天。若選擇第三種方案,須持有“完整疫苗接種證明”。
“如果林敏回去的話,那假期基本都在隔離當中度過了,不如和我一起到威海過年。我跟媽媽説了之後,媽媽也乾脆地説好呀,過來一起過年家裏會更熱鬧。”在細心的室友王小穎提議下,林敏有了這次來威海過年的經歷。
雖然不能回家,但林敏在威海的生活既充實又快樂。寫“福”字、貼對聯兒、包餃子……這些對於林敏來説,都是人生當中的第一次嘗試,她都樂在其中。閨蜜之間的相處輕鬆愉快,而王小穎一家人對林敏的關心和照顧,更是讓林敏沖淡了不能回家的些許失落,讓她倍感溫暖。
“這次來小穎家住,感覺威海人真的很好客、很熱情,讓我就像回到了家一樣。”林敏説。
“因為台灣桃園和威海的地理環境很相似,都是海濱城市,所以飲食習慣和風土人情也比較相像,林敏在這裡過年,可能就沒有那麼想家了。”王小穎表示,春節期間,她和家人安排了很多活動,比如去劉公島遊玩,去榮成看大天鵝,逛街買新衣服,安排得很充實。
兩位泰斗的問候:相期以茶,百歲聚首
近日,96歲的大陸新聞學泰斗方漢奇,給台灣新聞學泰斗李瞻拜年的視頻走紅網絡。最新消息,98歲高齡的李瞻先生委託女兒李世寧錄製了回拜視頻。方漢奇“相期以茶”,李瞻回以“百年聚首”,兩位老人細數70載友誼,令人動容。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是馮友蘭先生在88歲那一年,寫給同齡好友金岳霖先生的一副對聯。意思是何止八十八歲,期望一百零八歲。
從“米壽”到“茶壽”,方漢奇先生和李瞻先生的這段視頻拜年,不僅是對高壽的美好祝願,還暗含著“再攀精神高峰”之意。跨越百年滄桑,我在這頭,你在那頭,是共同走過更是無限期盼:念歸期,盼團圓。這是近年來兩岸交流中的一段佳話,又一次表達了兩岸同胞的“鄉愁”。
1972年1月21日,著名詩人余光中在台灣寫下“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時至今日,這首《鄉愁》已整整五十年。當年的鄉愁影響了一代代人。這組視頻,不僅展示了兩位大師真摯的友誼,更讓所有人感受到兩岸同胞的血脈相連、心靈相通。
跨越海峽,兩位老人的對話暖心、溫情。方漢奇先生和李瞻先生都是新聞學界的大師,可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他們的學生早已遍佈世界各地,又帶領著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大師之間的相互牽掛、美好祝願,恰如緊緊纏繞的中國文化之根,代代相傳、源遠流長,滋養出海峽兩岸的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再過兩天,全球華人將迎來屬於自己的節日:春節。對中國人而言,春節是最隆重的傳統佳節。這幾天,有些朋友已經踏上了歸鄉之旅,也有很多朋友已經回到了溫暖的家。團圓,就是眼下全體中國人在心中念叨的關鍵詞。
無論是一灣淺淺的海峽,還是遼闊的大洋,都抵擋不住這樣的鄉愁。每逢佳節倍思親。節日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提醒。“年”,這個字眼的文化向心力,對兩岸同胞而言是一樣的,因為,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經歷、共同的記憶,構成了同胞之間剪不斷的精神紐帶。無論我們身在哪,都會想起遠方的親人和跟我們有著同樣的膚色、眼睛、語言和文化記憶的人。
人生百年,已是大幸事,若還有一兩知己對話舉茶,可以相互砥礪期許,實乃幸中之幸。兩位大師在傳奇人生中的相識相知,又何嘗不是兩岸中國人攜手跨越歷史、走向未來的縮影。
海峽潮聲陣陣,歷史巨流奔涌。快過年了,我們都相信,時光悠悠,歲月荏苒,鄉愁有來處,也一定有歸處,誰也擋不住。
昆劇明星和“貴人”白先勇的拜年祝福
“今年是虎年,我由衷地祝福你們虎年平安吉祥,希望你們‘小蘭花班’的演員們更上一層樓,藝術(水準)更加提升!”
