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捍衛“九二共識” 持續推進兩岸交流

編輯:馬曉葉|2022-11-02 11:05:31|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1992年,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與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台灣海基會)經兩岸雙方分別授權,通過反復協商溝通及函電往來,最終形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開啟了兩岸交流合作溝通的新階段。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兩岸實現了全面直接的雙向“三通”,迎來了大交流大合作的和平發展階段,同時積極探索兩岸和平統一之路。

 

堅決捍衛“九二共識” 持續推進兩岸交流

 

“九二共識”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1949年之後,兩岸雙方的政治分歧始終未能解決。在國家統一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兩岸能夠通過協商方式,正式確認雙方的政治定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即“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也就是“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達成這一共識,為探索用和平方式化解政治分歧進而實現國家統一,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礎。應該説,這是兩岸中國人的大智慧,是難能可貴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在此基礎上,推進同台灣各黨派、各界別、各階層人士就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展開廣泛深入協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這表明,“九二共識”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仍將是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政治基礎。

 

然而,如此重要的“九二共識”目前卻面臨著島內“台獨”分裂勢力的無底線挑戰,因此,捍衛“九二共識”刻不容緩。“九二共識”達成以後,島內的“台獨”分裂勢力就在不停地污衊和攻擊“九二共識”,特別是2016年民進黨上臺以後,始終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民進黨當局對“九二共識”的歪曲和否定,嚴重侵蝕了“九二共識”在島內的社會基礎。“台獨”勢力還極力鼓吹分裂,甚至在美國等外部勢力的操縱下,再度掀起“台灣地位未定論”,鼓吹“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兩岸互不隸屬”的謬論,歸根結底就是要全面否認“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民進黨當局的倒行逆施嚴重干擾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我們必須予以迎頭痛擊。

 

堅決捍衛“九二共識” 持續推進兩岸交流

 

2008年6月13日,海協會與海基會在北京就兩岸週末包機與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簽署協議。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攝

 

“九二共識”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三十年的歷史證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臺海局勢就能和平穩定,兩岸關係就能向前發展,台灣同胞就能受益;反之,臺海形勢就會緊張動蕩,兩岸關係就會停滯倒退,台灣同胞利益必定受損。所以,我們不能任由“九二共識”被抹黑、被攻擊、被污衊、被歪曲。我們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方向的主導權、主動權,深刻揭示否認、歪曲“九二共識”的危害,堅決捍衛“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夯實臺海和平穩定和兩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礎,讓“九二共識”在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實現祖國最終統一的進程中繼續發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李振廣)

30年前“九二共識”是如何達成的?

2022-09-15
展開全文

“説實在的,我們這些人當時還是沒有應對西方‘輿論戰’那种經驗,寫東西只想著準確。起碼我自己當時就沒有想到,怎樣把它寫得朗朗上口。”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原副主任孫亞夫説。

 

今年是“九二共識”30週年。如今,孫亞夫還能脫口而出海協會對“九二共識”的概括:兩會(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他認為,如果一定要給它一句簡短上口的概括,或許可以叫做“各表堅持一中”。“堅持”兩個字不能漏,因為不管如何“各表”,都不能離開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

 

“形勢比人強”

 

要理解“九二共識”,就不能不從1990年七八月間的兩起慘案説起。

 

1990年7月22日清晨,被台灣當局遣返的25名私渡者死於擱淺的漁船中。8月13日,台灣當局遣返“閩平漁5202號”途中,押送的軍艦與漁船相撞,再次造成21名被遣返人員遇難。

 

不到一個月相繼發生兩起慘案,台灣島內輿論大嘩。台灣當局只能想辦法與大陸有關方面協商解決,地點選在金門。

 

9月12日,國臺辦交流局副局長樂美真以中國紅十字總會理事身份與台灣紅十字會秘書長陳長文簽署了合作遣返協議(“金門協議”),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分別授權民間團體簽訂的第一份書面協議。

 

樂美真在接受台灣記者採訪時稱,目前台灣問題是“形勢比人強”。

 

的確,在海峽兩邊,形勢發展都很迅速。

 

從10月7日開始,在一個多月裏,台灣相繼成立了三個與大陸事務相關的新機構:“國統會”、“陸委會”和以民間團體形式出現的“海基會”,構成了由決策到執行的“一條鞭”體系。

 

