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有的只是仇恨情緒與齷齪的算計“

編輯:何婧|2022-02-18 10:35:01|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奮戰了這麼多年,我覺得……身體和心理層面都很累了。”據TVBS電視臺報道,北京冬奧會中國台北隊運動員黃鬱婷日前對媒體明確表達已萌生退役之意。

近日,中國台灣速度滑冰運動員黃鬱婷在島內持續遭到網暴,先是被翻出在美國參加訓練期間曾經身著中國隊隊服;後來又指責她在北京冬奧會參賽期間對媒體説“聽到歌曲《中國話》”感覺自己“很像是在主場比賽”;有的臺媒拿她父親黃錦龍為大陸滑輪品牌代言説事;更有別有用心的人無端指控黃鬱婷是“中共統戰手法細膩化的工具”,是“在鑽台灣民主的空子”,等等。

 

“他們有的只是仇恨情緒與齷齪的算計“

 

中國台灣速度滑冰運動員黃鬱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其實,黃鬱婷的遭遇並不是偶然現象。台灣藝人張韶涵、歐陽娜娜到大陸參加文藝演出,方文山創作《我們同唱一首歌》,蕭敬騰在參加春晚綵排時説了一句“多回家看看”並高歌“黃河長江……”等等,都成為島內網暴的對象,甚至連在大陸的台灣青年發一發賀年視頻,也被島內的綠營媒體攻擊説是“假台灣人”。

 

民進黨當局上臺後持續製造事端,他們頑固堅持“反中抗中”,壓迫持不同意見者,連本應該非常純粹的體育賽事也被他們利用為政治目的服務。去年東京奧運會期間,部分綠營政客和親綠媒體就把島內的參賽選手當成“抗中工具”,不斷吹捧在賽場上戰勝了大陸選手的台灣選手。今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前,民進黨當局一再“警告”參賽選手,並污稱北京冬奧會是大陸對臺“統戰”的平臺。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隻身到北京出席冬奧會開幕式,招致民進黨人的陣陣惡罵。

 

民進黨當局不僅自己敵視大陸,還要求台灣民眾必須“仇中反中”,否則就會被綠媒霸淩,被抹黑或者抹紅。他們如此作法的最終目的,除了轉移其執政無能,更是要加速推進“台獨”。他們宣揚的所謂“認知作戰”,實質上是他們對全體台灣人民的“作戰”,是用綠色恐怖籠罩全島,挑戰台灣人民看事實、講真話的權利,這絕對不是他們口口聲聲標榜的“民主、自由”,而是真正的專制。

 

不過,台灣島內自有明白人,比如有台灣媒體人在臺海網發表署名文章説,對於體育賽事,台灣與美國的主流輿論充斥著政治雜音。在一片喧囂聲中,沒有人在意奧林匹克精神——團結友愛、公平競爭、相互理解,有的只是敵我之辯、仇恨情緒與齷齪的算計。文章説:“我們台灣人,就是日日被這種‘認知作戰’疲勞轟炸,黑即白,白亦黑,立場大於一切,並毀滅一切”。

 

“他們有的只是仇恨情緒與齷齪的算計“

 

眾多網友紛紛表達對黃鬱婷的支持(圖自網絡資料)

 

台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指出,在目前島內的氛圍裏,你不能只表達要“愛台灣”,還要表達“恨大陸”。評論説,一旦這種“非恨不可”的政治繼續下去,島內民眾的心也會被毒化。評論問讀者:“台灣最美麗的風景,還是人嗎?”

 

還有臺媒發表評論認為,“事實上,真正能夠改善台灣處境、保護台灣安全的,是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的友善情感”。中華統一促進黨黨員林文楷日前在社交媒體發文説:“我今年20歲。對於兩岸統一這件事情,我身旁很多台灣的青年並不是都反對。許多台灣年輕人都希望兩岸和平相處,不過,迫於民進黨屢次挑釁,才導致了今天這個局勢(的出現)。”文章説,“台灣是中國的,不是美國的。我們都是中國人,不應該攻擊自己的民族。民進黨的舉動就像是不孝之子,流著中國人的血脈,卻拿刀指著自己的親生父母!”