1月29日,在收到崑曲演員俞玖林3天前的拜年視頻後,台灣作家白先勇也通過視頻形式送上回拜祝福。
在回拜視頻中,白先勇表示,“我聽説你們這一次到北京去參加奧林匹克藝術節的演出,有蘇昆青春版《牡丹亭》的精華版,開票第二天票就賣完了,而且應觀眾要求下午還加了一場。我聽了這個很高興,可見北京的觀眾對我們青春版《牡丹亭》情有獨鍾。”
他回憶稱,我還記得2004年第一次帶你們到北京去,是在21世紀戲院演出,那次已經很轟動了。媒體報道的標題説“青春版《牡丹亭》使得崑曲的觀眾年紀下降30歲”,可見我們這個戲吸引了大批青年觀眾。現在青春版《牡丹亭》已經演了快400場了,海內外大家都對這齣戲一片的好評。我們到美國、到英國、到希臘、到新加坡,還有中國港澳臺各地去演出,都受到大家的歡迎。
“我對你們的期望是,希望把我們崑曲藝術——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像你們老師那樣傳承下去,要讓崑曲藝術繼續在21世紀的舞臺上重放光芒。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心懷大志,要把崑曲復興起來。”白先勇寄語道,“青春版《牡丹亭》已經做了很好的示範了,而且這一齣戲也掀起了‘崑曲復興運動’的前奏。你們現在差不多獨當一面了,我希望你們把崑曲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1月26日,俞玖林發佈了一則短視頻,向其崑曲演藝生涯的“貴人”白先勇拜年。
他在拜年視頻中回憶起了自己與白先勇的往事:“好久沒有見到您了,我很想念您。《牡丹亭》從2004年首演到現在,已經演了將近18個年頭了。之前每次演出的時候,您都會帶著我們去演,包括白老師您帶著我們去校園,(到)大學生當中去推廣崑曲,作講座、作示範。您和我講,特別在劇本上要多下功夫,讓我演了一個階段之後,就把劇本拿出來重新再仔細研讀一下原著。”
“白老師,馬上就是農曆新年了,我在這裡給您拜年了,祝您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永葆青春!”視頻最後,俞玖林作揖拜年,並用蘇州話問候了一聲“新年好”。
白先勇1937年出生於廣西桂林,係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
作為當代小説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白先勇著有短篇小説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説《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並撰有父親白崇禧傳記《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近年來,他致力於兩岸崑曲復興與古典名著《紅樓夢》的重新解讀與推廣,重新整理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記》、無名氏《白羅衫》,著有《白先勇細説〈紅樓夢〉》。
談起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曾表示,“這個戲勾到了這個民族文化的DNA——一種潛伏在中華民族心靈深處的集體記憶。這種內容,這種表情的方式,人們似曾相識,但卻暌違已久。大家在閱讀《紅樓夢》、唐詩宋詞等的時候,也許已經積澱了這種意識,但是通過崑曲這種極致的藝術形式,大家才可以在舞臺上活生生地看到,於是産生強烈共鳴。”
俞玖林1978年出生於江蘇昆山,巴城黃泥山村人,係昆劇優秀青年巾生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最高獎項——第23屆戲劇梅花獎得主。他于1998年7月畢業于蘇州評彈學校昆劇班,後於南京藝術學院表演專業學習畢業。他曾師從石小梅,2003年拜師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門下。
俞玖林2000年主演《長生殿》“唐明皇”一角榮獲中國首屆昆劇藝術節表演獎;2001年主演《琴挑》潘必正一角榮獲蘇州專業團隊中青年演員評比演出金獎,並曾出訪日本演出,受到好評;2004年出演青春版《牡丹亭》柳夢梅,“一跤跌進青雲裏”,一舉成名。
除了主演青春版《牡丹亭》,俞玖林還成功塑造了新版《玉簪記》、《西廂記》中一批經典人物。他先後榮獲國家崑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優秀劇目、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文華優秀劇目獎等多項大獎。2014年,俞玖林還在家鄉成立了工作室,努力探索崑曲傳承的更多可能性。
