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三年,一名臺青無悔的嚮往

編輯:左妍冰|2022-11-24 10:36:11|來源:中國台灣網

我第一次來到北京是在夏天。2015年的北京大學裏洋溢著青春的氣息,未名湖畔風光優美,漫步在校園裏,我暢想著百年來歷史人文,便感覺自己也成為偉大進程的參與者之一。或許便是在那時,我與北京結下了不解之緣。

 

北漂三年,一名臺青無悔的嚮往

 

張毓中(右一)帶父親參觀北京前門大街。(圖片由作者提供 中國台灣網發)

 

許多人選擇北京是為一份薪資,但比起個人發展,我更被其中的文化氣息吸引。在故宮黃瓦紅墻邊,樹影悠悠晃動,是曾經的帝都顯而不彰的輝煌;國家博物館內,陳列著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以及前人的心血結晶;居庸關長城上,我與同學們踩著的每一層階梯,都承載著國家對於保衛疆土的意志。眺望遠方,天空是那麼遙遠,無邊無際,那樣的北京是我所期盼、所惦記在心的。

 

北漂三年,一名臺青無悔的嚮往

 

張毓中在居庸關長城。(圖片由作者提供 中國台灣網發)

 

或許正因如此,我在2019年正式來到北京工作。第一份工作在東四衚同裏,那日我根據地圖指示,沿著彎曲的衚同來到一處四合院前。這顛覆了我對設計公司應該在寫字樓裏、且光鮮亮麗的刻板印象。光頭的老闆端著一副黑框眼鏡,他告訴我,只有在這樣的老院子,才能感受到四季起伏更迭。我被他的這番話打動了,自此在四合院裏鑽研秋葉的形狀。

 

在短暫而忙碌的季節裏,我們偶爾到隔壁衚同的烤羊腿餐廳敘餐。同事們大多來自東北,一個個心口直快,他們熱切詢問我台灣的許多問題:是不是你們都像偶像劇裏一樣説話呀?你們台灣夜市有什麼好吃的?對大陸有什麼印象?

 

我告訴他們,我的祖籍河南,三代人在半個世紀內輾轉流離。現在回到大陸,甚至在首都學習、打拼,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不得不説對台灣人而言,來到大陸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北方天候乾燥,風土人情、飲食口味與南方截然不同。初來乍到時總有許多不習慣,比如用語差異,我曾將“衛生紙”説成“衛生巾”引起笑話。在應酬與工作習慣上,北京的節奏也更快,對許多臺青而言適應是很大的難題。

 

然而,即便在種種困難中,我們依然感受到來自大陸同胞的溫暖。黑龍江同事告訴我,在他們老家,外頭潑一盆熱水都可以結成冰。另一名浙江同事則説,北方有暖氣才不冷呢,我們那兒冷都是透到骨子裏的。他們教會我柔韌並具的生活方式,讓我帶著這份精神前往第二份工作,我被挖角到一家商業地産公司,擔任市場總監。

 

在商場中,我學到文化如何落地成生活、如何成為人們日常的一部分。我得以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在工作中,熱愛慢慢化為現實。老闆的信任與同事的支持,讓我大展手腳。

 

台灣是個比較小的地方,從課本上所理解到的大陸與現實看到的大陸有著落差。課本是死板地告訴我們地理方位、歷史年代,但我在北京接觸到一個個真實的人,來自四面八方的他們告訴我家鄉的模樣、北京的模樣,讓我無限憧憬著。於是我將他們與我的故事寫下來,成為我的第一本書。

 

偶爾會想,如果不是因為選擇來北京,選擇來到這個充滿挑戰與新鮮的環境,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會成就什麼樣的事情?

 

北漂三年,一名臺青無悔的嚮往

 

張毓中(右二)與河南家人于三門峽陜洲地坑院前合照。(圖片由作者提供 中國台灣網發)

 

這三年間,我擔任過市場總監,寫完了一本書,旅行過內蒙古、浙江、上海、廣西等地,更帶著父親返鄉尋根。當隔著海峽的家人相擁時,我們都落下眼淚。

 

從最初,在北京大學裏埋下的種子慢慢發芽,走向故宮、長城,走向東四衚同。在離職之後,我選擇用自己的雙眼與雙腳,去見證這塊土地,而現在回首,那正是我所嚮往的“中國夢”吧!(作者:張毓中,在京台灣青年、自媒體創作者、攝影師)

標簽:臺生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