 

“他們有的只是仇恨情緒與齷齪的算計“

 

“盼望火車開到台灣去”拉近兩岸一家內心距離(圖片來源:中國台灣網 繪畫:鄧敏)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兩岸經貿依存度極高,兩岸人民不應該成為相互仇恨的兩頭。正如奧林匹克精神“團結友愛、公平競爭、相互理解”所倡導的,和平友愛、共同發展,才是兩岸絕大多數同胞希望看到的局面。(作者:左鎮)

 

 

“政治操弄”是以民眾健康為代價的無德行為

2021-07-20
展開全文

5月中旬以來,台灣地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確診病例暴增至1.5萬多人,死亡超過700人;確診患者死亡率逾4%,明顯高於世界平均值。據估算,台灣地區最少需要3000萬劑新冠疫苗,才能建立起有效的防疫安全網。總人口逾2300萬的台灣目前取得疫苗700多萬劑,已接種人口覆蓋率僅13%。迄今為止,島內疫苗基本靠外來捐贈,到貨量僅數百萬劑,遠遠滿足不了防疫需求。疫情肆虐和疫苗短缺是民進黨當局罔顧民眾健康大搞政治操弄的惡果。

 

自本輪島內疫情暴發以來,民進黨當局從一黨私利出發,固守“反中仇中”的“政治防疫”立場,百般誣衊抹黑大陸善意,以種種藉口阻止大陸疫苗輸臺,對島內一些縣市、民間機構和企業依照商業規則洽購疫苗設置諸多政治障礙,凡與大陸有關的包括疫苗在內的所有防疫措施一概拒絕。事實證明,讓台灣陷入“疫苗荒”的恰恰是民進黨當局;利用“病毒疫情”操弄“政治疫情”,造成島內疫情肆虐的,禍首也是民進黨當局。

 

截至7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共批准7種疫苗進入緊急使用清單疫苗,其中包括大陸的國藥疫苗和科興疫苗。國藥疫苗已在全世界68個國家和地區使用,科興疫苗已在41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大陸接種國産新冠疫苗超過14億劑次,供應國外超過5億劑,目前達到5.7億劑,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驗證。台灣當局不開放大陸制血清、血液製劑和疫苗進口,同時還積極加入西方抹黑大陸疫苗“大合唱”,蓄意恐嚇台灣民眾。目前,台灣島內接種的疫苗90%以上為阿斯利康疫苗,而這款疫苗並未通過世衛組織緊急認證。

 

7月11日,上海復星醫藥集團發佈公告,該公司所屬復星實業與臺積電、鴻海及永齡基金會已簽訂新冠疫苗的銷售協議。根據協議,復星實業將向上述採購方銷售共計1000萬劑疫苗。就在此前的6月18日,台灣當局迫於疫情和民意壓力,授權臺積電、鴻海及永齡基金會採購輝瑞疫苗,但設下原廠製造、原廠包裝、直送台灣等原則,並對外表示,只願給予原廠法律豁免權。外界質疑,這是想繞過輝瑞代理商上海復星,直接向德國原廠購買。而此前台灣採購的阿斯利康疫苗分別産自韓國、意大利,採購的莫德納疫苗産自西班牙,均非原廠製造和包裝。

 

搪塞遷延只會浪費防疫的寶貴時間窗口,“政治操弄”不能以民眾健康為代價。奉勸民進黨當局,靠行騙掩飾不了自己的無德失能,靠抹黑大陸欺騙不了島內民眾,還是老老實實地面對自身的種種卑劣行徑給人民生命健康帶來的傷害,面對島內餐飲、零售、旅遊等行業就業人群的困頓狀況,不要再為一己私利上演“政治操弄”的戲碼。李萬祥

收起全文

要讓民眾心服口服,還是為民眾做些實事吧

2021-01-22
展開全文

日前,台灣中時電子網以《陳時中羞不羞》為題發表評論説,民進黨當局衛生部門負責人陳時中自己因為“有一點感冒症狀”而去病毒採檢了兩次。與此同時,島內一所出現過醫護感染事件的醫院的一位醫師主動要求病毒採檢,卻因檢驗試劑量不夠而被拒絕。這位醫師擔心感染家人而只能在醫院裏留宿一週。

 

文章説,這個案例顯示出多面信息,一是島內採檢能力明顯不足;第二是在防疫出現破口後,應該考慮廣篩普查,而不是拒絕採檢。三是人命顯然貴賤有別,陳時中因為小感冒就能採檢兩次,處在高風險人群中的醫師要求採檢卻被拒。如此行事,陳時中羞還是不羞?