12月,中共中央召開全國對臺工作會議,這是1949年以來首次全國性對臺工作會議。這次會議之後,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合併,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臺辦很重視台灣海基會的成立。為了與海基會打交道,臺辦新設了綜合局,由鄒哲開任局長,歸唐樹備領導。

 

1991年4月,台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陳長文率大陸訪問團“拜碼頭”來了。

 

4月29日,唐樹備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了陳長文一行,在交談中提出了五項原則,其中核心的一條是“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陳長文聽後有些錯愕,他説,海基會是來談事務性問題的,沒有被授權談政治性問題。

 

當年11月,陳長文第二次率海基會團隊來京,就海峽兩岸共同防止和打擊犯罪進行程式性商談,但功虧一簣。

 

1991年是海峽突發事件高峰期,涉及兩岸的走私、搶劫和漁事糾紛頻發,這些都要求雙方加強溝通、商談。台灣方面一直希望大陸也成立一個與海基會對應的民間團體。

 

12月16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成立。為此,臺辦內新成立了協調局,專門負責海協會工作。

 

台灣方面迅速回應。海協會成立當天,“陸委會”副主委兼新聞發言人馬英九表態説,海協會成立是相當務實之舉,未來兩岸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把能解決的問題先解決掉。

 

“他們承認要堅持‘一個中國’了!”

 

台灣希望優先解決的急務有兩項,一是兩岸公證書的查證和使用,二是掛號函件的查詢和補償。

 

1992年3月下旬,台灣海基會法律服務處處長許惠祐來京,與海協會進行工作會談。海協會參加的是研究部主任李亞飛和諮詢部副主任周寧。

 

雙方存在著一些技術性分歧,如相互提供公證書副本的種類、收費等問題,但真正的癥結還是在於如何對待一個中國原則。

 

海協會要求在協議中明確一個中國原則,或者註明是“中國內部事務”。海基會表示沒有被授權討論這個問題,一個中國原則與所談的技術性事務無關。

 

由於雙方沒有達成協定,台灣老兵辦理來大陸探親、兩岸同胞通婚、領養子女、財産繼承等都受到影響,引起了老兵的不滿。這種情況下,李登輝讓“國統會”研究後提出建議。

 

5月,“國統會”開會討論,多數意見認為目前不宜將一個中國原則納入兩岸事務性協議中。但是台灣正在制定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卻在島內引發了一場關於“一個中國”的大討論。

 

“國統會”再度開會研究,8月1日通過了《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的決議。決議共三點,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點: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

 

海協會的顧問們被請來商議。臺盟中央主席蔡子民見到唐樹備第一句話就是:“樹備啊!好啊!他們承認堅持‘一個中國’了!”

 

為了回應“8·1決議”,8月27日,海協會負責人發表談話。

 

談話首先肯定,決議明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對海峽兩岸商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表明在事務性商談中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已成為海峽兩岸的共識;同時也不失分寸地指出,“當然,我會不同意台灣有關方面對‘一個中國’涵義的理解”;並建議雙方在這一共識基礎上迅速恢復並推進事務性商談。

 

“立此存照”

 

10月28日,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在香港重開工作性商談,分別由周寧和許惠祐主談。海基會提出了五種對案,因包含著兩岸尚存政治分歧的內容,都沒有被海協會接受。

 

許惠祐又提出了三種口頭表述方案。其第三案(總第八案)為:

 

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唯鋻於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為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對於文書查證,應加以妥善解決。

 

香港商談後,海協會內部評估認同海基會這一案。

 

但是,許惠祐提出“各自口頭表述”的建議算不算數?

 

11月3日上午,兩會通話時表示:海協會充分尊重並接受海基會以口頭方式錶述一個中國原則的建議,口頭聲明的具體內容另行協商。

 

海基會于當天發佈了新聞稿,並在深夜將新聞稿傳真給了海協會。新聞稿説,主管機關同意該會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達“一個中國”原則的意見,至於口頭聲明的具體內容,將根據“國統綱領”和“8·1決議”加以表達。

 

大陸方面考慮,有必要將對方的方案和海協會的對案都公之於眾,“立此存照”。

 

海基會第八案與海協會原本提出的第四案相近,因此海協會決定在第四案的基礎上修改為:

 

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本此精神,對兩岸公證書使用(或其他商談事務)加以妥善解決。

 

