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等待遇到融合和統:大陸對臺青年工作實施成效及其“磁吸效應”
最近這一、二個月以來,大陸舉辦許多與兩岸青年交流有關活動,包括海峽青年論壇、兩岸青年高峰論壇等七、八十活動,凸顯大陸對臺工作將台灣青年群體視為“重中之重”。基本上,大陸對臺政策具有戰略定力與自信,呈現“原則堅定性”及“策略靈活性”政策特質,前者如堅持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及“反獨促統”、“反對台獨”;後者是堅持兩岸融合及提供各種“同等待遇”,包括惠臺31項、惠臺26項及農林22條措施,皆屬“融合漸統”、“融合和統”系列措施。
大陸通過兩岸融合途徑,從強調“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收入戶、中南部及青年世代),轉向推動“一代一線”(青年世代、基層路線)策略,此皆賦予青年世代生活學習創業就業之“同等待遇”,以此型塑“兩岸一家親”理念,凝聚中華國族認同感及“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俾利國家完全統一及民族偉大復興目標之實踐。特別是面臨台灣新世代年輕人因教育改革,在歷史、地理及公民教育課綱皆面臨“去中國化”影響,普遍年輕世代的台灣人認同及台灣認同皆創新高,而中國人認同及中國認同、雙重認同皆呈下降趨勢,因而對臺青年工作日益凸顯其重要性。
特別是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給參加“海峽論壇”的50幾位台灣青年,勉勵為實現民族復興及中國夢攜手打拼;並提及“兩岸同胞一家親”,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為台灣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同等待遇”。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也表示自十八大以來,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強調“反獨促統”、“融合漸統”及“融合和統”目標及策略。既要堅決反對各種“台獨”分裂行徑,也為臺青赴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創造良好條件。
茲將大陸在推動台灣青年工作領域方面,歸納其實施成效。首先,在青年實習就業領域。授牌設立78家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提供就業創業輔導、法律諮詢和投融資支持等方式,幫助臺青第一里路。例如,南京青創學院基地設計特色課程、邀請兩岸專家學者和知名臺商授課,進行輔導培訓。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舉辦“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提供展示平臺。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台灣高科技園基地對接東莞孵化協會等資源 ,為入駐臺青項目提供融資支持。
其次,在文化藝術領域。落實落細同等待遇措施,鼓勵臺青文化工作者來大陸參與演藝、影視、文創等事業。臺青可以加入中國文聯各全國文藝家協會等文化院團、社會團體,在文化展演平臺展示風采。每年吸引上千名台灣演藝人員參與廣播影視節目製作,在重大文藝演出、熱門影視劇、綜藝節目中,皆有精彩卓越表現。
復次,在教育領域。為臺青在陸求學、任教創造便利條件。在學生求學方面,每年吸引數千名台灣學子赴陸高校就讀,約3千名臺生獲獎學金;並且鼓勵臺青參與大陸各類社會實踐、社會調研和志願服務 ,成為高校臺生與陸社會融合重要平臺。例如華東師範大學“兩岸春天”營隊赴雲南魯甸走訪,調研扶貧脫貧工作;激勵北京中醫藥大學臺生參加“中醫青年兩岸情·健康中國鄉村行”社會實踐等。在青年任教方面,大陸鼓勵支持台灣教師同等享受各種表彰、獎勵,同等條件申請各級各類國家計劃、科研課題、基金項目等。目前福建閩南師範大學、廣東肇慶學院、廣西百色學院、湖北經濟學院等一批高校,已引進台灣優秀教育人才。同時,總計約有2000多名臺青學者在大陸高校任教。