要讓民眾心服口服,還是為民眾做些實事吧_fororder_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當局衛生福利主管部門所屬桃園醫院院內新冠肺炎感染失控中!台灣地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9日公佈,桃園醫院群聚感染再增4名確診病例,分別為1名護理師、2名護理師家人、1名住院病患的越南籍看護,短短8天累計造成9人感染。

 

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當局衛生福利主管部門所屬桃園醫院院內新冠肺炎感染失控中!台灣地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9日公佈,桃園醫院群聚感染再增4名確診病例,分別為1名護理師、2名護理師家人、1名住院病患的越南籍看護,短短8天累計造成9人感染。(圖片來源:台灣“中時新聞網”)

 

在新冠肺炎稱呼上,陳時中等民進黨當局官員一直使用世衛組織嚴格禁止的帶歧視性的所謂“武漢肺炎”的稱呼。對於大陸生産的疫苗,陳時中之流也是百般抹黑。他對島內民眾多次説大陸的新冠肺炎疫苗“不安全”,他還一再公開表示“絕不引進大陸疫苗”。面對大陸方面為自願接種的臺胞免費接種新冠疫苗一事,臺陸委會居然污衊大陸是在將台灣民眾當“試驗品”。島內“綠媒”更是不斷炮製“臺商被迫接種”“沒有選擇權”等等假新聞。

 

有目共睹的是,中國在疫苗研發生産過程中,始終把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放在第一位。有數據顯示,中國疫苗保護效力達到了世衛組織相關標準要求。2020年12月15日疫苗重點人群接種工作實施以來,中國疫苗接種量已超1000萬劑次,無一例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且每一劑都可全程溯源。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巴西、烏克蘭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批准中國新冠肺炎疫苗註冊上市,多國政府首腦或元首也率先接種了來自中國的疫苗。

 

民進黨當局一味詆毀抹黑大陸疫苗的心理相當黑暗,還想方設法阻攔臺胞注射大陸的疫苗。在島內民眾眼巴巴盼著疫苗的時候,陳中時之流卻在忙著政治操弄,全然不顧島內民眾的生命安全。自疫情發生以來,島內綠媒一直為民進黨當局搖旗吶喊,給大陸造的謠要多離譜荒誕就有多離譜荒誕!他們知道,只要聳人聽聞便可達到博人眼球煽動情緒的目的。現在,民進黨當局以一黨私利淩駕於民眾福祉之上,連致命的新冠疫情也成為他們炒作的資本,可謂心黑到家。

 

公道自在人心。“疫苗接種的同等待遇,讓我們很溫暖!”“這麼關照我們臺胞所需,非常感謝!”“自願免費接種,我們感受到‘兩岸一家親’!”……福建、廣西等地已接種疫苗的臺胞們紛紛表達心聲,這是對大陸切實關心臺胞之舉的充分肯定,亦是對民進黨當局所謂“提醒”和“綠媒”謠言的回應。

 

要讓民眾心服口服,還是為民眾做些實事吧_fororder_較早完成新冠疫苗兩劑接種的在廈臺胞李文榮説:“報名以後過兩天我就過來打了第一劑疫苗,打完第一劑過了28天以後,我現在又過來接種第二劑疫苗,完全出於個人的意願。”

 

較早完成新冠疫苗兩劑接種的在廈臺胞李文榮説:“報名以後過兩天我就過來打了第一劑疫苗,打完第一劑過了28天以後,我現在又過來接種第二劑疫苗,完全出於個人的意願。”圖為李文榮在疫苗接種知情同意書上簽名。(圖片來源:中新社

 

相信大部分臺胞都能夠感受到大陸的誠意和善意。可見,要想讓民眾心服口服,民進黨當局還是別忙著黑大陸,先把自己的臉擦乾凈,為民眾做些實事吧。(本網評論員  左鎮)

收起全文

“人約黃昏後”——台灣元宵節記憶

2022-02-14
展開全文

火熾元宵 古今皆然

 

  如果把中國人歲歲年年過春節的傳統視做一個規律,那麼,推動這個規律循環往復的動力便是勞頓一年積累而成的人們,對於返鄉與家人團聚的期盼。春節,從進入臘月開始至除夕,到大年初一、初二達到頂峰,又至元宵佳節畫上句號。春節伊始,一家人常伴左右,因為這是對家庭倫常的責任。完成了陪伴任務以後,便是年輕人專屬的歡快雀躍,如魚入海的遨遊、如鳥上天的放飛。“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朗朗上口的著名詩句,描繪出一幅幅青春浪漫與奔放的熱忱,那是文人墨客賦予“元宵”佳節的旖旎與美麗。

