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我們怎樣回答發展命題——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

編輯:王瑞穎|2022-12-14 17:12:23|來源:人民日報

發展,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022年10月,新時代的第十個年頭,民族復興行進到關鍵一程的關鍵節點,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出新的動員令。

 

發展,也是一步接著一步的奮鬥。

 

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從發展是硬道理到新發展理念,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四個現代化”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代代中國共産黨人,始終把發展擺在突出位置。

 

“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

 

時間的書頁次第掀開,發展的篇章不斷更新。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對於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邃的思考。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在擁有14億多人口的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難題,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前所未有。

 

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

 

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對發展全局的深刻洞察與準確把握,離不開深入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從深圳蓮花山到鳳陽小崗村,從陜北梁家河到長江經濟帶,從瀋陽老工業基地到新疆帕米爾高原……十年裏,總書記的調研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內陸邊疆,談改革創新、議生態保護、謀轉型發展、商富民之策,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棋局精準落子。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一錘定音。

 

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範疇之一。能否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確立系統科學的發展理念,是檢驗馬克思主義真理性和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能力的“試金石”。推動高品質發展,正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生動體現,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非凡十年,偉大變革,為高品質發展寫下最好注腳。

 

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動力強勁;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約34%,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1億農村人口擺脫貧困,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欣欣向榮的中國,意氣風發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

 

用新發展理念破除老觀念,用高品質發展開創新局面。新時代的中國共産黨人正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執政應答——

 

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

 

“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品質發展”

 

中國的發展,總是在直面問題中展開波瀾壯闊的畫卷。

 

南海風起,珠江潮涌。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後首次離京考察,便來到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廣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一場經濟工作座談會。

 

“我們不定基調,事先也沒有要求大家提交發言稿,就是希望大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暢所欲言。”總書記特意強調。

 

彼時,中國經濟增速新世紀以來首次滑落至8%以下,多年來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後,隱憂顯現:一些地方和部門片面追求速度規模,發展方式粗放,經濟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不斷積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十分突出……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約佔全球11.5%,單位GDP能耗卻是世界平均水準的2.5倍。

 

座談會上,來自廣東的省市區鎮各級幹部代表和部分企業家紛紛發言,總書記一邊認真聽,一邊仔細記,不時插話交流。“面對錯綜複雜、快速變化的形勢,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

 

回京後不到一週,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不能不顧客觀條件、違背規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站在歷史的峰巒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時代風雲,更準確地把握前進方向。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農耕文明長期領先世界,及至近代,錯失工業革命機遇,在時代潮流中掉隊。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是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十一位躍升至第二位。

 

新情況新問題隨之而來。“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如同一個人,10歲至18歲期間個子猛長,18歲之後長個子的速度就慢下來了。”

 

中國,這個創造了二戰後一國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時間最長紀錄的經濟體,面臨著新的發展抉擇。

 

老路行不通,新路在哪?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世界發達水準人口全部加起來是10億人左右,而中國有14億多人,全部進入現代化,那就意味著世界發達水準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像我們能夠以現有發達水準人口消耗資源的方式來生産生活,那全球現有資源都給我們也不夠用。

 

“新形勢下發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再走大呼隆、粗放型發展的路子,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

 

從量變到質變,是客觀的經濟規律。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100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十幾個成為高收入經濟體。那些取得成功的國家和地區,就是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後實現了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國家,就是沒有實現這種根本性轉變。“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中國經濟發展也要遵循這一規律。”

 

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是變化的時代要求。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品質上。“我們必須推動高品質發展,以適應科技新變化、人民新需要,形成優質高效多樣化的供給體系,提供更多優質産品和服務。這樣,供求才能在新的水準上實現均衡,中國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新時代中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

 

答案清晰堅定,落筆擲地有聲——

 

2013年7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指出中國經濟處於“三期疊加”時期;同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新常態”;2015年10月,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根本遵循;2015年11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10月,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重大判斷;2020年4月,在中央財經委會議上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

 

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發展規律。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圍繞中國發展面臨的重大和緊迫問題,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經濟發展新實踐作出一系列理論概括和戰略部署,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總鑰匙”。

 

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了“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回望民族奮鬥史,現代化是幾代人的深長夙願。放眼世界發展史,現代化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

 

今天,最大發展中國家,如此巨大的人口體量進入現代化,在世界上前所未有。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現成道路可走。

 

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新時代中國發展之“的”。高品質發展,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2021年3月,春風拂面。“十四五”開局起步,邁入新發展階段的中國,“回答好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寫下煦暖的一筆。

