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貨入臺對台灣不好嗎?

編輯:左妍冰|2022-03-22 11:05:45|來源:華夏經緯網

陸貨入臺對台灣不好嗎?

 

作者 唐永紅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以來,台灣認為進口大陸的産品入臺,會讓島內同類産品面臨大陸産品的市場競爭,而不利於島內企業發展,進而不利於台灣經濟發展。結果,台灣當局至今還禁止近2447項産品從大陸進口,而這些産品基本上是可以從其他經濟體進口的。另有786項産品也是有條件准許進口的,面臨較高的貿易壁壘。結果,從兩岸貿易數據看,以2021年台灣方面的統計數據為例,2021年台灣對大陸出口高達1259.25億美元,佔其對外總出口的28.21%;而台灣從大陸進口僅僅824.64億美元,佔其總進口的21.64%。

 

海峽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逾20年了,台灣當局置國際經濟規則于不顧,不遵守WTO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及其規定,對自大陸進口産品設置較高的貿易壁壘,甚至不開放自大陸進口諸多産品,故意歧視大陸産品。問題是,物美價廉的陸貨入臺,對台灣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增進,到底是好還是壞呢?換言之,台灣當局故意歧視大陸産品,限制甚至禁止進口的做法,真的有助於台灣經濟發展與台灣民眾福祉增進嗎?

 

國際貿易理論早就講得清楚,説得明白。基於比較優勢與規模化優勢,經濟體之間通過發展進出口貿易,加強專業化分工合作發展,有助於提升各自的經濟效率與效益,有助於經濟發展與福祉增進。通過出口貿易,不僅有助於獲取較高較多的利潤,而且有助於從事産品製造生産的企業增資擴産。這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吸納更多就業,有助於提升薪資收入水準;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原材料或中間産品,有助於上游産業的發展。通過進口貿易,可以讓境內消費者或生産者購買到境內不能生産或供給不足的産品,或者買到物美價廉的産品,有助於提升消費者福利,或者有助於降低生産者成本。

 

台灣本是一個資源缺乏、市場狹小的淺碟型的小型經濟體,需要借助外部資源要素與市場需求,通過發展對外經濟貿易來求得經濟發展,並增進民生福祉。在發展對大陸的出口貿易方面,台灣當局的認知基本上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在發展自大陸的進口貿易方面,如前所述,長期以來,台灣當局存在明顯的認知誤區,體現在其自大陸的進口政策上存在進口開放程度不足、進口貿易壁壘較高的問題。

 

台灣當局擔心大陸産品成本低廉,進口大陸産品可能會衝擊到島內競爭性産品的市場需求,進而可能影響到島內生産企業的發展。這種説法貌似有道理,但實則似是而非。誠然,如果進口産品可以在島內低價傾銷,的確可能會造成上述問題。但隨著大陸近40來年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不斷推進,目前大陸的土地等資源、勞動力等要素的價格早已今非昔比。在這種情形下,當前大陸産品的成本優勢無論相較于既往還是相較于台灣産品來説都已經大幅削弱。也就是説,台灣當局的擔心基本上是多餘的。

 

而另一方面,台灣當局拒絕進口這些大陸産品,客觀上是減小了同類島內産品的競爭壓力,但生産這些産品的島內企業也因貿易保護而失去改進創新的動力。另一方面,需要這些大陸産品作為原材料或中間投入品的島內企業,就難以降低其産品的生産成本了。而需要這些大陸産品的島內消費者的福利,也因台灣當局不開放進口而無從增進了。

 

事實上,海峽兩岸基於比較優勢原本可以開展的貿易産品高達12619項。如果台灣當局能夠遵守WTO最惠國待遇原則及要求,面向大陸開放進口貿易,實現兩岸貿易正常化,兩岸企業與民眾可以通過兩岸貿易而獲得更多的好處。如果兩岸能夠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啟全面的貨物貿易自由化,正如ECFA早期收穫清單中的産品那樣實行減免關稅進出口的話,必將進一步有助於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與福祉增進。特別是,台灣乃淺碟型的小型經濟體,相較于大陸更依賴於兩岸貿易,如果兩岸能夠實行全面的貨物貿易正常化與自由化,台灣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增進就會更多地受益於兩岸貿易。

 

總之,台灣當局對進口貿易作用的錯誤認知,加之拒絕認同“九二共識”這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與前提條件,導致兩岸之間未能實現貿易正常化,更未能實行貿易自由化,讓海峽兩岸特別是台灣社會承受巨大的機會成本,而不能享受兩岸貿易正常化與自由化的好處。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