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慎終追遠 合啟未來

編輯:左妍冰|2023-04-06 17:54:04|來源:新華社

暖春時節,天清氣明。馬英九先生踏上心心唸唸的“大陸行”,一償尋根祭祖的夙願。他帶領台灣青年學生踏尋兩岸共同歷史記憶,感受大陸社會發展脈搏,開展年輕世代深度交流,一路行來,受到各地民眾熱烈歡迎。這趟遲滯了七十余載的歸鄉之旅,承載著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淵源傳統,也蘊含著兩岸中國人攜手同創未來的蓬勃希望。

 

短短十二天,馬英九一行行程滿滿。猶如一扇窗口,海內外同胞由此看見兩岸同宗同源、同文同種、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看見我們共同的歷史記憶、休戚與共的命運,看見大陸發展巨變以及兩岸同胞一家親的深情厚誼,也看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確道路的美好圖景。島內輿論有言,此行像是一股春風拂過海峽,讓人感受到暖意。

 

新華時評|慎終追遠 合啟未來

 

4月1日,馬英九先生攜家人來到湖南省湘潭縣茶恩寺鎮雙陽村,在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馬立安,表達慎終追遠之意。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這是一次尋根溯源之旅。水有源,木有根。湖南省湘潭縣茶恩寺鎮雙陽村,是馬英九先生的祖籍地。初次歸來,遊子難掩激動。他以方言宣讀祭祖文,幾度哽咽,不時拭淚。回憶祖父遺訓時,他説:“這是我們人生最寶貴的資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孺慕之情,令人動容。受訪時,馬英九説:“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是我們中國人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誠如斯言。古稀之年終償夙願,鄉音未改,衷心不變。他是在以實際行動印證: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血濃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認同,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兩岸中國人不管走了多遠,始終盼著葉落歸根;不論分離多久,終將團圓。

 

新華時評|慎終追遠 合啟未來

 

3月29日,馬英九一行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深切悼念遇難同胞。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這是一次緬懷歷史之旅。拜謁中山陵,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嶽忠烈祠、張自忠烈士陵園、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一處處珍貴史跡,記錄了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歷史,承載著兩岸同胞浴血奮戰、抗擊外侮的愛國精神,銘刻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鬥歷程。“歷史絕不可遺忘,我們所有中國人都應自立自強,才不會被人欺淩、任人宰割。”馬英九先生道出了兩岸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鑒往知來,民族強盛,是兩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亂,是兩岸同胞之禍。回望前路、緬懷英烈,有助於更多台灣同胞了解宏大歷史,體認到兩岸命運緊密聯結、不可分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事實任誰也無法改變。

 

新華時評|慎終追遠 合啟未來

 

3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宋濤(右)與馬英九先生(左)同乘高鐵從武漢赴長沙。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這是一次發現大陸之旅。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參訪團所到之處,無不精彩。從大型工程機械、新能源汽車到影視文化産業,從現代化深水良港到智慧城市建設,馬英九一行實地走訪,近距離感受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看見了更為真實、立體的大陸。其間,他們數次乘坐“復興號”高鐵列車,在廣袤神州大地上體驗世界最大高速鐵路網的便利快捷。“大陸在各方面發展都非常快,有些甚至我們可以説是夢想不到的。”馬英九為大陸發展“點讚”,期許兩岸有更多合作機會。島內輿論也指出,此行傳遞求和平、求交流、求發展的民意,讓台灣同胞體認到兩岸攜手合作、和平發展才是正道,方為台灣之福。

 

新華時評|慎終追遠 合啟未來

 

4月2日,在湖南大學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馬英九先生(中左)帶領台灣青年學生與湖南大學師生交流座談。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這是一次放眼未來之旅。青年興則國家興,兩岸未來在青年。隨行的台灣青年許多是首次來大陸,他們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帶回台灣,能帶動更多臺胞特別是年輕人增進對大陸的了解,減少偏見,深化對兩岸歷史的正確認知,看見更廣闊的未來。正如馬英九先生所言:“很重要的就是讓兩岸年輕人多接觸、多了解,增加友善,逐漸融合在一起。”在多場交流活動中,兩岸青年熱情洋溢、思想激蕩、互學互鑒,真誠希望擴大交流往來。更多台灣青年來大陸走走看看,參與到兩岸交流大潮中來,將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新生力量、注入青春活力。兩岸青年加深互動,攜手打拼,共同擔當歷史重任,定能開創更美好未來。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馬英九先生生於1950年。他人生迄今的七十余載,恰是兩岸分隔的長久年月。然而,中國人的血脈無論在海峽哪一頭,總是繁衍不息;兩岸中國人無論遠隔千山萬水,但使相逢總能柳暗花明。馬英九先生此行多次談到,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應共同致力振興中華。這也正是千千萬萬華夏子孫的不渝志向。我們堅信,兩岸中國人相向而行、攜手並進,定能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新華社記者石龍洪 趙博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