 

挽住雲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在武夷山國家公園,談綠色發展;在三明市沙縣總醫院,議共享發展;在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看創新發展……八閩大地,孜孜步履,刻錄下對高品質發展細細思謀的深深印記。

 

武夷山九曲溪畔,總書記拾級而上,走進朱熹園,就像推開厚重的歷史之門,與中華文明深情對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窮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者而已”,“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到山東考察時專門去看了孔府孔廟,到武夷山也專門來看一看朱熹。”鑒往知來,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于一路見聞:“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沐著優秀傳統文化之光,重新打量高品質發展,不難發現,這裡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發展;有“有上則有下,有此則有彼”的協調發展;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綠色發展;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開放發展;有“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的共享發展……五千年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正是高品質發展的汩汩源泉。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必須與其特殊國情和具體實際相適應。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現代化建設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困難和問題,都需要在發展中去解決,這是我們一條重要的歷史經驗。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靠高品質發展。

 

大時代、大變局,呼喚大智慧、大格局。胸懷兩個大局,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探究寰宇——世界向何處去?和平還是戰爭?發展還是衰退?開放還是封閉?合作還是對抗?面對世界之變、回答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等重大思想理念,為共創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

 

站在民族復興戰略全局,追今撫昔——百年奮鬥,百年犧牲,百年創造;開天闢地,改天換地,驚天動地。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思想能改變歷史的軌跡,歷史是思想難得的坐標。

 

中國的發展經驗,鮮明昭告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找準正確方向、馳而不息,條條大路通羅馬。

 

理念引領——

 

什麼是高品質發展?怎樣實現高品質發展?

 

“高品質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

 

總有一些時間節點刻錄文明里程、標注發展拐點。

 

2016年1月5日,一場深刻體現發展理念變革的座談會在重慶召開。

 

“今天可能要讓你們失望了,這次討論的不是發展問題,而是保護的問題。”第一次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開門見山,“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這讓許多參會人員感覺“好像是潑了一盆冷水”。

 

冷水亦是醒腦丸。

 

2016年1月,上游重慶;2018年4月,中游武漢;2020年11月,下游南京——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座談會,從“推動”到“深入推動”,再到“全面推動”,為長江經濟帶綠色高品質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

 

今年到四川調研,宜賓市三江匯流處,岸邊墻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一行字十分醒目。當地負責同志解釋説,市民一度誤解了岸邊的建設工程,建議政府寫下這十個字,自我警醒。這真是令人感慨的變化:十年前各級領導幹部摩拳擦掌大幹快上;而今,普通老百姓對綠色發展護如家珍。

 

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進程。從大開發到大保護,發展思路的變化,體現的是發展理念的進步。

 

“高品質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新發展理念,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成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思想指引。

 

一場關係中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全面開啟。

 

從中南海到中關村,2013年9月30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把集體學習的“課堂”搬到“紅墻”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學習主題。

 

高品質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的發展。在總書記心目中,“創新”與“第一”是連在一起的。“把創新擺在第一位,是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自清代被堅船利炮轟開大門,中國屢屢被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領土幅員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能單就經濟總量大小而定,一個民族是否強盛也不能單憑人口規模、領土幅員多寡而定。近代史上,中國落後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後。”

 

這是對時代潮流的精準把握。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

 

這是對中國國情的清醒認知。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創新能力不強成為“阿喀琉斯之踵”。“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復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對馬克思關於生産力理論的創造性發展,強調的是創新的戰略地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撬動作用”。正是這個“第一”的重大判斷,釋放了高品質發展的創新活力。

 

“奮鬥者”號萬米深潛,“復興號”馳騁神州,“神舟”飛天、“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十年間,中國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全社會研發投入與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由1.91%提高到2.44%,全球創新指數的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至第十一位。

 

巍巍賀蘭,山海情長。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寧夏,為閩寧結親、山海共融按下“快進鍵”,催生了東西部協作發展的嶄新模式。

 

“閩寧鎮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我們要把這個寶貴經驗向全國推廣。”2016年7月,在寧夏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看到閩寧鎮的喜人變化,“打心眼兒裏感到高興”。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第四次來到寧夏,賀蘭山下一片葡萄園裏,詳細詢問葡萄種植、葡萄酒銷售和村民收入情況。閩商陳德啟在此耕耘15年,讓3000多名西海固移民家門口就業,“幹沙灘”成了“金沙灘”。