11月16日,海協會致函海基會,將海協會的上述口頭表述要點通知對方,並將海基會的口頭表述記錄作為附件附於其後。該函當天由媒體向外發佈。

 

12月3日,海基會正式復函海協會,未對海協會11月16日函告的口頭表述要點提出異議。

 

此後,當事雙方都認為達成了共識。這為兩會商談奠定了政治基礎,也促成了著名的“汪辜會談”1993年4月在新加坡成功舉行。會談簽署了包括《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在內的4項協議,並建立起兩岸協商制度。

 

“兩岸關係總開關”

 

不言而喻,“九二共識”誕生之後並非一片坦途,甚至這個術語的産生本身都説明瞭它遇到的困境。

 

2000年,陳水扁就職的“5·20”到來之前,兩岸關係籠罩在一片低氣壓中。時任台灣“陸委會”主委蘇起認為,問題癥結還是出在“一個中國”問題上。

 

蘇起在淡江大學2000年4月28日舉辦的一場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了一個新名詞:“1992共識”或“九二共識”,英文叫“1992 consensus”。他認為,這個名詞指涉的是兩岸緩和經驗,基調是溫和的、善意的,同時也具有足夠的包容性,只要説“回到‘九二共識’”,大家都可以過得去。

 

他還説,“九二共識”這種形式從國際法來看位階雖然低於條約或協議,但不可否認函電往來仍是換文(exchange of notes or letters)的一種,國際間經常使用。所以論者可以批評它沒有單一文件,但不能批評它沒有文件,或沒有共識。

 

在台灣政治大學教授趙建民看來,“九二共識”的微妙,就在於將高度爭議的政治內涵改用中性的語言表述,這四個字是兩岸幾十年政治紛擾中少有的交集,得之不易。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再回“九二共識”軌道。

 

2012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夕,台灣《聯合報》發表社論稱,不能只看到ECFA等經貿利益,還要看到“九二共識”所創造的兩岸和平紅利及友善環境對整體政經情勢所發揮的綜合效益。如果將兩岸關係比作一座華麗大廳堂,那“九二共識”就是“兩岸關係總開關”。當這個開關撥到on後,一盞接一盞的華燈相繼點亮;否定“九二共識”,無異於把總開關撥到off,還想讓華燈繼續熠熠發光?

 

如今,兩岸之間浮雲遮望眼。或許,只有重新撥on這個開關,才能如台灣政治學者張麟徵所説,“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完)

收起全文

大陸學者:“九二共識”仍將是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政治基礎

2022-10-26
展開全文

25日于北京舉辦的紀念台灣光復77週年學術座談會上,多位大陸涉臺學者表示,當下及今後一段時期,“九二共識”都將是兩岸關係向前發展不可替代的政治基礎。

 

今年是“九二共識”達成30週年。1992年,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受權就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進行協商,雙方達成共識。其核心意涵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這一共識後來被稱為“九二共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楊明傑指出,“九二共識”雖然是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的共識,但其過程和內容均有明確的文件和文字記錄。“九二共識”的歷史經緯十分清晰,沒有任何“模糊化”空間,任何人、任何勢力都否定不了、歪曲不了。

 

寶貴經驗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表示,30年來,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經驗表明,堅持“九二共識”是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只要遵循“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能順利發展,臺海和平就能保障,一旦偏離或背離“九二共識”,兩岸關係便會出現波折、倒退甚至危機。

 

他還談及,堅持“九二共識”也是解決台灣“國際參與”問題的基礎和前提。過去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兩岸探索出了一套處理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的成熟做法,台灣當局也因此先後參與世衛大會等活動。

 

面臨挑戰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指出,必須看到,“九二共識”達成30年來,正面臨嚴峻挑戰,捍衛“九二共識”已經刻不容緩。

 

他説,“台獨”分裂勢力對“九二共識”的污衊攻擊一直存在,特別是2016年以來,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並大肆歪曲、否定,嚴重侵蝕了“九二共識”在島內的社會基礎。加之外部勢力干涉,“台灣地位未定論”再度沉渣泛起。歸根結底就是質疑、否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這嚴重破壞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成嚴重干擾。

 

仍是基石

 

中共二十大報告再提“九二共識”,在李振廣看來,意味著這一定海神針仍將是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政治基石,肩負著重大歷史使命。

 

