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歷史大勢 共謀民族復興——2022年兩岸關係研討會掠影
8月17日,為期兩天的2022年兩岸關係研討會在鄭州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130余人以線上線下方式參會。與會嘉賓圍繞“堅持‘九二共識’,維護兩岸和平發展”“攜手反‘獨’促統,共圓民族復興願景”兩項子議題深入展開研討交流,為處理兩岸關係貢獻智慧力量。
一種事實
認清歷史經緯
活動現場,與會嘉賓都收到了《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白皮書系統論述了台灣問題的來龍去脈,有力駁斥了“台獨”分裂勢力的各種謊言。它指出,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歷史經緯清晰、法理事實清楚。聯大第2758號決議是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文件,國際實踐充分證實其法律效力,不容曲解。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是遵守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應有之義。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金民卿認為,“大一統”理念是貫穿中國歷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線之一,更是維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歷史上曾經出現的國家分裂的情況,都是因為最高權威背離大道正義,背離民心,最終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和執政能力。而當今,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綜合國力空前提升,祖國統一是符合民族利益的必然選擇,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大勢。謀“獨”分裂失去道義、不得民心,必將撞得頭破血流。
河南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李立新表示,文化手段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重要手段,文化是最基本、深沉、親和的一股力量。河南與台灣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地緣相接、人緣相親、文緣相承、血緣相近,台灣客家人至今仍自稱“河洛郎”。河南應充分利用獨特資源與優勢,推動台灣同胞了解黃河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以文化認同促進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為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貢獻。
一份力量
凝聚“九二共識”
30年前,兩岸中國人選擇以對話代替對抗、以溝通化解分歧、以協商促進合作,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其核心要義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與會嘉賓紛紛表示,“九二共識”明確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奠定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表示,兩岸必須在過去已經建立的基礎上找到化解問題的辦法,這個基礎就是“九二共識”。民進黨執政六年來,一味抨擊和抹黑“九二共識”,卻找不出新的辦法和替代方案。兩岸應該明確在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勢力的基礎上,回到和平交流、互惠共贏的道路上來,堅持我們來之不易的政治基礎。
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認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最重要的關鍵詞。“如何解決當前臺海問題,考驗兩岸中國人的智慧和遠見。外國人把台灣作為前線和棋子,而‘九二共識’就是打開錦囊後的妙計。”他説,“九二共識”充分彰顯了兩岸智慧,構建起兩岸協商機制,增進了兩岸同胞福祉,和平統一永遠是第一選擇。
“維持穩定兩岸關係,符合兩岸人民最大利益。”中國國民黨特別顧問兼大陸事務部主任林祖嘉表示,中國國民黨將持續推動海峽兩岸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基礎上,加強交流合作,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一個夢想
共圓民族復興
8月17日,恰逢中美“八一七公報”發表40年。幾十年過去,美國不但沒有信守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政府的政治承諾,反而大開歷史倒車。美國一些勢力破壞中國和平統一進程和臺海和平穩定,以犧牲廣大臺胞的利益福祉甚至生命為代價,擾亂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仇朝兵表示,中美全面競爭態勢加劇給蔡英文造成假像,誤以為為“台獨”提供了生存空間。回顧兩岸關係歷史可以證明,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台灣同胞要把台灣發展繁榮與大陸發展繁榮統一起來。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之幸,是台灣同胞之福。“一國兩制”構想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其靈活操作的空間取決於台灣當局的認知,越認同,空間就越大。
“搞‘台獨’分裂,小確幸將變成不確幸。”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副院長李秘説,要從大局認識統一事業,當今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國際政治格局日趨均衡;要從大勢認識統一事業,牢牢把握中國統一大業新的歷史方位;要從大義認識統一事業,爭取和平統一是我們的第一選擇,和平統一將釋放很多機會,這不僅是國家的宏大事業,也與每個人密切相關。
歷史大勢浩蕩向前,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已經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在交流中,與會嘉賓形成一種共識—統一有好處、“台獨”是絕路、外人靠不住。河南日報記者 沈劍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