 

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閩寧經驗示範引路,東部的資金、技術、人才、理念源源輸入,西部貧困地區“造血”能力大大提升,最終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高品質發展,是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的發展。中國正處於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這個階段是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發展不協調、存在諸多短板也是難免的。“協調發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通過補齊短板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後勁。”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這些都是我們國家發展的重要引擎。一個個引擎都加快轉動起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勢不可擋。”十年裏,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53.1%上升至64.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低到2.5:1。京津冀“一網通辦專區”、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全國“縣縣通大電網”、行政村“村村通寬頻”……協調發展的大棋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生態三問”,振聾發聵。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接連發問——

 

“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産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污染又會是一種什麼情況?”

 

“在現有基礎上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總量增加一倍,産能繼續過剩,那將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態環境?”

 

“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麼形勢?”

 

同年9月,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總書記嚴肅指出:“全國10個污染最嚴重城市河北佔了7個。再不下決心調整結構,就無法向歷史和人民交代。”

 

朗朗晴空、徐徐清風,民生之要、百姓之盼。

 

高品質發展,是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從“謀生活”到“盼生態”,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人民群眾熱切期盼清新空氣、清潔水質、清麗山川。“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連續10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號召大家都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保護秦嶺生態環境,先後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兩次主持召開座談會,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擘畫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式確立,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色成為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離不開科學方法。

 

以系統思維謀全局。2013年,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4年後,將“草”納入這個體系。去年全國兩會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總書記強調一字之增:“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裡要加一個‘沙’字。”……系統治理理念逐步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生機勃勃。

 

以問題導向解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和木裏礦區破壞性開採、陜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島湖臨湖地帶違規搞建設等問題,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嚴肅查處,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徹底解決絕不松手”。

 

以先立後破促轉型。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後破,而不能夠未立先破。實現“雙碳”目標,必須立足國情,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不能脫離實際、急於求成,搞運動式“降碳”、踩“急剎車”。“不能把手裏吃飯的傢夥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傢夥還沒拿到手,這不行。”

 

思想的轉變,最難,也最關鍵。

 

十年攻堅,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大步向前。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河北石家莊攝影愛好者王汝春,3000多張照片連續8年記錄“藍天之增”,消息衝上熱搜,網友接龍曬出“家鄉藍”。“天空日記”共鳴共情,綠色發展入腦入心。

 

阿爾卑斯山小鎮達沃斯,因世界經濟論壇聞名。

 

2017年1月17日,在此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直面經濟全球化的“存廢之爭”,傳遞信心和希望,為陰霾中的世界帶去“冬日裏的暖陽”。“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不能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到港灣中去,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

 

五年後,面對“如何戰勝疫情”“如何建設疫後世界”等重大問題,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的演講中,給出的“中國答案”堅定而具體:“世界各國要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拆墻而不築墻、開放而不隔絕、融合而不脫鉤,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開放是人類社會繁榮進步的必由之路。從大航海時代開闢世界圖景,到工業革命塑造全球市場,再到建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一部開放、融通、合作的發展史。“我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高品質發展,是開放成為必由之路的發展。要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當年,我們推動復關談判、入世談判,都承受著很大壓力。今天看來,我們大膽開放、走向世界,無疑是選擇了正確方向。”

 

越開放就越發展,越發展就越開放。

 

開放,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必需品。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實踐證明,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從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到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從亞太經合組織(APEC)北京會議到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從統籌推進21個自貿試驗區建設到高品質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從發起成立亞投行到舉辦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消博會……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全面拓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民生小事,“國之大者”。

 

住窯洞、睡土炕、打水井、修淤地壩、建沼氣池,7年甘苦與共。

 

“這種歷練對您今天有什麼影響?”

 

“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會,這個是最根本的。”被問及梁家河知青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深深感慨。

 

離開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裏早早擠滿了送行的鄉親。推開門的那一刻,青年習近平流下熱淚。“那個時候,我就説,今後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他知道人民期盼什麼,懂得群眾需要什麼。“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是什麼?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氣熱不熱、霧霾能不能少一點、河湖能不能清一點、垃圾焚燒能不能不有損健康、養老服務順不順心、能不能租得起或買得起住房,等等。”

 

“相對於增長速度高一點還是低一點,這些問題更受人民群眾關注。”這樣的發展理念,讓高品質發展有了溫度。

 

高品質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在總書記心中,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為人民幸福而奮鬥。“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十年間,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瞭我們黨關於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路子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