楊明傑表示,30年來,“九二共識”對兩岸建立政治互信、開展對話協商、發展兩岸關係,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0年後,這一體現兩岸中國人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政治智慧的共識,作為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

 

王英津亦認為,“九二共識”不僅是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也是今後一段時期內處理兩岸關係不可替代的政治基礎。他説,正本清源,還原“九二共識”的本來含義,澄清歪曲“九二共識”的不實論調,是接下來的一項緊迫任務。

 

“中央推進‘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沒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工作方針也沒變。不過,將更加重視積極促進統一的政治進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鄭振清説。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電 (記者 李雪峰)

收起全文

“抹殺不了,歪曲不了,更推翻不了”

2022-09-07
展開全文

“儘管‘九二共識’是以口頭方式錶述達成,但其過程和內容均有明確的文件和文字記錄。‘九二共識’已經鐫刻在歷史上,抹殺不了,歪曲不了,更推翻不了。”研討會上,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鏗鏘有力的發言贏得了兩岸嘉賓的熱烈掌聲。

 

本次研討會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市臺辦承辦,以“重溫歷史、鞏固基礎、開創未來”為主題。“九二共識”達成親歷者、兩岸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參會,形成重要共識。

 

歷史不容否認

 

研討會上,多位“九二共識”達成親歷者回顧了“九二共識”形成的歷史經過。

 

“‘九二共識’是1992年經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討論,並以電話、記者會、書面往來的方式達成的共識,這是客觀事實。”回憶30年前的情形,台灣海基會原副秘書長李慶平詳細介紹了“九二共識”達成的具體細節。

 

“‘九二共識’的核心要義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在回顧歷史時,孫亞夫説,作為親歷者,30年來,“九二共識”經歷風雨洗禮,更能感受到當年達成之不易,更能體會到其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之寶貴。

 

台灣海基會原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表示,當時兩岸之間圍繞達成“九二共識”的書面往來體現了“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的精神,都強調了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我認為這才是‘九二共識’的真正精髓”。

 

“兩岸是一家人,兩岸的事是家裏事。從‘九二共識’的形成過程看,兩岸中國人完全有智慧有能力解決好自己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楊明傑指出,我們堅持“九二共識”,體現的是對兩岸民意的尊重,維護的是兩岸同胞的利益,捍衛的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

 

成果有目共睹

 

“30年來,兩岸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之上,開啟協商談判,推進政黨黨際交流,建立制度化協商與聯繫機制,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開創各領域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華中師範大學臺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錶示,正是因為有這個政治基礎,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大會等國際組織活動問題才會得到合情合理的安排,才能實現兩岸領導人首次會晤、直接對話溝通,使兩岸政治互動達到新高度。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介紹,1992年以來,兩岸經貿往來迅速發展,貿易額從74.1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3283.4億美元,大陸作為台灣的最大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的第一大來源地,支持了台灣經濟穩定發展。“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好,台灣才會好,台灣同胞的利益福祉才能得到維護和增進。”

 

“兩岸分隔70多年來,‘九二共識’始終是台灣同胞福祉之所繫,迄今無法取代。”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表示,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時刻,兩岸人民應該發揮中華民族的智慧,化解分歧共創雙贏,不斷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同胞心靈契合。

 

作用無可替代

 

會議中,與會嘉賓一致認為,“九二共識”達成30年來的歷史和現實有力地證明:認同“九二共識”,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就能和平發展,台灣同胞就能受惠得益;否認“九二共識”,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就會緊張動蕩,損害台灣同胞切身利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臺研究中心主任謝鬱表示,30年來,“九二共識”作為兩岸互信的政治基礎,確保兩岸關係行穩致遠。錨定,任憑風高浪急,兩岸關係都可健康發展。相反,當“九二共識”遭破壞,兩岸關係一定跌宕起伏。這在30年來被反復證明。

 

“兩岸關係越是曲折艱難,‘九二共識’的重要性和寶貴性也愈加突出。”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説,對於台灣社會而言,只有承認“九二共識”的政黨、團體、人士,未來才有機會就兩岸關係與民族未來開展對話協商,深入交換意見。

 

“面向未來,兩岸同胞要勠力同心,共同堅持和維護‘九二共識’。”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麗麗發言時表示,立足新時代,大陸方面會進一步落實落細同等待遇,促進兩岸雙向融合發展,與台灣同胞攜手同心,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