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文化 同樣的記憶——“復興有我”在京台灣青年邊疆行活動側記

編輯:左妍冰|2022-07-29 10:56:03|來源:中國台灣網

同樣的文化 同樣的記憶——“復興有我”在京台灣青年邊疆行活動側記

 

在京台灣青年走進內蒙古。(中國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內蒙古博物院人頭攢動,呼倫貝爾大草原一望無際,阿爾山天池神秘莫測……連日來,內蒙古地區美麗富饒、各民族群眾安居樂業的圖景,躍動在每一位台灣青年的鏡頭和記憶中。

 

7月23日至29日,“復興有我”在京台灣青年邊疆行活動在內蒙古舉行。7天的時間裏,40余名兩岸青年分別在呼和浩特、興安盟、呼倫貝爾三地參訪交流,深入了解內蒙古自治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和教育事業發展情況、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與機遇,追溯共産黨人帶領內蒙古人民艱苦奮鬥的光榮歷史,感受內蒙古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果,感悟內蒙古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內蒙古草原的七月,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綠草如茵、山河如畫,各方遊客紛至遝來,到草原休閒避暑,尋芳覓勝。“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場景,仿若就在眼前”,目前就讀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台灣青年謝嘉軒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二次來到內蒙古,卻是第一次看到真正的草原。

 

“以往常聽説,內蒙古的老百姓人人騎大馬,個個會摔跤,家家蒙古包,親身來到這裡走訪之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謝嘉軒説,呼和浩特市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寬闊的道路整潔而又莊嚴,草原上的美景更令自己心馳神往,無比興奮。“回去之後,會邀請更多的台灣朋友來這裡走走看看。”

 

同樣的文化 同樣的記憶——“復興有我”在京台灣青年邊疆行活動側記

 

草原美景令參訪台青無比興奮。(中國台灣網 發)

 

2020年3月4日,內蒙古自治區宣佈最後20個國貧旗縣退出貧困旗縣序列。至此,全區57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退出,這標誌著內蒙古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解決,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進展。

 

呼和浩特市保合少鎮惱包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村莊,十餘年間,惱包村以商養文、以文促旅,全力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如今的惱包村,不僅成了文化旅遊街區、美麗鄉村的典範,更成了鄉村旅遊新地標品牌、鄉村振興新發展理念實踐地。

 

“內蒙古在脫貧攻堅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感觸頗深。”台灣青年代表、華燦工場(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監丁翊凱説,實現全面脫貧,需要仰賴服務群眾的一線工作人員,根據不同情況實施不同政策和服務,從而實現脫貧的目標,“對此我十分欽佩。”

 

台灣青年代表、北京智裝科技公司董事長施心木表示,此次活動為台灣青年打開新的思路,增加就業創業方向的更多選擇。“相信在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未來將有更多台灣青年來內蒙古求學就業創業。”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此次參訪活動中,臺青們先後來到內蒙古博物院、昭君博物院和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進行交流參訪,深切感悟中華民族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用心體味內蒙古各族人民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奮鬥精神。

 

同樣的文化 同樣的記憶——“復興有我”在京台灣青年邊疆行活動側記

 

台灣青年走進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中國台灣網 尹賽楠 攝)

 

“正如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一書中所指出的,中國人不大強調種族區別,最為關切的是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台灣青年代表、北京外國語大學碩士研究生張嘉玲表示,通過此次參訪,自己對中華民族如石榴籽般強大的凝聚力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

 

“在歷史的長河中,56個民族相互交織、凝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厚紐帶。”張嘉玲説,就像在台灣有人熱衷川渝菜、江浙菜,在內蒙古同樣可以找到其他地區的影子。“這也説明,無論天南海北,在祖國的任何角落,我們都一脈相傳著同樣的文化和歷史記憶,沒有任何隔閡。”

 

近年來,儘管民進黨當局不斷阻撓、限縮兩岸交流合作,但兩岸民間增進往來的願望與行動不可阻擋,兩岸青年不斷走近走親。

 

“我是一名台灣人,更是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台灣青年代表、漢科集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羅至善表示,希望參加這次邊疆行的所有臺青成為兩岸的橋梁紐帶,把祖國的溫情傳回台灣,讓更多台灣青年了解大陸、熱愛大陸,團結引導更多台灣青年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夢想,積極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來。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祖國和民族的前途寄託在青年人身上。”只要兩岸青年同心同行、攜手打拼,必將在祖國實現完全統一的偉大進程中,寫下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的青春華章。中國台灣網7月29日訊 (記者 尹賽楠)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