 

格局之變——

 

如何育先機?怎樣開新局?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準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時近冬日,黃浦江畔,開放的春風溫暖世界。

 

2022年11月,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行至第五屆。這個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已成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窗口、推動高水準開放的平臺、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産品”。

 

關係發展全局的關鍵抉擇,需要非凡的戰略定力、高超的戰略思維和科學的戰略決策。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準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係客觀上早有調整的要求。“這是我們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首要考慮。”

 

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開年,一場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洶洶襲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義、排外主義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

 

此時的中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前景向好,同時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加上疫情衝擊,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中國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洞察時與勢,把握危與機,關鍵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從戰略上認識、分析、判斷面臨的重大歷史課題,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這是黨戰勝無數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有力保證。

 

從戰略上觀時察勢,“中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

 

帶著這樣的戰略思考,總書記開啟了國內調研之行。

 

在中國經濟版圖中,地處南北和東西航道交匯點的寧波舟山港舉足輕重,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在此匯聚。而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國外原材料進不來、國內貨物出不去,這個世界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一度成為“空港”。

 

春寒料峭,雨潤萬物。2020年3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醞釀著新形勢下引領發展的新思路。

 

“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隨著境外疫情加速擴散蔓延,國際經貿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給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産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回京後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闡釋了對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入思考。6個月後,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這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佈局和先手棋,是新發展階段要著力推動完成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國際經驗表明,建立強大的內需體系和國內市場,是一國實現高品質發展並增強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誌。尊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這是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把握,也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統籌謀劃。“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

 

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在高品質發展中贏得歷史主動。“我們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努力煉就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才能任由國際風雲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沒有任何人能打倒我們、卡死我們!”

 

歷史的自信,凝結成發展的自覺。

 

100多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團結帶領人民書寫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上最恢宏的史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衝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應對國際經貿環境變化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黨中央統攬全局、運籌帷幄,億萬人民團結一心、沉著應對,以自身發展的穩定性成功應對了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江蘇、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西藏、陜西、青海……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以來,總書記考察足跡跨越大江南北,奔基層、看企業、進社區、訪農家,就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從中央政治局會議到中央深改委會議,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未來藍圖,到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任務全面推進。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也要“分其詳于下”,把握工作著力點。

 

通堵點、暢循環,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著力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品質的投入産出關係,實現經濟在高水準上的動態平衡。

 

擴內需、增優勢,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統籌協調、有效協同,新發展格局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補短板、促安全,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産業鏈供應鏈,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産品供給安全,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

 

一個個關鍵處落子、彼此連接成勢,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經濟佈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闢廣闊空間。

 

地處亞歐大陸腹地的新疆,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國內調研的重要一站。

 

2022年7月12日,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總書記站在一張巨大的地圖前,久久凝視。

 

曾幾何時,新疆是“路到頭、人到頭、水到頭、電到頭、田到頭”的邊境之地,是“駱駝電報,驢馬郵政”的荒蕪之所。如今,“鋼鐵駝隊”中歐班列,沿昔日張騫鑿空之路過沙漠、闖戈壁,西北邊陲成為開放前沿。

 

此次考察,站在第二個百年新征程的起點上,總書記思慮長遠:“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登高望遠看發展,致廣大而盡精微。

 

以大思路運籌大棋局,以新格局應對大變局,以好策略落實大戰略,高品質發展蹄疾步穩。

 

人民立場——

 

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

 

“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

 

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週,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當選的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了延安,瞻仰革命聖地、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奮鬥精神。

 

金秋時節,延安蘋果紅了。一下火車,總書記就直奔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的蘋果園,他掛念著老鄉們的收成,聽説他們通過築水壩、搞滴灌和精細化管理,有效解決了用水和灌溉問題,總書記稱讚説:“這就是農業現代化,你們找到了合適的産業發展方向。”

 

2019年5月,隨著最後兩個貧困縣延川、宜川脫貧退出,延安告別絕對貧困。老區脫貧攻堅,蘋果這個特色優勢産業一馬當先,蘋果收入佔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當年大生産運動中栽下的小苗苗,新時代真正長成了延安人民的“致富樹”,結出了“幸福果”。

 

中國共産黨人的字典裏,“人民”二字,重若千鈞。

 

1944年9月,普通士兵張思德的犧牲,讓一代偉人毛澤東悲傷、沉思。追悼會上,他以《為人民服務》為題發表講話,這5個字,被中國共産黨人寫入黨章,奉為宗旨,數十年迴響不絕。

 

中國歷史上,不乏察民情、謀民生的明君賢相,而惟有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産黨人,才真正把階級的、民族的、人民的使命統一起來,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忠實實踐。於是,窯洞裏出了馬列主義,黃土地哺育著一個政黨,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裏,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70多年後,延安的窯洞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歷史的迴響中思索:“延安革命舊址見證了我們黨在延安時期領導中國革命、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歷程,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每次來都溫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啟示。”

 

“中國共産黨是人民的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共産黨當家就是要為老百姓辦事,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延安考察期間,總書記再次強調。

 

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了誰?依靠誰?