據名城蘇州網此前報道,2002年,白先勇為了讓崑曲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他希望請年輕的演員,為青年學生進行示範演出。看到之前俞玖林演的《牡丹亭·驚夢》後,他發現俞玖林的氣質、嗓音和形象,像極了他心中的柳夢梅。被白先勇挑中成為青春版《牡丹亭》男主角後,俞玖林正式拜師“巾生魁首”——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汪世瑜,進行了為期半年的“魔鬼訓練”。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國家大劇院首演,引起轟動,之後開始了“校園行”和“海外行”,陸續登上美國、英國、希臘、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舞臺。
98歲“詩詞女神”葉嘉瑩的真誠祝願
1月28日上午,南開大學校友總會官方微博發佈了一條視頻微博《98歲葉嘉瑩先生送出新春祝福》:被98歲的“詩詞女神”暖到了!葉嘉瑩先生給港澳臺和海外朋友送出新春祝福。先生一生流轉各地,桃李芬芳,朋友遍天下。她祝願大家健康平安,幸福美滿。
在短視頻中,葉嘉瑩教授表示:“諸位朋友,我是葉嘉瑩,我現在已經是將近百歲的老人了。我一生流轉各地,最後定居在天津,台灣我當年也在那裏教書教了很多年,香港、澳門我也曾在那裏講過課做過講演,美國和加拿大都曾經是我任教的地方。我真是可以‘吹牛’説一句,我的朋友遍天下。”
“借這個新春的機會,我向我所有經歷過的地方的朋友,包括國內的、海外的,還有特別是台灣的我教過多年書的所有的朋友們幸福美滿,”葉嘉瑩表示:“在現在這個災疫流行的季節,我更希望大家都能夠健康平安,我把我真誠的祝願傳送給大家,祝大家新年快樂。”
公開資料顯示,葉嘉瑩,女,1924年7月生,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南開大學終身校董。
1978年暮春,葉嘉瑩申請回國教書。1979年,她的申請得到批准,回到天津南開大學中文系執教三個月。此後的二十餘年,她的身影出現在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數十所高校,免費教授中華古典詩詞。2002年,葉嘉瑩獲得在華長期居留證。2015年10月17日,南開大學為葉嘉瑩修建的“迦陵學舍”正式啟用,葉先生定居於南開園。
2019年8月18日,南開大學百年校慶前夕,葉嘉瑩先生獲聘南開大學終身校董。
87歲台灣老兵的遊子鄉愁和新春盼望
春節將至,對於定居廈門的85歲弟弟高秉濤,台灣87歲老兵高秉涵很是牽掛。他期盼疫情過後,早日來廈門與弟弟見面,牽手同回山東菏澤老家。
“老兵有個口頭禪,就是活著已做遊子,死後不做遊魂。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高秉涵日前表示,兩岸都是一家人,尤其是老兵,思念家鄉。
高秉涵提起,菏澤現在已經有了機場,他的弟弟定居在廈門,疫情過後、適合回家鄉的時候,他要先去廈門看弟弟,然後從廈門坐飛機到菏澤。高秉涵也希望,能夠早日從台北轉機到自己的家鄉。
高秉涵1935年出生於山東菏澤,13歲隨老鄉前往台灣。1991年,時年56歲的高秉涵受老鄉的臨終囑託,首次將台灣老兵骨灰帶回家鄉安葬。此後,高秉涵堅持20多年義務尋親,將100多位台灣老兵的骨灰帶回家鄉,他也因此當選201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據新華網早前報道,1992年,高秉涵抱著第一位老兵王士祥的骨灰“回家”。1995年,200多名當年從菏澤一路歷經戰火和逃難來而來的人組成了“菏澤旅臺同鄉會”。高秉涵因為赴臺時年齡最小,在會裏也最年輕,被推選為會長。老兵們對高秉涵的囑託就是:“你現在不能死,一定要等我們死了,把我們‘送回家’後才能死。”從那一回開始,抱老兵骨灰“回家”就成了高秉涵的使命。
高秉涵不僅送老兵骨灰回家,每年清明或中秋還陪在世的同鄉一道返回大陸故鄉。“我答應過他們,只要還有一個人要回家,我就陪著他們一起回去。”高秉涵説,“我抱著那一壇又一壇的,不是老兵的遺骨,而是滿滿的鄉愁。就讓我們這一代人的鄉愁把海峽填滿吧,讓以後回家的人路不再遙遠。”
2021年,新華社《國家相冊》推出《歸來喲,歸來》微紀錄片,高秉涵就是主人公之一。微紀錄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是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裏裡長劉德文。因為多年前一位老人臨終前的一句話,“裡長,能不能幫我把骨灰送回家”,劉德文從此一次次背上沉重的骨灰壇,自費前往大陸各地,將一個個漂泊的魂靈送回生命的原點。
高秉涵和劉德文,一位是20世紀40年代末來臺的“外省人”,一位是家族遷臺已好幾代的“本省人”。他們起初都是接受相熟者託付,而後陌生人慕名而來,他們都義無反顧接下使命。看到《歸來喲,歸來》,他們回復新華社記者的話竟也是同樣的意思:希望疫情儘快過去,還有骨灰等著要送回大陸。
海峽潮聲陣陣,歷史巨流奔涌,骨肉親情聯結著兩岸同胞,割不斷、拆不散。高秉涵和劉德文還有一份共同的心願,就是希望親人離散的悲劇不要重演,後代子孫再不要受動蕩飄零的人生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