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臺企融入“浙”裏尋找“共富密碼”
新華社杭州3月17日電(記者段菁菁)鄉村如何“共美”“共富”,是來自台灣的“藝術鄉建”專家吳立行一直思考的問題。“兩岸鄉村文化生態相似,城鄉共建的觀念和經驗可互學互鑒。”他近日接受採訪時説。
初春的駱家坑村,村莊、山林、海灣相映成趣,吸引了不少踏春人的腳步。幾年前,這個位於浙江寧海的小村莊還是個令人蹙眉皺鼻的“養豬村”。吳立行來到村裏,和村民們一道為駱家坑村的鄉村振興拼上一塊重要的“拼圖”。
來自台灣的“藝術鄉建”專家吳立行(左)在浙江寧海駱家坑村指導村民打造駱家小院(資料照片,2020年11月11日攝)。新華社發
吳立行從小對歷史和藝術有著濃厚興趣,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畢業後選擇留在大陸,成為藝術振興鄉村的深度參與者。
每個村子自然稟賦、文化特色、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如何挖掘“藝術鄉建”的內生動力?吳立行的答案是:賦能村民。
2020年10月,吳立行來到這個海邊小村,帶著村民利用閒置物件改造庭院、美化墻面,打造具有濃厚文化內涵的體驗館。“要讓村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吳立行説。
“藍灣營地”“綠島咖啡屋”“九珍廚房”“文創工坊”……藝術喚醒了潛藏在村民內心深處的浪漫情愫。短短一年間,鄉土氣息疊加藝術氛圍的小項目、微景觀接連亮相,讓村莊瞬間美“出圈”,高峰時日接待遊客超5000人次。
吳立行與駱家坑村的故事是浙臺共促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的縮影。2022年5月,國務院臺辦出臺支持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若干措施,為臺胞臺企融入浙江發展提供了廣闊機遇。
“支持臺商臺企參與鄉村振興,助力強村惠民行動”“引導臺商臺企參與山海協作工程,服務先富帶動後富幫扶機制”……對接這些令人振奮的措施,在浙臺胞臺商深度融入鄉村,在綠水青山間尋找“共富密碼”。
位於浙江南部的溫州泰順縣筱村鎮枕山襟海,擁有得天獨厚的産茶環境。臺企溫州臺源茶葉有限公司落戶筱村鎮後,引入種植台灣和福建的烏龍茶樹160萬株,年産量達110噸。
“‘農林22條措施’等惠臺利民政策措施給我們‘定心丸’,支持臺胞臺企參與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為我們紮根大陸注入強勁信心。”公司總經理吳祖標説,“在享受各種利好的同時,我們也以實際行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吳祖標介紹,每年採茶季茶園雇的茶農幾乎都是本地村民,最多時一天要請100多人,為村民增收。
“這裡有好山好水好政策,我們要充分用好,改良更多茶株,擴大發展規模,帶動更多百姓增收致富。”吳祖標説。
寧波臺商馬準安從事遮陽傘行業幾十年,近兩年將事業版圖擴展到農旅領域。“十多年前,我常到龍觀鄉登山,看到當地山明水秀,一顆種子開始在我心中發芽,我希望打造一個與這片山水相融合的休閒樂園。”
基於龍觀鄉的“高顏值”,馬準安“跨界”打造了集觀光旅遊、養生度假、精緻農業、戶外休閒于一體的旅遊綜合項目“半山伴水”,深度融入當地鄉村旅遊發展。
從建築設計到産品開發,馬準安親力親為。“我的企業在寧波獲益,也希望為寧波作些貢獻。”他説。
這個佔地717公頃的國家AAA級景區為當地提供了一批就業崗位,還拉動了周邊鄉村的旅遊市場。
如今,越來越多臺商把目光投向浙江山區26縣。“這些地區普遍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發展農業、文旅等産業潛力很大。”臺企敏實集團董事長秦榮華説。
“我們希望更大力度參與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助力共同富裕。”秦榮華説,敏實集團已在浙江麗水、金華等地投資打造一批農業、文旅項目,並帶動更多臺商臺企一起參與。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兩岸攜手謀發展,不會被海峽阻隔。”秦榮華説,“希望更多臺胞跨越海峽,在‘浙’裏尋找‘共富密碼’,共享發展新機遇。”
這是來自台灣的“藝術鄉建”專家吳立行在浙江寧海駱家坑村打造的休閒角(資料照片)。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