 

答案只有人民。

 

從小村莊到黨中央,從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習近平始終心懷家國、躬身為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為現實”。

 

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3場盛會後與中外記者見面,一如既往的堅定誓言,始終不變的人民情懷。

 

發展為了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

 

發展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産黨人初心使命的現實反映。

 

發展為了人民,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根”與“魂”。

 

“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説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千家萬戶的小事,就是共産黨執政的大事。

 

“總書記,您平時這麼忙,還來看我們,真的感謝您。”

 

“我忙就是忙這些事,‘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2021年春天,到廣西桂林才灣鎮毛竹山村村民王德利家做客,一段對話,打動人心。

 

著力提高供給品質和水準,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給百姓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小康夢、強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小家大家、老老少少,總書記念茲在茲。

 

飲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鄉親冷暖;掀鍋蓋,知群眾饑飽……這十年,跋山涉水,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鄉親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放不下心來。”

 

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還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開展抗擊疫情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積極成果。“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想辦法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確保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産生活少受影響。”

 

…………

 

數字記錄發展成就,也刻錄民生冷暖。

 

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分別達10.3億人、13.6億人;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萬套,2億多困難群眾住房條件得到改善;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增加18618元……高品質發展成色更足,見證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白墻黛瓦,溪水潺潺。人稱“浙東延安”的橫坎頭村,位於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區,立足紅色旅遊壯大特色産業,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兩封回信,催橫坎頭村人在致富路上大步向前。

 

2003年春節前夕,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考察四明山老區,專程到梁弄鎮和橫坎頭村調研,提出了建設“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的殷切期望。

 

此後不久,村“兩委”給習近平同志寫信,彙報工作打算,很快收到回信,習近平鼓勵他們加快老區開發建設,儘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2018年2月,橫坎頭村全體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發展變化。當月,收到了回信,總書記希望他們“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讓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橫坎頭紅鋒共富聯盟”成立,區域資源整合成推動共同富裕的發展優勢,串起一條旅遊精品線路,遊客逛完橫坎頭,就到鄰村摘水果。

 

橫坎頭是縮影。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之江大地在探索。

 

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的孜孜夢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

 

“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改革開放之初的這句話,蘊含一個邏輯:發展到一定程度,先富要帶動後富。

 

“隨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

 

共同富裕路,究竟怎麼走?

 

“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後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形象的比喻背後,是對財富的創造和分配這一重大問題的深刻把握。“促進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義’那一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最終靠的是發展。沒有發展,沒有扎紮實實的發展成果,共同富裕就無從談起。“幸福生活都是奮鬥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

 

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路徑清晰——

 

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準差距逐步縮小;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準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

 

謀劃長遠,只爭朝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也是一項現實任務,急不得,也等不得”“我們不能等實現了現代化再來解決共同富裕問題”。

 

2022年8月,黨的二十大之前最後一趟調研,總書記去了遼寧,第一站,來到位於錦州市的遼沈戰役紀念館。

 

“仁義之師”錦旗前,他佇立良久。那是遼沈戰役期間,錦州鄉間的蘋果熟了,行軍路過的解放軍戰士饑渴難耐,卻一個都沒有摘。“毛主席説‘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這樣的蘋果,我們現在也不能吃。”

 

兩個多月之間,錦州到延安,一顆蘋果,映照初心。

 

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為了人民,發展才有意義;依靠人民,發展才有動力。

 

復興使命——

 

從哪來?到哪去?