再者,在鄉村振興領域。吸引臺青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美麗、繁榮鄉村文化等工作。福建省聘請97名臺青科技特派員,在鄉鎮村開展創業和技術服務,涉及機械、生物技術、農業、環境工程和文化旅遊等。臺青范姜峰與大陸青年攜手打造“啟達創業海峽雙創基地”,通過鄉村産業人才線下培訓,幫助2000余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廣東省成立“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開辦兩岸鄉村“雲講堂”,為試驗區項目建設和台資企業取得土地、融資貸款等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最後,在基層治理領域。臺青以創新服務、精緻管理的生動實踐,探索兩岸基層融合發展新路。“31條措施”、“26條措施”及臺胞在事業單位就業試點等政策公佈後,參與基層服務的領域持續擴大。福建省廈門市招聘數十名臺胞擔任社區主任助理、社區營造員參與基層社區治理,逐步建構“顧問團隊+執行團隊+項目化運作”服務新模式。值得關注是,台灣青年赴陸擔任大陸社區主任助理,這些青年擁有法律、城鄉建設、社會工作、教育等各種專業,以社區總體營造、社區治理與服務、社會草根公民意識協助大陸基層社區發展,這不僅助於台灣基層民主、治理及社區營造與大陸相互彼此借鏡學習及經驗傳承;同時也通過兩岸基層交流與合作營造兩岸和平發展。
然而台灣民眾因擔任大陸社區主任助理,卻遭到臺當局內政部門裁罰各新台幣十萬元;而27位臺青集體行政訴訟,經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認定臺內政部門裁罰違反法律比例原則及違反台灣地區“憲制”規定。此引發社會輿論不同評價,贊成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者以為,臺內政部門若一概禁絕台灣民眾從事該工作,形同扼殺“憲制”規定保障的工作權。反論者則批判,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對於臺內政部門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進行行政裁罰的標準,比刑事處罰還高,形同架空立法者訂下規範。
同時,批判本案判決完全不尊重行政部門的台灣安全專業,甚至擴權替台灣陸委會定義他人的政治職位屬性,呼籲司法機關不應變成“紅色滲透”的安全漏洞。
確實自2016年蔡英文上臺後,民進黨在“抗中保臺”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下,不斷採取反制性兩岸政策作為,包括修訂所謂的“國安五法”以規範兩岸關係,限縮退休政務官及軍事將領訪問大陸;同時制定“反滲透法”防範境外敵對勢力對台灣地區選舉、“公投”及政策過程介入;尤其對臺青擔任大陸社區主任助理進行開罰、限縮申請居住證部分權利及延長陸生、陸配子女返臺時程,借此産生“寒蟬效應”降低兩岸交流質與量。在“寒蟬效應”産生嚇阻效果衝擊下,連帶參與海峽論壇或相關青年交流活動的規模及人數,也因心生恐懼呈現相對減少趨勢。
綜上所論,大陸對臺政策關注青年角色及其重要性,強調“反獨促統”、“融合和統”及“融合漸統”策略與目標,聚焦“一代一線”。提供青年世代生活學習創業就業的“同等待遇”,強化兩岸經濟社會文化融合途徑,增進兩岸青年彼此親善關係,從而增加中華民族認同。依據兩岸融合途徑,則採取彈性柔軟交流互動模式,強化對臺青年工作,已展現頗有成效。
但是民進黨當局卻一再抹黑大陸,聲稱大陸“長期將台灣青年視為統戰工作重點對象,涉臺統戰部門並將特定政治目的融入一些青年活動,企圖以政治干預兩岸交流舉措,傷害兩岸長期交流與互動”。因此,民進黨當局一方面採取反制措施,祭出“國安五法”限制民眾參與大陸活動。另一方面進行道德勸説,呼籲台灣青年提高警覺,聲稱要“注意相關活動背後是否潛藏政治目的,避免淪為大陸對臺統戰宣傳工具”;並無法採取具體可行、積極有效的兩岸策略行動。
無庸置疑,大陸對臺政策之青年工作,已逐漸産生“磁吸效應”,其發展越來越加擴散。自2019年“習五條”提出後,大陸更積極推動兩岸促融發展,持續加強對台灣青年學生的工作,借由提供優惠或同等待遇誘因,吸引臺青赴陸生活就學創業就業發展,提升臺青對大陸的認同感。民進黨當局曾經一再呼籲兩岸應進行有意義對話、建設性對話,如今兩岸青年對話卻被標簽化為“統戰宣傳工具”,成為“配合大陸統戰”的“在臺協力者”,此種説法豈非自相矛盾、令人著實費解。作者 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