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耕備播“科技范兒”看中國鄉村振興新圖景
1月30日,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紀王場鄉和諧社區的麥田,農民駕駛農機對小麥進行噴藥作業。新華社發(劉勤利 攝)
設置好飛行速度、相對作物高度和肥料用料,55歲的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陶樓鎮鑫斌家庭農場負責人羅發新輕按按鈕,5架植保無人機如離弦之箭,輕快地飛向田地,開始自動施肥作業。今年春耕,羅發新的農場盡享高科技的便利。
以前,50個人忙碌1天才能給1000畝地施肥;如今,1個人設置好5架無人機,1天就能給1500畝地施肥。“效率提高了數十倍。”羅發新笑著説。
這座農場的“科技范兒”不止於此。1100畝數字化智慧農田裏,4台土壤墑情監測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哪塊田缺水,我不用肩挑手扛,拿著手機就能遠程操控田間噴頭進行噴灌作業。”羅發新説。
從江淮大地到東北平原,從塞上江南到天府糧倉,中國各地春耕春管正陸續展開,田間地頭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13日公佈的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産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
今年是中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春播糧食産量佔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糧食産量佔主要口糧近四成。做好春耕春管,對於全年糧食增産、農民增收乃至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有著重要意義。
科技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農作物良種、先進農機、技術推廣……今年春耕備播一線,新科技、新技術給田野帶來豐收的新希望。
羅發新的成功實踐帶動長豐縣更多農民採用機械化耕種。目前,該縣139.9萬畝耕地中,大宗作物機械化耕種率已達87%。
“通過機械化耕種,實現降本提效、增産增收。2022年,當地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逾2.7萬元,同比增長7.2%。”長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曉虎説。
統計顯示,中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
根據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中國將從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種業振興、先進農機研發推廣等多方發力,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2月15日,在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一個有機農業園的蔬菜大棚內,工作人員遙控操作植保機器人進行施肥作業。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綠色,是不少地方春耕的特點。“今年我們合作社種植了1.1萬餘畝水稻,想再訂購點生物有機肥。”黑龍江省五常市民樂朝鮮族鄉陸家村,54歲的紅揚有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于殿紅正打電話向北京一家公司訂購肥料。
于殿紅已多年使用這種生物有機肥,它由酵素和農家肥等加工而成,能夠為水稻補充各種養分和微量元素,還能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五常市是優質稻米主産區,市場需求倒逼種植、田間管理、收穫等各環節,越來越多的農民根據訂單要求開展有機種植,保證大米品質。
“我去年和合作社簽署訂單,種植了150多畝有機水稻。投入高一些,但大米能賣上好價錢也是值得的。”民樂朝鮮族鄉振興村村民王文孝説,通過種植有機水稻,一坰地(15畝)可以多掙四五千元。
截至2021年底,黑龍江全省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7934.3萬畝,較2011年增長32.7%。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推進水肥一體化,建立健全秸稈、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鄭風田説,加快農業綠色轉型、建設優質高效的生態農業,既順應老百姓從“吃得飽”到追求“吃得健康”的變化,又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
2月8日,在安陽萬莊公鐵物流園,工作人員在裝運化肥。時值春耕備耕時節,河南統籌做好化肥生産、運輸、銷售、農技指導等工作,保障農資市場供應穩定,為春耕生産保駕護航。 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當下,中國各地方各部門採取一系列措施,為春耕備播保駕護航——因地因苗加強技術指導,抓好農資跨區域調劑調運,繼續實施小麥“一噴三防”補助全覆蓋,提早下撥病蟲害防控資金等。
在河南安陽市湯陰縣的萬莊國家化肥儲備庫,十多輛卡車在儲備庫門口裝運化肥,傳送帶、叉車全功率運轉。每天有1300噸複合肥從這裡運往外地。
“這幾天正是春耕最忙碌的時候,我們做好了充足準備。”萬莊物流園行政總監王保堂説。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集中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紮實推進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記者周文其、徐欣濤、陳尚營、孫曉宇、劉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