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編輯:王瑞穎|2022-06-09 14:52:29|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時隔四年,再赴四川。6月8日上午,習近平來到眉山考察。這座千年古城,靜臥在岷江河畔,不僅孕育了古老的農耕文明,也是享譽華夏的人文故里。

 

在眉山,習近平看了一個村、一座祠,從傳統到現代,從農田到心田,巴山蜀水,寄寓深深。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在四川眉山考察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6月8日四川眉山考察點示意圖

 

芒種時節看農忙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芒種時節剛過,習近平來到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西南的永豐村。村裏有耕地6320畝,村民2133戶5176人,202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8萬元。據村幹部説,這個收入水準,在全省能排到第四。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俯瞰永豐村。(總臺記者齊濤拍攝)

 

永豐村種植的水稻類型是秈稻。秈稻耐熱、耐強光、耐濕,更適宜這裡的氣候條件。

 

在永豐村,種糧也有競賽。種糧大戶拿自己的種子在試驗田播種,按照“兩高一優”(高産、高效、優質)的標準評出獲勝者。據了解,永豐村有5位種糧大戶承包土地在500畝以上。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2018年,以永豐片區為核心區域的東坡區岷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獲評首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總臺記者齊濤拍攝)

 

永豐片區高標準農田面積達3100畝、連片規模種植1500畝,已在省內率先實現水稻“耕、種、播、收”全程機械化生産,是四川標準化程度最高的高標準農田示範樣板之一。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永豐村的高標準農田。(總臺央視記者黎兵拍攝)

 

在永豐村,習近平的考察重點之一,就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糧食生産。

 

今年兩會期間,在看望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習近平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他要求,“努力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永豐村出産的各類大米及其稻種。(總臺央視記者馬超拍攝)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

 

在永豐村,習近平還重點了解當地推動鄉村振興、做好疫情防控等情況。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必須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永豐村的鴨稻共作生産模式。(總臺央視記者楊新禹拍攝)

 

今年以來,習近平幾次赴農村考察,重點強調的就是鄉村振興。

 

在山西汾西縣的段村,習近平強調,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紮實推進鄉村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

 

在海南五指山市的毛納村,習近平強調,鄉村振興要在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上下功夫。他還強調,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劉超,現為太和鎮永豐村第一書記。(總臺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川妹子劉超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畢業後回到四川眉山老家。去年8月,她來到永豐村擔任第一書記。

 

駐村第一書記,正在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今年4月在毛納村考察時,習近平就同駐村第一書記、鄉鎮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等親切交談,強調要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幹部隊伍。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永豐村內的試驗田。(總臺央視記者邢彬拍攝)

 

時代各有不同,初心一脈相承。近千年前,眉州人蘇軾在回鄉為母守孝時寫下“民者,天下之本”。如今,新時代的眉山青年人正在用青春和汗水踐行初心使命。

 

三蘇祠:最著名的“父子檔”從這裡走出

 

站在三蘇祠裏,千年時光仿佛變為一瞬,為我們打開了與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對話的窗口。

 

蘇氏三父子又稱“三蘇”,堪稱中國古代文壇最著名的“父子檔”,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其中,尤以蘇軾成就最為非凡。此次赴眉山考察,習近平專程前往三蘇祠。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三蘇祠正門。(總臺記者齊濤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俯瞰三蘇祠。(總臺記者齊濤拍攝)

 

三蘇祠位於眉山市中心城區紗縠行南街,曾是蘇家故居,元代改宅為祠,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四年在原址重建。三蘇祠主要由前廳、饗殿、啟賢堂、來鳳軒、東西廂房等構成三進四合院,佔地106畝。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三蘇祠內被稱為“眉州第一樹”的千年黃葛樹。(總臺央視記者楊新禹拍攝)

 

踏入祠內,古樹參天,百年銀杏、千年黃葛,躍入眼簾。三蘇祠保存有16處古建築及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等蘇家遺跡,收藏有數千件有關三蘇的文物文獻,是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蘇紀念祠堂。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前廳懸挂對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是由四川同鄉、清代名臣張鵬翮撰題。(總臺央視記者楊新禹拍攝)

 

出生於這裡的蘇軾,被譽為“全才式的藝術巨匠”。在詩歌領域,他與黃庭堅並稱“蘇黃”,是宋代詩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在作詞方面,他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同為豪放詞派的開創者。在散文方面,他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在書法領域,他又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名列“北宋四大家”。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三蘇祠內的展陳品。(總臺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蘇軾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擅長于散文,共同書寫了三蘇文化的傳奇。三蘇文化,既是巴蜀人文的藝術結晶,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座豐碑。

 

“天下之本在家”

 

三蘇祠為何能走出最著名的“父子檔”?