 

“人約黃昏後”——台灣元宵節記憶

 

 

湯圓燈籠 平安納吉

 

我的童年時光是在台南度過的。每每臨近元宵節,肉菜市場裏米麵小販會將湯圓作為販售商品的主力。精巧的湯圓佐著一聲聲叫賣吆喝,調動著過節的氣氛。傳統市場基本只有賣紅白色調的手工小湯圓,每粒直徑約有一公分,紅色湯圓象徵新年紅紅火火,白色則代表來年平平安安。

 

元宵節當天的早上,奶奶總會去菜市場向熟悉的小販一次性購足全家族分量的湯圓。軟糯湯圓配上用白砂糖熬上大半個鐘頭的甜湯,最天然的食材、最樸素的烹煮,不需要額外添加任何調料,這是打開節日的最佳方式。

 

時代在進步,人們對於口感的追求日益多樣化,漸漸衍生出花生、草莓、藍莓、芝士、巧克力等口味的湯圓。但是,不管餡料口味如何更迭,湯圓代表團圓、圓滿的意涵始終沒有改變。

 

除了吃上一碗香甜的湯圓,晚間的提燈遊街也是孩童們期待的重頭戲。放學回家的路上,孩子們會結伴至裡長(類似居委會主任,由民眾選舉而出)家裏,領取摺紙燈籠,燈籠的樣式就是當年的生肖圖案。為了響應環保也為了杜絕火災隱患,燈籠的燈芯是用小燈泡來替代古代流傳的蠟燭。領回家後,孩童們自己動手折出立體成品。各自在家用過晚飯,就在裡長的帶領下,似一眾小小兵團浩浩蕩蕩上街了。孩童們提著小燈籠,挨家挨戶向里民(即:鄰居們)渲染著元宵節的氛圍、傳遞著過節的喜悅,有些人家還會把過年置辦剩下的年貨糖果分給孩子們。記得小時候每次提燈遊街後,口袋裏的糖果總是收穫頗豐。每每憶起兒時的元宵節,我就會想,提燈遊街的盡頭是不是那堆填滿衣袋的糖果和由此帶來滿滿幸福感的甘甜?

 

天燈蜂炮 普天同慶

 

除了吃湯圓、打燈籠,在台灣還有獨特的元宵慶典方式——“北天燈、南蜂炮”。

 

放天燈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諸葛孔明行軍打仗,用來傳遞信息的方式。施放者會在天燈的燈罩上寫下祈福的訴求,點燃居中的燈芯,在“熱空氣上升”原理的作用下,天燈冉冉升起。施放者仰頭凝望,寄望天燈能夠將自己對新一年的期許上達天庭。

 

“人約黃昏後”——台灣元宵節記憶

 

放天燈的場景(來源:資料圖)

 

“北天燈”,是以新北市平溪天燈為代表的。平溪天燈之所以特別,就在於它的施放地點位於鐵路線上。那裏的鐵路並非荒廢不用,而是一直在運行。隨著火車緩緩經過,升到高空的天燈與由近及遠的列車在天際勾勒出和諧美麗的線條。鐵道天燈,成為平溪一抹獨特的風景線。

 

“南蜂炮”,指的是台南市鹽水區的地方傳統風俗——炸蜂炮。在神轎經過的沿路,人們燃放鞭炮。由於聲光效果巨佳,每年都會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參加。相傳蜂炮起源於清光緒11年。當時,鹽水地區瘟疫不止,民眾遂恭請關聖帝君出巡,並沿路燃放爆竹,用以嚇退瘟神。後來演變成乩童跳進炮火內轟炸自身,來完成與神靈溝通、驅趕厄運的儀式。忠實的信徒也會尾隨深入炮仗,表示自己的虔誠。

 

“人約黃昏後”——台灣元宵節記憶

 

(炸蜂炮資料圖   圖源:中時電子網)

 

我有幸體驗過蜂炮的威力。那一年,我同其他參與的信眾一樣,頭戴全罩式安全帽(大陸稱作重機頭盔),身著衝鋒衣護住軀幹。台南潮濕多雨,尋常人家不會備有衝鋒衣,部分的人會選擇隔層較厚的雨衣,跳入炮陣追求刺激,也追逐信仰。在炮聲的迴響中,我仿佛望見千百年來人們對於傳統習俗的信仰與敬畏。

 

華夏傳統 歷久彌新

 

