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調·增持·看好——三個關鍵詞解讀外資金融機構緣何看好中國經濟
持續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大量增持中國境內股票債券、看好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在諸多外資金融機構眼中,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複雜挑戰,中國經濟是為數不多提振全球預期的積極因素,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推動力”。
關鍵詞一:“上調”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大幅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5.2%。
不只是IMF,大型國際金融機構也紛紛上調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摩根士丹利從5%上調至5.7%,高盛集團從4.5%上調至5.5%,野村證券從4.8%上調至5.3%。摩根大通、瑞銀集團、德意志銀行等同樣都上調了對中國經濟的預期。
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是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經濟信心最直白的表現。
相比之下,國際金融市場各方對2023年的全球經濟前景展望卻沒有如此樂觀:IMF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為2.9%;聯合國日前發佈的《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預測為1.9%。世界銀行更是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至1.7%。
“今年中國經濟復蘇可能是對全球經濟衰退風險的主要對衝。”花旗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余向榮説。
其實,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三年間,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始終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中國經濟規模突破110萬億元,佔當年世界經濟比重達到18.5%,兩年平均增長5.1%;2022年,中國經濟克服重重困難實現同比增長3%,快於多數主要經濟體。
現在,中國經濟再次被寄予厚望。“中國是全球唯一有望在明年(2023年)實現企業利潤和GDP體面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對全球經濟來説是個好消息。就在美歐經濟放緩之際,它提高了世界經濟避免衰退的可能性。”國際知名財經刊物《巴倫週刊》于去年12月在其網站上如此寫道。
關鍵詞二:“增持”
今年1月,北向資金在滬深交易所累計凈買入1412.9億元人民幣,凈買入量超過了2022年全年規模。同期,明晟(MSCI)中國指數上漲近12%,連續三個月累計漲幅超過40%。
增持中國有價證券,成為當下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經濟前景展望最直接的表達。
在過去三年間,外資金融機構始終高度關注中國市場。2020年,外資總體凈增持國內股票和債券超過2000億美元;2021年末,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內上市股票和債券的總市值累計達12984億美元,較2020年末增長23%。
儘管在2022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市場大幅震蕩,導致資金大規模從歐洲、亞洲、南美等地流出,但如今,外資金融機構普遍認為,那些對他們造成巨大壓力的因素正在不斷減少,這進一步刺激他們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投資。
美國銀行將中國股市轉入“戰術性增持”;摩根士丹利看好中國股市,“建議利用目前的機會逢低買入”;高盛股票策略團隊已于近兩月連續上調2023年MSCI中國指數盈利增長的預期,由8%最終上調至17%……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2022年12月,境外投資者凈增持境內債券和股票分別為73億美元和84億美元。2023年1月上半月,外資凈買入境內股票債券合計約126億美元。
關鍵詞三:“看好”
外資金融機構看好中國經濟,不只是因為中國經濟的恢復性增長,更是因為中國經濟展現出的韌性與實力,以及未來蘊含的潛力。
看好中國經濟在於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中國正在從追求高速增長轉向追求高品質發展,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品質。”高盛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溫澤恩去年12月表示,“高盛始終是中國市場的重倉投資者,未來也會繼續重倉投資中國,我們非常看好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
看好中國經濟還在於中國持續擴大金融開放。“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品質發展,深化改革開放,特別是在更高水準基礎上持續推動金融開放,這為外資金融機構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渣打銀行(中國)總裁、行長兼副董事長張曉蕾介紹,特別是過去三年,渣打中國依託中國的發展和開放機遇,業績實現持續穩健增長,並在多個業務板塊取得突破性增長。
看好中國經濟還在於中國經濟未來的美好藍圖。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宏觀策略主管劉立男提到,中共二十大報告裏提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未來十年間,中國將繼續遵循以創新驅動經濟的高品質發展,數字化轉型也仍將是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劉立男説。(記者劉開雄、李延霞、吳雨、有之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