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自貿港 逐浪天地寬——臺商積極投身海南發展

編輯:母曼曄|2022-04-21 10:56:0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揚帆自貿港 逐浪天地寬——臺商積極投身海南發展

圖為海南省瓊州市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國際創新藥械轉換中心。 袁 琛攝(人民視覺)

 

春天的南海之濱,暖風拂面,浪激潮涌。啟航建設的海南自由貿易港一派生機勃勃。這其中,臺胞臺商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有的忙著引進全球先進醫療器械和藥物,有的忙著種植熱帶水果,有的忙著推廣文旅項目,都在用實際行動參與海南發展。

 

數據顯示,2018年至今,海南全省新增台資企業302家,臺商實際投資逾3億美元;2019年至2021年,瓊臺貨物貿易每年以超過50%的幅度增長。越來越多臺商聚焦海南自貿港政策,從中找尋商機,佈局産業。

 

搶抓先機謀佈局

 

寬敞舒適的大廳,高端先進的醫療設備,專業齊全的生物實驗室……這是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穎奕國際醫療中心給訪客的基本印象。穎奕國際醫療中心是一家佔地80畝、總建築面積6.3萬平方米的全台資三級綜合醫院,開設了預防醫學及慢病管理中心、運動醫學及康復中心、抗衰及醫療美容中心、免疫治療中心等醫療板塊。“希望利用我們擁有的國際資源優勢以及多年對大陸市場的理解,把優質的醫療器械、藥物、技術、人才加快引進海南,助力高端醫療産業的發展。”穎奕生物集團總裁、臺商淩楷鈞告訴記者。

 

深耕農業的臺商邱奉昌來瓊創業27年,今年又有了新打算:擴大經營,在文昌抱羅鎮投資100多畝黃金果基地;另外跟其他臺商合作種植香檬,並進行深加工。他認為,隨著大陸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改善,大家越來越青睞高品質的水果。而海南在種植熱帶水果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優勢,值得他加大投入。

 

來自台灣屏東縣東港鎮的臺商林正道在海南繁育養殖高品質海鮮。他説,在海南養殖水産品有天然優勢,近期他養殖的不少海鮮價格方面頗有競爭力,其中“東星斑”“老鼠斑”等能夠進入連鎖超市平臺售賣。林正道表示,今年還計劃在洋浦擴大投資,新建養殖廠。

 

近年來,從海口臺商峰會到全國臺企聯組織的赴瓊考察團,再到海南在內地省市針對臺胞臺企的推介會,都可以看到絡繹不絕的臺商在現場了解海南自貿港建設進程,謀劃赴瓊拓展商機。

 

善用政策享紅利

 

“海南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海南自貿港是全域、高水準的開放,享受著其他地方沒有的優惠政策。”全國臺聯副會長、海南省臺聯會長符之冠表示,以“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為代表的自貿港政策大大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在國際化發展、關聯産業互補、高科技技術發展和高端管理人才引進等方面都為台灣同胞在瓊發展提供了契機。

 

“比如我們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的國際醫療中心,可以享受批量使用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或地區上市但大陸還未上市的藥品和器械等特許政策,這在大陸其他省市是沒有的。”淩楷鈞還告訴記者,除了産業方面的有利政策,按照規定,他們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士可以享受個人所得稅的優惠稅率。

 

而在農業領域,根據自貿港建設相關政策,海南放寬種業市場準入,比如取消種子生産經營企業在辦公場所、檢驗室、加工廠房及倉儲設施等方面的面積要求,取消檢驗室及檢驗儀器硬性要求等。此外,臺胞、台資企業可組織或參與海南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台資農業企業與海南農業企業同等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扶持政策。這些都有助於臺商在海南參與農業項目,嘗試新品種植和擴大推廣。

 

攜手發展信心足

 

“臺胞來海南投資創業,不僅帶來資金,還帶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尤其是臺商在農業方面的投資,為海南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海南省臺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自貿港建設以來,臺商投資的領域越來越廣,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等正在成為臺商投資海南的重點領域。

 

為了更好地幫助臺商融入海南發展、落實好同等待遇,海南先後出臺《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海南惠臺30條措施”)和《推進瓊臺交流合作助力自貿港建設實施方案》等,完善人才引進和服務工作機制,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例如“海南惠臺30條措施”明確,台資企業和台灣同胞在海南同等享受中央和海南省出臺的內外貿、投融資、進出境、財稅金融政策及人才引進等政策和制度便利;在瓊台資企業可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經認定後同等適用《海南省促進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若干規定》,給予專項資金等相關政策扶持等。

 

近年來,海南自貿港6個重點園區設立港澳臺僑服務工作站,為引進、促進臺企發展和更好地服務在瓊臺胞發揮了有力作用。

 

“惠臺措施讓臺胞臺企有實實在在獲得感,為臺胞在大陸築夢圓夢提供了有力支持。”符之冠説。作為“臺胞之家”,海南省臺聯不斷拓展服務台胞的領域,如建立多元化解涉臺糾紛機制、成立臺胞技能培訓基地等,一系列暖心舉措獲得臺胞稱讚。

 

記者 柴逸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