社會快速更迭,人們處理往來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從前那個車馬慢、時間緩的年代已不復返,花上大半個月的時間準備一場傳統儀式,大概只有老輩人才會這麼做了。如今的元宵味,仿佛只存在於網上的節氣推文和商家的行銷手法中,湯圓也變成了公司飯堂、學校食堂的特色加餐。

 

記得去年的元宵節,我與家人聊天的line群組(類似大陸的微信群)裏,突然竄出了熊大和兔兔放天燈的圖標。母親告訴我,在群裏輸入“元宵”“燈籠”“湯圓”等關鍵字,就會出現應景的貼圖。

 

中華民族對於傳統節日的重視與傳承生生不息。或許在高壓工作的生活狀態下,年輕人已經不再像老輩人那樣慶祝元宵節了。但是,元宵節這個傳統節日所具有的深刻內涵和美好寓意,會以各種形式留存在海內外中國人的生活中、內心深處,歷久彌新。(作者:暨南大學在讀臺生 謝建鋐)

 

 

 

 

收起全文

“盼望火車開到台灣去”拉近兩岸一家內心距離

2022-02-16
展開全文

“盼望火車開到台灣去”拉近兩岸一家內心距離

 

繪畫:鄧敏

 

近日,在福州開火車33年的臺籍司機何志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道,希望兩岸交通早日通聯,盼望親自駕駛火車到台灣去。他的這個美好心願既是一份真摯的個人情感,也拉近了兩岸同胞彼此間的內心距離,展現兩岸一家美好祝福與願景。

 

時代只會眷顧奮進者、拼搏者,不會等待猶豫者、徘徊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創造了令世界驚嘆的發展成就,中國製造、中國發明走向世界,華為5G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嫦娥五號奔月,殲20戰機翱翔藍天……這是勤勞勇敢、敢於拼搏的中國人民用雙手創造的歷史,這是智慧與汗水的結晶,也是奮鬥之水澆出的纍纍碩果。尤其是中國高鐵的發展,在短短14年的時間裏,運營里程突破4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縱橫交織的高鐵線路網,構建了一個個“半小時經濟圈”、一條條旅遊環線、一道道綠色生態走廊,不僅滿足了公眾便捷出行的需要,也為增加兩岸交流提供了新的路徑與方式。

 

中國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穩定器”,也是推動世界發展的新生力量,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讓中國充滿了發展活力,成為投資的首選。今年春節期間,以何志剛為代表的火車司機,忙著搶運貨物,為大家安心過年提供物資保障,全力運送返鄉旅客,讓“流動的中國”暢通無阻。同時,以中歐班列為代表的列車,承載著大量防疫物資,為助力世界抗疫作出了巨大貢獻,展現出大國責任擔當。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和科技的突破,兩岸民間有了更多交流,經濟合作、貿易往來、探親訪友、旅遊觀光成為常態。促進兩岸交流,“通”是基礎,“情”是橋梁,只有外在交通通訊便利,內在心理貼近認同,才能打通雙方持續友好的“最後一公里”。一架無形的“鐵路”密切聯通起兩岸關係,可有效共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必然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重要貢獻。

 

我們相信,隨著祖國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水準的不斷提升,兩岸無論是經濟發展合作、還是科技文化交流,都必將更加密切,兩岸互通鐵路也會成為現實需要,司機何志剛的美好心願“盼親自駕駛火車到台灣去”總有一天會成為現實。(中國台灣網網友:黃育仁)(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國台灣網觀點)

收起全文

掉隊的“小鴿子”一定會回家

2022-02-15
展開全文

正值農曆虎年新春之際,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嘉賓相聚北京,共襄冬奧盛舉,見證北京成為全球首個“雙奧之城”,見證中國為奧林匹克運動續寫新的傳奇。非常時期,我們克服疫情影響,讓冬奧會順利開幕,向全世界展現了人類面對困境戰勝挑戰的堅韌之姿,展現了中國的綜合實力,凝聚了民族向心力。作為一名臺胞,我以自己是中國人為驕傲,為自己身處這個時代而感到榮耀。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國的科技實力,也呈現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驚艷了世界。時隔14年,奧運之火再次在北京上空點燃,中國實現了新的飛越。 2008年,我們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熱情好客,期待讓世界認識精彩中國;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呈現的中國更加包容、更加自信,與世界攜手“一起向未來”。這背後是國家實力和地位的提升,中國人自信心的提升。

 

北京冬奧會突出“綠色辦奧”,這一點我非常認同。我已在大陸創業、生活了40年,始終致力於綠色生態産業。此次開幕式以“微火”取代歷屆奧運開幕時常見的熊熊大火,傳遞了低碳環保的理念。“微火”不“微”,照亮未來!

