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哪,我們都是一家人——一位台灣青年教師的新疆行筆記
新疆草原(供圖:臺青教師張玉明)
一直嚮往新疆那片廣袤無涯的草原,一直從課本的描述中想像“逐水草而居”的風情。於是當溫州臺青創客坊的朋友分享臺青新疆參訪行的資訊時,我第一時間和活動主辦方表達想參與的意願,並且很幸運地能夠在今年7月參訪成行,同一群年輕的臺青小夥伴們共同領略祖國大美新疆的風土民情。
新疆伊犁被稱為塞外江南,這裡水草豐美,街道雜糅維吾爾族、俄羅斯族等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值得一觀。下了飛機後,專車駛入富含“伊犁藍”的巷弄之間,實在是美到令人窒息。換乘六人一部的馬車後,在噠噠作響的馬蹄聲中,伊犁藍等豐富的色彩,撞入心田。第一次來到新疆伊犁,我最愛的是這裡滿目的澄凈天藍色,還有民居中那繽紛得宛如童話般的多彩世界。
回到廣西多日,我腦海中還經常會浮現參訪伊犁老城喀讚其時,漂亮又熱情的導覽小姐姐為我們解説錫伯族喜利媽媽的挂飾與習俗、81歲的老爺爺頂著花籃跳踢踏舞、維吾爾族大姐用奧斯曼草汁液為我們手繪眉毛的場景。住宿在聽嵐山莊時,從艷陽高照到暴雨連綿造就一段新奇而深刻的經歷,雨後彩虹的點綴更帶來意外驚喜。雲霧繚繞的山嵐氤氳之美,令人流連忘返。
在新疆,我們領略了熱情的待友之道——主人們在佈置繽紛華麗的氈房裏用各色水果、幹貨、新疆奶茶、手抓羊、馬奶酒迎接我們參訪團一行。在這裡,大家開懷縱飲,體驗兩岸同胞的水乳交融。這一幕讓我想起在台灣讀大學本科時,每年寒暑假都會到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與力行村為當地的少數民族上課。我們同少數民族合唱起阿美人的《豐年祭》、泰雅人的《泰雅慕情》,大家一邊喝著甜甜的小米酒,一邊一起手拉手跳舞。當年的一幕在伊犁宛如重現——在台灣,我們和泰雅同胞們彼此歡聚交流;在新疆,我們和哈薩克族、錫伯族、維吾爾族等朋友們一起融洽相處。這樣的體驗,更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無論在哪,我們彼此是共融同屬的一家人。
此次新疆行我們還見到名聞遐邇的烏孫古道,這裡至今仍有商旅行走往來,仿佛電影裏的場景在眼前鋪展。同團解説、鎮長夏依扎提是一個特別好的故事講述者。一路上,他一邊訴説著絕美天堂湖的故事,一邊拾取地上的垃圾。這一幕讓我感受到,天地間的大美,當是因每一個盡忠職守者的愛惜而成。
新疆參訪旅程中最美的一段,當屬最後兩天的穿越獨庫公路。在穿越行程中,我們特別前去參訪了喬爾瑪烈士紀念館,聽老兵陳俊貴講述守護一百六十八名烈士之墓的故事。現場我看到很多家長帶著小孩含淚聽故事,還有孩子認真地聽完講述後和老兵爺爺熱情合影,這是多麼動人的生命與道德教育課呀!“路是躺下的碑,碑是豎起的路”。一路上,團友們在讚嘆獨庫公路鬼斧神工的大美之時,也感受到比大自然更美的,是眾志成城的堅毅力量,是為了一顆饅頭感恩至今的良善之心。在天山上,一束束獻給烈士的花朵中綻放著的,是無與倫比的愛與人性之美!
喬爾瑪革命烈士陵園(供圖:臺青教師張玉明)
大美伊犁,大美新疆。此次新疆參訪行,也讓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固然驚心動魄,但最令人魂牽夢縈的,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記得我們在天山腳下,偶遇哈薩克族一家人,我們彼此都不懂對方的語言,但我們用人與人最直接、最有效的溝通交流方式——微笑和肢體動作身勢語,一樣傳遞了彼此的友善。他們給我拍照,還送了我一片西瓜;那晚在特克斯氈房外的篝火晚宴上,我們還一起合唱《高山青》,一起手拉著手跳舞,一起喝著醇烈的馬奶酒。在八卦城聽易經講解時,當我看到馬英九和連戰敬贈的賀辭就放在長廊顯眼處,更讓我深感兩岸共同宣揚中華傳統文化、共享文化財富的重要價值。
走進新疆,讓我更了解了這裡的風土民情,對祖國廣袤的草原與天地、流傳在那裏的動人音樂和生命故事,更加熱愛。(作者:廣西師範大學台灣省籍教師張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