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子”登陸記:從職業經理人到“創業家”
華夏經緯網5月25日訊:(記者 李昕)作為一名職業經理人,宋言鏞曾經經手了很多項目,比如上海新天地餐飲、昆山星期九生態莊園、寧波星期九千畝農場,並經歷了廈門、南京、蘇州等地的若干酒店經營項目,直到來到了山西太原。
這個命定的城市,讓他找到了人生的新起點——自主創業,並攜助更多的台灣青年實現創業。這個理想讓他從一名職業經理人轉型為了“創業家”。
轉型“創業家”
在宋言鏞眼中,這個大陸的內地省份是塊“寶地”,因而當他服務的山西太谷孟母養生健康城,三年合作項目終止時,他沒有離開山西而是選擇留了下來。“跟一線城市相比,這裡競爭壓力沒有那麼大,非常適合創業發展。”
而台灣的年輕人太需要機會了,“台灣經濟成長長期陷於停滯,台灣現有資源都被大企業吞掉了,年輕人缺乏成長機會。這一點上大陸的經濟市場環境比台灣要好太多。我始終告訴所接觸過的台灣青年,人潮即錢潮,想要發展必須找到人潮走向。”
“現在雖然在疫情之下,但大陸經濟有很好的內循環,完整的産業鏈體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哪怕在疫情之下也可以滿足創業就業需求。而這裡的學習成長機會,卻是台灣無法提供的。”
“民進黨一切作為都是為了錢袋,並且控制了媒體導向,這一代台灣年輕人完全被麻痹。他們不了解大陸的發展,安於現狀不懂世事。我們的祖國需要有更廣大的胸襟,為他們提供機會,我也希望儘自己一份所能,幫助他們走出來。”
懷揣這樣的使命感,疫情之下宋言鏞也一路獨行。2021年1月,他創辦了山西佳德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山海”樣的情懷
宋言鏞的另一個身份,是太原市臺協常務副會長。“山西是一個工業能源省份,土地沒有過度使用化肥,因而山西原物料的品質非常好。但是原來只停留在原料的供應,而缺乏深加工。而將農業産品通過生物技術轉化成高附加值的功能性産品,恰好是台灣高校技術團隊們的優勢。我希望先從不可替代的稀缺資源出發,通過引進台灣技術,來提升當地的産業結構。”
如今,宋言鏞策劃建設“兩岸跨境電商産業園”正在籌備中,“一方面,吸引的更多台灣青年,利用互聯網技術、新媒體技術進行創業,將在地産品通過文創,重新包裝後賣到全國、賣到全球;另一方面,配合國內、國內‘雙循環’戰略,促進台灣地區的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三産合一’的完整産業鏈。”
“疫情影響還是比較深重的,所以現在我也在調整思路,只引進三個月便能轉化生産的。那麼農業項目就體現出了優勢,從鄉村振興角度進行産業植入,打造可循環的科技農業項目,是這一段時期的主要方向。”
宋言鏞父親祖籍山東,1949年隨著就讀的學校一起撤退到台灣,因此他算得上是外省二代。他出生在台灣花蓮,“花東縱谷”山裏的一個原住民部落,那裏面朝太平洋,有著全台灣最美的海岸線。
可能正是這樣的“山海”情懷,讓他對祖國也懷抱著大山大海一樣的深情。支撐他隻身在外,在推進兩岸青年交流、推動台灣青年創業方面,踽踽獨行、夙興夜寐。
父親2019年過世後,他是五個子女中唯一一個在大陸發展事業的孩子。如今因為疫情,已經有兩年沒有回台灣,70多歲的母親成為他心頭最柔軟的思念。採訪中洶湧而至的思念情感,讓宋言鏞忍不住淚灑衣襟。我們的連線採訪也被迫中斷。
“能夠影響一些人,攜助一些人,那就沒有白做。”宋言鏞最後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