 

冬奧會的聖火照亮了所有中國人的中國心,這是屬於兩岸共同的奧運。這些天我看到台灣民眾以各種方式參與和關注北京冬奧會:中國台北代表團17人參加冬奧會,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參加冬奧會開幕式,臺商當選冬奧火炬傳遞手,30多名在京的台灣學生成為奧運志願者……我們同是中華兒女,內心涌動著兩岸一家親的暖流,心裏是滿滿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我們用實際行動把“更團結”寫進奧林匹克格言,這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也是兩岸社會共同的期待。我相信,就像一家人要心心相印、相互理解、互相包容、真誠相待才能成為美好的家庭。兩岸也是這樣,民眾渴求的是健康、和平、向上、陽光的生活,兩岸同胞團結起來、實現祖國統一,可以過上美好生活,同圓中國夢。

 

記得開幕式節目《閃亮的雪花》中,一隻“小鴿子”掉隊,被一隻稍微大點的“鴿子”拉回到了鴿群,最終共同匯成一個完整的心形。這一幕讓我很有感觸:即使分隔再久,“迷途的孩子”也一定會回家。(黃紫玉,作者為台灣“中華兩岸經貿投資文化教育協會”創會會長)

收起全文

海峽快評:隨著“烏克蘭失落”,立陶宛遲早拋棄台灣

2022-02-15
展開全文

自去年起,在華人世界幾乎無人知曉的立陶宛,突然成為巨大的存在,並遮住了我們的視線。它突然自世界舞臺後方蹦跳出來高調“挺臺”,跳得比誰都高,表面上其作為一時“困擾”了北京,事實上,立陶宛是讓歐盟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在烏克蘭問題上,立陶宛還讓北約尷尬不已。

 

美立各取所需,與歐盟的態度

 

解釋立陶宛的外交表現,最簡白的答案就是:美國在歐盟的代理人之一。作用在於分化企圖團結的歐洲,在大西洋的彼端製造矛盾,並讓歐盟的對外關係不至於偏離美國外交戰略。

 

美國的終極目標,是阻止“歐亞大陸一體化”,因為這局面會使美國成為“世界孤島”。

 

那麼現在的立陶宛執政者想要的是什麼呢?最近他們表露了心跡,立陶宛尋求美軍的永久駐軍,以及在經濟上更深的連結,一如在東亞的日韓。

 

立陶宛已是北約成員,卻仍尋求美軍駐軍,透露的是立陶宛“反俄”的基本國策,以及歐盟在對俄立場上的內部分歧。從反俄的角度看,立陶宛顯然想作為歐洲反俄陣營裏的催化劑,並與該國歷史上較為親近的波蘭聯手打造“反俄長城”。

 

然而,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羅伯·鮑爾2月7日在訪問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時表示:北約沒有看到任何可能襲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或立陶宛的跡象。這顯示北約並無意升高與俄羅斯的衝突,立陶宛也無法在烏克蘭事件裏得到更多的反俄籌碼,因此只好寄希望於美軍。

 

在台灣問題上,是因為美國將主要對手轉移成中國,在美方的慫恿下,立陶宛與台灣的關係才連結了起來,這便使得立陶宛涉入了它們不曾涉入的深水區。此前,台灣與立陶宛的關係根本是路人甲乙的關係。

 

在東亞問題上的外行,以及在中立經濟依存度上的嚴重誤判,立陶宛也遭受到1990年獨立以來前所未有的經濟損傷,以及外交挫折。

 

表面上,歐盟、美國及其“盎格魯盟友”力挺立陶宛,事實上,歐盟極不願被立陶宛“尾巴搖狗”,深度破壞中歐關係;另一方面,除了口惠,“盎格魯們”也缺乏對立陶宛的實質幫助,台灣則給予其大筆融資與一個不切實際的“半導體夢”。

 

最終,中立齟齬被那些“挺立”的國家丟入了WTO的黑洞裏,這表示口惠就僅止于口惠。將爭議置入已無仲裁功能,只有協調功能的WTO,除了曠日費時外,也必然不會出現令立陶宛滿意的結果。這叫作敷衍了事。

 

