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中醫”的大陸行醫記

編輯:左妍冰|2022-08-24 11:08:26|來源:中國新聞網

來到台灣“老中醫”邱崇源位於南京解放路醫院的中醫診所,乾淨明亮的診室散發著淡淡艾草香氣。書櫃中,華佗、張仲景、夏桂成等古今知名中醫的醫書整齊排列,書籍因反復翻看已呈現微黃。墻面上,多位患者家屬送來的錦旗高高懸挂。

 

下午時分,慕名而來的患者絡繹不絕。邱崇源在看診間隙,接受了中新網記者的採訪,講述了他二十多年來在大陸從求學到行醫的快樂與煩惱、希望與夢想。

 

1995年,邱崇源成為了台灣地區最早赴大陸求學的一員,進入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他説,“儘管台灣也有中醫藥大學,但我覺得要更系統地學習中醫,還是應該來大陸看看。”

 

從小喜歡運動的邱崇源經常跌破摔傷,很早就開始接觸中醫。中醫,在他心目中,是兼具神秘感和神聖感的存在。兒時從醫的夢想,終於在踏上大陸的一刻,漸漸走進現實。

 

“為了能前往大陸學習中醫,我很早之前就開始打聽了解相關的政策。借助‘九二共識’的暖流,台灣學生有了赴大陸學習的機會,於是我報考了南京中醫藥大學。”

 

邱崇源在南京度過了充實的大學生活時光,卻在畢業的那年遇到難題。“到了1999年,我面臨大學畢業。但是當時台灣當局並不認可臺生在大陸取得的學歷。是留在大陸,還是回去台灣?”

 

在徬徨期,邱崇源做了一個決定——留在大陸多讀書。

 

於是,邱崇源選擇在南京繼續攻讀碩士、博士。一方面,通過在南京醫科大學的不斷進修,邱崇源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準不斷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十餘年的求學時間,兩岸在互認學歷、放開醫師準入資格、允許進入公立醫院等方面取得進展。

 

“隨著一個、兩個醫學專業的臺生留在大陸就業,漸漸地,在陸臺生都開始嚮往和爭取留下來。我們相信,只要有能力又努力,就可以不斷打破束縛。”邱崇源説。

 

邱崇源也決定跟上這波“潮流”,留在他已生活了十餘年的南京。在南京就業、當南京女婿……原本只想來大陸一探中醫奧妙的邱崇源,真正在這裡安了家。從第一次到南京至今,已過了二十七個年頭。

 

在大陸行醫,邱崇源認真對待每一個病人,認真鑽研每一份病例,漸漸地在行業裏有了口碑和聲譽,成為了一名資深的“老中醫”。

 

5年前,邱崇源與幾位台灣博士在南京共同成立了中醫診所。

 

有了自己的小天地,邱崇源也有了更多的思考與“煩惱”。“西醫想要越來越先進,就會專業化、精細化。但中醫怎麼走向先進?縱觀歷史,中國許多知名中醫都是全科醫生,因為從某種程度來説,中醫是一個整體的觀念,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需要通過望聞問切找到深層的病因在哪。但在診療環節,我們又需要把西醫的理論和療法融入辯證診療中。”

 

在大陸行醫多年,邱崇源深刻感受到了大陸和台灣中醫的異同。“比如,台灣的中醫大多數是私人化的,真正的中醫院比較少。除了師徒模式的言傳身教,很難有系統的學習和臨床指導。但在大陸,老師對學生的教導更為系統和悉心,教學內容也更為全面。此外,在台灣,中西醫是嚴格區分開的,中醫不可以開西藥。而在大陸,是可以有機融合的。”

 

怎樣在保持傳統中醫精髓的基礎上,不斷精進理論學習,加強“中西合璧”,成為了邱崇源努力的方向。

 

在大陸多年,邱崇源有感於臺胞在大陸從事的行業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細,路也越走越寬。“近些年,大陸出臺了許多惠及臺胞的政策。不僅是給我們工作上放寬了準入,也在生活上解決了後顧之憂。現在,我們還有了醫保卡,生活更安心了。”

 

對於中醫的未來和在大陸發展,邱崇源充滿信心。“疫情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中醫中藥。辯證地看,更多的關注會讓中醫中藥有更強勁的發展動力,但在聚光燈下,中西醫如何有機結合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探討,這也激勵著我們加強修煉內功,不斷學習進步。”(記者 楊顏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