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許志宏:台灣社會如“山竹”結構無統一民族認同 關鍵在於大陸持續發展産生磁吸效應

編輯:左妍冰|2022-06-08 10:32:29|來源:中國台灣網

臺青許志宏:台灣社會如“山竹”結構無統一民族認同 關鍵在於大陸持續發展産生磁吸效應

 

6月7日上午,第二屆“攜手圓夢——兩岸同胞交流研討活動”在北京開幕,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許志宏參加併發言。(中國台灣網 尹賽楠 攝)

 

6月7日上午,第二屆“攜手圓夢——兩岸同胞交流研討活動”在北京開幕。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許志宏在參加研討活動時強調,關鍵還是要堅定歷史制度自信,繼續致力於民族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本來就該是所有炎黃子孫的奮鬥目標,台灣老百姓不應也不能在這條路上缺席。

 

許志宏是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工作近七年。他于2018年加盟浙江大學,攜家眷回到大陸。兩岸及美國的生活經驗,讓他能從大陸、台灣和西方視角思考民族復興及兩岸問題。他認為應該思考如何重塑台灣的中華認同,而關鍵在於教育。

 

許志宏首先分析了進行愛國統一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歷史上,由於沒有跟上工業革命,造成清末國運直落谷底,也使得過去兩百年,世界規則由西方主導。在制度上,過去幾十年,蘇聯解體加上多數先進國家採用西式民主,讓西式民主是“普世價值”的思潮席捲全球。以上導致很多人常有種“西方文明”較優越的錯覺。其實,就大歷史來看,在人類過去的五千年之間,中國在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世界的頭等強國。而在制度上,大家容易忽略世界上最貧困落後的那幾十個國家,大多也是採取西式民主。古今中外皆束手無策的土地沙漠化,大陸卻能用持續30年到40年的不斷努力成功治理多處沙漠。試想,在西方選舉制度中,候選人有沒有可能跟選民説“你票投我,40年後我能讓沙漠變良田”?但是這種長達數十年、功在韆鞦而不在當下的國土戰略,大陸卻可以完成。時至今日,我們不需要再仰視或藐視西方,我們應該要有平視西方文明的自信,理性平等與之交往。然而堅定的思想信念源自教育,愛國統一思想不會與生俱來,需要通過正確的教育才能獲得。即便是美國,愛國教育也是從小緊抓。

 

許志宏認為教育問題也是台灣目前最大困境的成因。一般的社會像“桃子”有一個核心的價值,即便是美國這種多元社會,一樣有一個核心的美國價值。但是台灣社會卻像是“山竹”結構。他説,30年到40年前台灣的教育是“大中國”教育,我小時候學的是“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復興基地寶島台灣”等。但是現在的教育卻是“去中國化”的教育,也就是在這期間成長的人,其意識形態及民族認同發生了一個180度完全相反的漸變。所以不同年齡層的民眾心中的民族認同是不同的,像“山竹果實”一樣一群一群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核心認同。而在偏差教育下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的年輕人,當然沒有民族認同感。

 

許志宏説,在無法影響台灣教育的當下,只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道理上,台灣民眾在基因、血液、姓氏、文化、傳統都是中國人,更不用説我們許多人家裏都還有祖宗牌位,所以在客觀事實上我們當然是炎黃子孫。台灣的主要媒體輿論都是西方視角,加上過去百餘年世界確實由西方主導,情感上相信西方而對大陸不信任。要扭轉台灣民眾的認知確實有相當的難度,但只要大陸持續發展就能對台灣産生越來越大的磁吸效應,自然也就能影響民心之所向。所以關鍵還是要堅定歷史制度自信,繼續致力於民族復興。

 

他説,《馬關條約》割讓出去的台灣因為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及內政問題尚未能團圓,仍是無數人心中深沉的痛,也是復興必須解決的問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本來就該是所有炎黃子孫的奮鬥目標,台灣的老百姓不應也不能在這條路上缺席。我們一定要勇於承擔,為復興貢獻進匹夫之力。中國台灣網6月8日北京訊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