 

有什麼樣的家教,成就什麼樣的人。雖然蘇洵的名氣不及兒子蘇軾,且屢次科舉考試皆不中,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名成功的父親。

 

從蘇軾十歲開始,蘇洵在結束雲遊後就親自教導兩個兒子讀書。他把全部寄託都放在兩個兒子身上,給他們最大的財富就是書籍。蘇轍在《藏書室記》中這樣描述父親:“有書數千卷,手緝而校之,以遺子孫。曰:‘讀是,內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來鳳軒。(總臺央視記者李曉周拍攝)

 

蘇洵還把蘇家的南軒命名為“來鳳軒”,作為兒子的書房。多年後,蘇軾夢回老宅讀書的南軒:“坐于南軒,對修竹數百,野鳥數千。”

 

蘇軾小時候還曾在蘇家後院挖出一方硯臺石。父親蘇洵認為此石“是天硯也”,於是鑿磨了硯池,交代兒子好好愛護。蘇軾後來在硯的背面刻“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時刻提醒自己。這方硯臺也成為了傳家寶。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蘇宅古井。(總臺央視記者楊立峰拍攝)

 

蘇家家教甚嚴。在海南流放時,蘇軾還夢到被父親提問背誦《春秋》,結果從夢中驚醒,“猶如掛鉤魚”。兩個兒子的啟蒙教育,傾注了整個蘇家的心血。蘇軾、蘇轍,也可以説是父親蘇洵最好的“作品”。

 

如今,三蘇祠裏專門陳列的家訓家風,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更多的人。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三蘇祠內象徵兄弟同心的“並蒂瑞蓮”。(總臺央視記者楊新禹拍攝)

 

重讀東坡 源頭活水

 

在三蘇祠,習近平重點了解保護歷史文化遺産等情況。

 

上個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他強調,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三蘇祠出土文物。(總臺央視記者李曉周拍攝)

 

蘇軾,是習近平引用詩文最多的中國古代名人之一。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的《從政雜談》一文中,習近平就引用了蘇軾的名言“臨大事而不亂”,“臨利害之際不失故常”。他以此強調“青年幹部要不為一時議論所動,不為一時揚抑所惑”。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三蘇祠出土文物。(總臺央視記者李曉周拍攝)

 

2018年1月,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引用了蘇軾在《赤壁賦》中的一句話——“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他説,“蘇軾的這份情懷,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為珍貴的。”

 

同年5月,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引用蘇軾在《晁錯論》中的一句話,“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他勉勵大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三蘇祠內景。(總臺記者齊濤拍攝)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蘇軾在《晁錯論》中寫的這一句話,更是被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引用。

 

蘇軾一生幾番沉浮,詩文中最搶眼的是博喻,最出色的是妙論。他將達觀舒意凝于纖毫筆端,把經略文采書于中華大地。在杭州,他修西湖建蘇堤,造就了“淡粧濃抹總相宜”的西湖;在密州,他抗旱滅蝗、厲行法治,發出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在徐州,他築堤抗洪、開糧賑災,留下了“築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張。

 

問汝平生功業,盡在莽莽神州……

 

這樣的東坡,誰人不愛呢?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再赴四川考察,在眉山重點關注了什麼?

 

△三蘇祠內的蘇東坡雕塑。(總臺央視記者楊新禹拍攝)

 

四年前考察四川時,習近平主持召開了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他在會上説,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裏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今天,新的歷史正在神州大地書寫。

 

 

△時政微視頻丨瞰四川

 

監製丨申勇 龔雪輝

 

策劃丨彭娜

 

主筆丨劉瑞琳

 

責編丨鬱振一

 

記者丨邢彬 黎兵 潘毅 李曉周 段德文 楊立峰 馬超 趙化

 

視覺丨陳括 張晶 齊歡

 

編輯丨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