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島內“悶經濟”困境,“登陸”成重要選擇

編輯:左妍冰|2022-04-28 10:11:48|來源:福建日報

“躺平”一詞近年來在台灣年輕人中頗為流行,“阿姨,我不想努力”等流行語在網上走紅。分析人士指出,這一現象折射出島內年輕人受困于“悶經濟”的無奈現實,深層肇因與民進黨當局的施政亂象有密切關係。

 

小軒是台灣某大學一名大四學生,正面臨畢業工作選擇。他告訴記者,身邊同學中存在一些“躺平族”,自己偶爾也有這樣的念頭。“工作不好找、房價過高,結婚生育等問題讓我們感到焦慮。更難過的是,當下環境下,大家看不到問題的解方。既然無法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預期,就放棄、‘躺平’好了。”

 

臺行政機構統計數據顯示,台灣25至44歲群體失業率連續3年攀升,去年達3.96%,是近5年來最高。同時,台灣近5年粗結婚率(結婚人數與總人口之比率)連續降低,到2020年只剩5.17%,粗出生率(出生人數與總人口之比率)則連續4年下降,2020年只剩7%。

 

“躺平”現象雖非台灣獨有,但卻有其深層次的獨特緣由。分析人士認為,島內“泛政治化”風氣加劇了這一現象。“一到選舉就拼命搶年輕選票,拿到執政權後就換了位子和腦子,把年輕人需求忘得一乾二淨。”長期研究島內選舉文化的台灣自媒體人楊咏傑認為,很多年輕人已意識到:政治人物選前口號喊得再響也不會帶來改變,民眾關切的民生、發展問題不可能得到解決。

 

中國國民黨中評委何鴻榮直言,年輕人不想努力不是個人問題,反映的是整個台灣在政治內耗中沉淪,沒人重視産業結構調整,很多年輕人不管怎麼努力,連基本生活都困難,難怪想“躺平”。

 

民進黨當局嚴重破壞兩岸關係,致使島內年輕人喪失很多發展機會,這使“躺平”這一社會現象具有了台灣獨有的政治色彩。民進黨當局肆意操弄“反中”“恐中”民粹,煽動兩岸對立對抗,打壓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大量就業機會就此流失。“躺平”選擇背後,有著多少的無奈與無望。“兩岸關係不調整好,台灣沒有希望。”何鴻榮説。

 

22歲的台中女孩小嫃有著切身之感。“我有些朋友家裏是做觀光業的,兩岸關係好時,大陸游客特別多,收入很不錯,他們都打算畢業後接手父母的事業。現在陸客不來了,朋友家裏有的破産,有的欠債,要找份好點的工作也不容易。”

 

有統計數據顯示,僅2013年一年,大陸居民赴臺遊就為台灣帶來約1576億新台幣收入,背後蘊含的商機和就業機會不難想像。時任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曾表示,兩岸相互開放投資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悶經濟”的困境也是民進黨當局施政無能的必然結果。台灣屬外向型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和貿易。民進黨當局領導人上臺之初,曾宣稱要推動台灣産業轉型、推行所謂“新南向政策”,表示這會增加年輕人的工作機會,“薪水會愈來愈好”。而今,這些承諾被事實不斷“打臉”,想招商引資卻連穩定供電都解決不了,對東盟貿易比重不升反降,民眾“痛苦指數”創10年新高。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表示,民進黨當局醉心於政黨惡鬥,沉湎于謀“獨”挑釁,不擇手段阻撓年輕人去大陸發展,又提不出有效政策解決民生關切。“這種狀況下年輕人除了‘躺平’,還能怎麼辦?”

 

在他看來,沒人天生是“躺平”一族。大陸有廣闊機遇和完備市場,可以給台灣青年提供更豐富多元的就業、創業選擇,實現自身更好發展,讓他們不再是社會的“隱形人”。

 

為幫助台灣青年追夢築夢圓夢,大陸搭建平臺,給予政策助力。國臺辦授牌設立了78家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累計服務和入駐臺青投資企業和創業團隊4500多個,實習就業創業的臺青累計逾2萬名,近20萬人次參與各類交流活動。近期出臺臺胞申設個體工商戶的新開放政策契合臺青需求,為他們成就夢想提供了新選擇。

 

台北高三學生子歆正申請就讀大陸高校。“聽哥哥姐姐説大陸高校優秀人才多,可能剛去壓力會很大,但還是很想試試,去體驗不一樣、有挑戰性的生活,鍛鍊自己。”

 

不少受訪台青表示,“登陸”能開拓視野、提升自我,在待遇和職場上升空間上也有巨大潛力,更重要的是,“在這裡,努力會有回報”。

 

乘著“綠色低碳”東風,2015年,台灣環境工程專業博士洪基恩選擇跨海尋夢,隨後在江蘇淮安創辦一家環保科技公司。公司成立以來,營業額每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去年突破600萬元人民幣。

 

“環保産業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新風口,也是‘十四五’規劃中的重要議題,大陸各級政府給予我們很大政策支持。來大陸創業,這條路走對了。”洪基恩説,“我想對台灣年輕人説,大陸好不好,來過才有發言權。只要有夢想、肯拼搏、不想‘躺平’,歡迎來大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