立陶宛與歐盟在對中俄立場上的分歧,迫使他們得更為靠攏“盎格魯諸國”以求個心安。

 

近日,立陶宛總理與外交部長分別出訪英國與澳大利亞抱團取暖,英國首相口惠不變,“零實惠”也不變;澳大利亞的態度則更為曖昧,在實質面,除了讓立陶宛設大使館外,也僅表示兩國可共同努力敲定“歐澳自由貿易協定”(而不是立澳自貿協定)。

 

立陶宛外長可能期待類似境遇的澳大利亞能一道整齊“反中步伐”,但令立陶宛外長感到震怖的是,澳外長明確表示無意跟隨立陶宛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更名為所謂“台灣代表處”,而且還強調澳大利亞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換言之,歐盟,包含盎格魯諸國在內,所有“挺立”國度沒有任何一方願意在台灣問題上挑戰中國,加上立陶宛在烏克蘭問題上一無所得,使立陶宛陷入“拔劍四顧心茫然”的孤絕處境。

 

而若形容説立陶宛在外部陷入了困境,其的內部就是絕境。

 

立陶宛內部的不滿聲浪

 

民調顯示當前立陶宛政府的民意支持度非常低,隨著經濟持續下滑,以及外交上的幾無斬獲,今年執政團隊的支持度恐也難見好轉。台灣的大筆資助,完全填補不了其經濟上遭受的損失,因此對民眾而言可謂無效。

 

這一場對立陶宛而言“意外”得不償失的外交戰,很快地引爆了民眾的憤怒。反對的輿論諷刺現任政府軟弱、心胸狹窄,並“設法”使立陶宛青年憎恨這個國家,為立陶宛在世界上的角色感到羞恥。並痛批執政當局破壞了國家形象,甚至將國家置於危險的政治地位。

 

在上個月,在立陶宛議會大樓外的“自由捍衛者日”官方活動中,議會議長和總理的演講伴隨著“恥辱”的喊叫聲,民眾的怒火來源當然不只經濟受損帶來的失業率攀升,還包含物價上升、疫情下醫療系統崩潰、稅收爭議、商業限制等等。這個國家在新政府上臺短短一年內,同時受到經濟、能源和軍事領域的威脅。

 

反對者抱怨説,外部威脅是政府“發明”出來的,在世界試圖避免新的戰爭之際,立陶宛反而企圖激怒對手使局勢升級,這主要是指白俄羅斯,以及中俄。

 

另外,明明北約評估波羅的海三國並沒有遭到外來威脅,立陶宛當局卻堅持要加強北約的軍事存在,使自己成為潛在的軍事目標。

 

在台灣問題上,總統瑙塞達已數次表達對總理與外交部長的做法不茍同,立陶宛前總統也坐不住公開批評,甚至,外交部副部長也坦承誤判,只剩總理與外交部長仍頑固硬撐。

 

現下,唯有美國給出實質好處,才能對衝立陶宛遭到的損害,對此立陶宛總統喊話:美軍永久駐軍。

 

立陶宛換得到這條件嗎?即便是對美方萬事俯首聽命的台灣,其餘不論,連區區鋼鋁稅都遲遲未被豁免。

 

“無條件親美”的結果其實是是,台灣與立陶宛的防務預算雙雙上升——對美軍購,還有,立陶宛與台灣都無可避免地要購買美國昂貴的天然氣。

 

立陶宛的“烏克蘭失落”,與“台灣包袱”

 

立陶宛將自己定位為烏克蘭的主要贊助者,向美國購買軍品支援烏克蘭,並與烏國同聲共氣地反對“北溪二號”。

 

然而,1月13日,美國參議院未能通過制裁“北溪二號”的法案,令立陶宛當局大失所望,不惜損害自己利益討好美國的結果,卻連“北溪二號”議題都得不到正面回應。

 

那一天,就是立陶宛的“自由捍衛者日”,在人民的噓聲中,總理、國會議長、外交部長度過了內外交迫、極為難堪的一日。

 

在德國表態了和平意願,以及俄法領袖會談後,烏克蘭局勢導向緩和,立陶宛的鷹派姿態再度遭到打擊。

 

另一方面,台灣問題已顯然讓立陶宛進退兩難,2月9日,中國海關宣佈暫停進口立陶宛牛肉。“碰瓷”的代價,就是“經濟窒息”。

 

