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創業者“領潮”科創新賽道
有瞄準全球最高水準的大算力新産品,也有探索虛擬世界入口的人工智能演算法;有“一帶一路”清潔能源領域的前沿投資,也有氫燃料電池核心技術的深度佈局……近日公示的上海“創新創業十大案例”候選案例,是創新創業青年在上海築夢圓夢的縮影,也是上海構建人才新高地、發力新賽道、鍛造新優勢的標杆示範。在綠色低碳、元宇宙、智慧終端、數字經濟等領域,青年創業者與城市正成為“最佳合夥人”。
營造生態,圍繞産業鏈開展科技創新
8月9日,兩大人工智能領域的新品同時在上海發佈,來源都是上海“土生土長”的創新企業。商湯科技的家庭消費級人工智能産品“元蘿蔔SenseRobot”AI下棋機器人亮相;壁仞科技新産品,對標全球最高算力紀錄,為人工智能提供基礎設施。
一個在産業前端領域創新應用,一個在基礎設施領域搭建生態,“軟硬結合”凸顯出上海在新賽道上的佈局。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立、壁仞科技總裁徐淩傑,也雙雙入選了此次公佈的創新創業十大候選案例。
三年前創立於上海的壁仞科技,如今規模已擴張到近千人。在中科院院士、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看來,算力已經跟農業時代的水利、工業時代的電力一樣,成為數字社會的核心生産力,也是未來全球競爭的焦點。大算力産品,能為智慧城市、數據中心、大數據分析、自動駕駛等領域的發展提供“源動力”。
選擇在上海創業並非偶然。壁仞科技成立至今,在招攬人才和吸引投資兩大方向屬於業內“佼佼者”。“人才與産業發展機會,是城市可以賦予企業的力量。”在徐淩傑看來,無論基礎研究能力,還是強大的産業上下游協同,上海都具備優越的産業生態條件。
發力新賽道,關鍵在用,生態建設必不可少。通過“揭榜挂帥”、搭建平臺等措施,上海正開放眾多新賽道的應用場景,讓創新企業不僅找到落腳點、也找到發力點,從産業和市場的角度賦能科創策源。《2021“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學家調查》顯示,在20座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中,上海對於全球青年科學家的吸引力排名第四位,在國內城市中名列前茅。
從零陪跑,支持“冷門又小眾”的創業初心
從零開始陪跑,在不少新上海人眼裏,這座城市正在從“興業之地”變為“第二故鄉”。
2007年,謝應波在華東理工大學求學期間,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與5位同學共同創立了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門為各類實驗室提供配套服務。
彼時,身邊同學做實驗使用的高端儀器、試劑、耗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不僅價格昂貴,服務對接也有諸多不便。2007年,六個人向所有親朋好友東拼西湊借來10萬元,拿到了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提供的20萬元公益資助,用租來的一間最便宜的實驗室,馬上就專心投入了科研。
科學服務並非是“風口”行業,需要長期耐心的培育。從20萬元公益資助起步,泰坦科技不斷成長壯大,已于2020年10月登陸科創板,被稱為“科學服務第一股”。“近幾年來,公司的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超過了60%。我們深知:只有以技術和産品為驅動的發展模式,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才能行穩致遠。”謝應波説。
無獨有偶。聚焦氫能源燃料電池的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看重的也是這種非風口行業的持續支持。“上海最早在1998年就有企業開始做氫燃料電池的研究,對於這個當時‘冷門而小眾’的行業,政府給予了20多年持續不斷的支持;上海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在一流高校中設置燃料電池專業的地方。”重塑能源董事長林琦説。
厚植創新創業的沃土,上海成立了青年五十人創新創業研究院,調研走訪70多家創新創業代表企業和人物,實時了解和反映其訴求與期盼;啟動“晨星計劃”,匯集21家企業4146個實習崗位,積極助力包括應屆大學生在內的各界青年人才平穩就業。“我們連續三年舉辦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旨在集眾智、匯群力、促合作,成為助力廣大青年投身創新、成功創業的重要平臺,擴大創新創業青年人才的交往和視野,向全社會清晰傳遞上海渴求各類人才的強烈信號和支持青年創新創業的鮮明導向。”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二級巡視員李霞説。
優化佈局,用新載體放大“集聚效應”
全方位的支撐,加上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科創板的加持,讓不少佈局新賽道的企業從一開始就瞄準到國際賽場去競爭。
2015年11月底,寰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與哈薩克斯坦合作夥伴成立了合資公司,共同開發、投資、建設新能源項目。2019年9月,哈薩克斯坦100兆瓦光伏項目順利並網,成為當地單體最大的太陽能發電項目。如今,寰泰能源在哈薩克斯坦投資建設6個累計380兆瓦的新能源電站,全部投入運營後,每年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萬噸,滿足當地約60萬戶居民對低廉、環保、可持續電力的需求。
“科創往往需要足夠多的耐心和包容心,在支持科創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和指引,加強溝通交流,及時了解調整相關政策,上海在這方面提供了較大的包容度和個性化的管理手段。”寰泰能源董事長南逸説。
今年以來,上海優化載體佈局的舉措不斷推出,以發揮更大的“集聚效應”。今年年中公佈的上海第三批13個特色産業園區,重點聚焦新賽道發展載體。比如“國際氫能谷”探索氫燃料電池汽車、氫能裝備等領域的率先示範,“張江數鏈”園區發展數據服務、數字創意等産業……面向新賽道的載體佈局正日漸完善。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表示,為保障新賽道、新産業高品質發展,上海在組織統籌、資金支持、載體佈局、人才引育、開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爭取到2025年,綠色低碳、元宇宙、智慧終端産業總規模突破1.5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