 

“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從興業路到復興路,從黨的一大到黨的二十大,從嘉興南湖紅船上尋找光明的掌舵人,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領航者。

 

1921年,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青年,從各地奔赴上海,叩響了興業路76號的門環,也叩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開啟了“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的航程。

 

百年征程,韆鞦偉業。

 

2020年10月,“十四五”規劃宏圖將舉,正在廣東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汕頭,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

 

《建國方略》相關規劃圖前,習近平總書記駐足凝視。

 

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苦苦思索如何“振興中華”,在《建國方略》中繪就了中國現代化第一份藍圖:建設160萬公里公路、約16萬公里鐵路、3個世界級大海港、三峽大壩……那時,夢想只能在夢中。

 

如今,高鐵飛馳領跑世界,公路縱橫牽起城鄉,世界大港十之有七,中國的現代化程度遠遠超出孫中山當初的設想。

 

“只有我們中國共産黨人實現了。”總書記感慨地説。

 

十年砥礪奮進,我們提出並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品質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中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邁上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中國式現代化生機勃勃。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今天,我們也更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也絕不是一馬平川、朝夕之間就能到達的。”

 

“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二十大繪就了宏偉藍圖、吹響了前進號角。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出來的。”

 

實現高品質發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

 

距離北京萬里之遙的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是黨的二十大後習近平主席首次出席多邊峰會的目的地。

 

中國式現代化、高品質發展、改革開放、脫貧攻堅和共同富裕……會見廳裏,習近平主席的生動講述,讓外國政要們感慨不已:“中國式現代化令人欽佩。”

 

越是接近勝利,越要頭腦清醒。

 

1945年,黨的七大上,面對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大好形勢,毛澤東同志一口氣列出我們黨可能遇到的“十七條困難”,告誡全黨要“準備吃虧”。

 

2022年,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中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

 

回首百年路,我們黨是生於憂患、成長于憂患、壯大於憂患的政黨,黨的事業總是在戰勝各種困難挑戰中前進的。

 

眺望復興路,“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重大原則”。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百年黨史深刻啟示,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們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治理我們這樣的大黨大國,如果沒有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如果沒有全黨全國思想統一、步調一致,什麼事也辦不成。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一場關係經濟社會全局的深刻變革,必須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統一領導和戰略謀劃,使黨始終成為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確保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我們才能“亂雲飛渡仍從容”“任爾東西南北風”,在高品質發展中塑造競爭優勢,贏得歷史主動。

 

在新征程上舉什麼旗、走什麼路,這是事關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

 

11月8日,國産大型客機C919在珠海騰空而起,完成航展首飛,一舉拿下300架新訂單。大飛機製造取得的重大成果,此前寫入了黨的二十大報告。

 

“中國要發展,最終要靠自己。”從“運十”立項,到C919翱翔,中國人的“大飛機夢”歷經半個世紀。

 

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照搬外國模式、跟在他人後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中國有9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56個民族,我們能照誰的模式辦?誰又能指手畫腳告訴我們該怎麼辦?”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是中國共産黨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被實踐證明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推動高品質發展,要有道不變、志不改的決心,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品質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滿足人民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産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根本力量。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新動力蘊含在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中,産生於人力資本品質提高的過程中。

 

北京市東城區翠花衚同,悅賓飯館,“中國個體第一家”的招牌引人注目。這是改革開放後北京第一家個體餐館,將經營者由父親變更為女兒,是店家多年的心願。

 

11月1日,黨的二十大閉幕不久,《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條例》施行,“先登出、後成立”變成“直接向市場主體登記機關申請辦理變更登記”。當天,女兒郭華拿到了全國首張直接變更經營者的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成為改革的受益者。

 

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發展的根本動力。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寫道:改革開放走過的道路,就是一條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前進的改革創新之路,就是一段“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的歷程。

 

就任總書記後,他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與14億多中國人民一起,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

 

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善於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堅定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鬥爭。

 

敢於鬥爭是我們黨的鮮明品格。2016年的一次會議上,總書記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我們仔細想想,建黨九十五年來,建國六十七年來,改革開放三十八年來,什麼時候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道路都是不平坦的,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頑強鬥爭才能取得成功。”

 

風雨無阻,義無反顧,是歷史的清醒,也是現實的堅定。

 

在國際風雲變幻中構建新發展格局,在複雜嚴峻形勢下統籌發展和安全,在深層次矛盾中完成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不可避免要“爬雪山”“過草地”,不可避免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

 

用新的偉大奮鬥創造新的偉業。

 

“全黨同志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鬥,務必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

 

*** ***

 

一個民族的發展,總有一些關鍵的節點、關鍵的時期。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

 

歷史的契機,只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

 

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一定能夠交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發展答卷。

 

(人民日報記者 胡 果 杜尚澤 吳秋余 吳 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