無論是烏克蘭問題,或是台灣問題,歐盟與立陶宛的立場分歧才是真相,表面上的情義相挺則是假像。一切都是美國在作怪,而如果立陶宛最終得不到美方的實質好處,那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世界局勢自2022年起從西方向中俄傾斜,那麼懸挂在長城上的“立陶宛頭顱”,就是歷史轉捩點上絕佳的象徵。

 

立陶宛人民已然驚覺政府在作死,因此遲早拋棄台灣。(雁默)

 

【注】:

 

根據去年12月做的民調,立陶宛民眾對現任政府的信任度為17.3%;不信任度47.8%。

 

民眾對現任總理的信任度30.5%,不信任度52%;對外交部長的信任度15.3%,不信任度66.4%。(總理與外交部長就是立陶宛操弄台灣議題的主要政客)。

 

民眾對總統瑙塞達的信任度52.5%,不信任度27.2%;民眾對反對黨領袖的信任度43.8%,不信任度26%。此二人是立陶宛最受歡迎的人物,也是不茍同總理與外交部長的政客,即便如此,信任度也呈下滑趨勢。

 

立陶宛民眾反對政府“強硬對中政策”的比例58%。此外,主要反對黨的支持度已超過執政黨,差距6.2%。

收起全文

國臺辦:敦促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 不要在台灣問題上玩火

2022-02-14
展開全文

海峽飛虹消息:有記者問,美國政府2月11日公佈所謂“印太戰略報告”,包含涉臺消極內容。對此有何評論?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回答,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的前途只能也必須由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決定。祖國統一是台灣前途所在、利益所繫。美方“印太戰略”在涉臺問題上嚴重干涉中國內政,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給臺海和平穩定帶來損害,我們堅決反對。我們敦促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有關規定,不要在台灣問題上玩火。民進黨當局勾連外部勢力謀“獨”挑釁,充當反華遏華棋子,必將以失敗告終。

收起全文

紀斌:幫助台灣同胞從民族復興高度看待兩岸關係

2022-02-14
展開全文

紀斌,全國臺聯副會長,多年從事兩岸人員交流交往工作。他在接受《臺海會客廳》專訪時表示,自己走了40年才回到台中老家。他希望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地推動兩岸交流,讓兩岸青年增進了解、建立友誼。他更希望臺胞回家的路能夠短一點,兩岸同胞走親戚、交朋友能變得容易一點,路徑更順暢一些。

 

台灣同胞對兩岸融合發展的期待

 

不以政治環境為轉移

 

紀斌指出,兩岸關係受中美關係影響,美國企圖將台灣變成一張“牌”,用來遏制中國的發展,是不會取得成功的。一方面,台灣同胞嚮往和平,多數台灣同胞希望兩岸關係穩定,在和平穩定中實現發展;另一方面,兩岸經濟合作在兩岸關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高達40%以上,台灣民眾希望從兩岸經濟合作中獲益,所以他們非常希望兩岸關係能夠穩定。可以説,台灣同胞對兩岸融合發展的期待,是不以政治環境為轉移的。

 

青年是兩岸關係未來的主人

 

將為兩岸關係發展貢獻巨大力量

 

全國臺聯千人夏令營作為全國臺聯每年最盛大的品牌活動,為台灣青年親眼目睹大陸取得的發展成就、親身感受各項惠臺政策給臺胞帶來的福祉,進一步加深對大陸發展的理解認知搭建了平臺。

 

“他們喜歡什麼樣的交流項目,我們就安排什麼樣的項目;他們喜歡什麼樣的交流方式,我們就安排什麼樣的方式。”紀斌表示,青年是兩岸關係未來的主人,我們希望搭建一座和平、友誼的橋梁,讓兩岸青年成為朋友,讓台灣青年感受兩岸交流給他們帶來的益處,感受祖國大陸發展給他們帶來的空間,從而更好地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用更貼心、更知心的方式服務台胞

 

拉近兩岸人民心理距離

 

紀斌表示,在去年的全國臺聯成立40週年紀念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講話中指出,全國臺聯是充滿親和力、凝聚力、感召力的“臺胞之家”,“這既是對我們的希望,也是對我們的鞭策。”紀斌説,我們引導台灣同胞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幫助台灣同胞從民族復興高度看待兩岸關係,更好地去認清時與勢、分辨真與偽,把握主導兩岸關係的積極因素。同時用更貼心、更知心的方式來服務台灣同胞,拉近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達成心靈契合。

 

紀斌:幫助台灣同胞從民族復興高度看待兩岸關係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