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裏種出“蛋白質”
寧夏地處中國西北內陸,得黃河灌溉之利,寧夏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然而由於乾旱少雨、蒸發強烈,在寧夏引黃灌區,一直以來受制于土壤鹽漬化問題。數據顯示,寧夏現有不同程度鹽漬化耕地248.7萬畝,輕度、中度、重度鹽漬化耕地分別佔比56%、30%、14%。如何利用好這些鹽鹼地,成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攻堅的難題。
初夏時節,鹽鹼地裏種植的苜蓿草長勢旺盛,即將迎來今年的頭茬收穫期。記者 甦醒 攝
近年來,科研人員在作物選種培育、土質改良等方面持續攻堅。鹽鹼地治理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因地制宜是十分重要的原則。專家認為,治理鹽鹼地,不是讓鹽鹼地變得和正常耕地一樣,還應立足實際情況,讓曾經被撂荒擱置的鹽鹼地盡可能發揮出價值來。
2020年,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與寧夏千葉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以微生物和牧草種植相結合的方式修復和改良鹽鹼地,促進鹽鹼地綜合利用和産能提升。“種植第一年的出苗率只有不到30%,第二年70%,第三年90%,出苗率越來越高,産量也越來越高,今年這塊鹽鹼地已經變成了畝産超1噸的苜蓿高産田。”負責試驗田管護的寧夏千葉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科研部部長劉金龍説。
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實驗室內,科研人員正進行實驗。記者 甦醒 攝
“每個地方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都有所不同,我們從當地鹽鹼地的植物根際土壤和根系中分離篩選出具有地域特色、性能良好的微生物菌株,經過培養後用於植物生長,這些‘土著’菌種對當地土壤的鹽鹼環境有很好的適應性,不會産生‘排異反應’。”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李鳳霞説:“微生物治理就像中醫治療,重在調理土壤土質,雖然無法立竿見影消除症狀,但它‘溫和不刺激’,讓土壤在溫和的環境中逐步療愈。”
微生物和牧草種植相結合的修復方式,體現出不斷轉變提升的鹽鹼地治理觀念——不再苛求完全治理,而是通過選育耐鹽鹼植物、改善土壤條件適應鹽鹼地,“宜糧則糧”“宜草則草”。
日前,在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寶豐鎮寶豐村,村民正在輕度鹽鹼地移栽巨菌草。記者 盧鷹 攝
以前,寧夏鹽鹼地治理突出化學改良、排鹽治理、大水治理等方式,這些鹽鹼地治理模式成本高、維護難、生態擾動大。“大水漫灌土壤中的鹽鹼去得快,但是會導致春季地表返鹽返鹼嚴重,而且在黃河水資源剛性約束的前提下已無更多的水資源可用於洗鹽。而化學改良的方式,存在二次污染風險,環境代價比較大。”寧夏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土地資源與精準農業研究室主任樊麗琴説。
專家認為,苜蓿草粗蛋白質含量高,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可有效提高牛奶的乳蛋白含量,是奶牛優良的飼草,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苜蓿還具有耐寒、耐旱、耐鹽鹼等特性,其顯著的根瘤固氮能力,在中低産田輪作種植,能夠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後茬農作物産量。另外,利用鹽鹼地等低産田種植飼草,既可以滿足養殖業飼草需求,避免養殖業“與糧爭地”的現象,還可以挖掘鹽鹼地潛力,實現“向鹽鹼地要蛋白質”。
作為一家成長于鹽鹼地中的企業,寧夏千葉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依託企業研發中心,推進草畜一體、種養結合的新型治理模式。目前該公司擁有飼草種植面積11000畝,其中苜蓿草種植8000畝,燕麥、湖南稷子等其他飼草2000余畝,養殖牧場散養灘羊1000余只,年産值達2000余萬元。
“通過種植耐鹽鹼飼草改善土壤環境,再在草場上放牧養羊,而鹽鹼地的環境很好中和了羊體內的酸性,改善了腥膻味,造就了高品質的羊肉。目前,牧場散養的羊肉每斤售價89元,是市場上普通羊肉價格的2倍。”劉金龍説,鹽鹼化的土壤條件從制約發展的短板正變成助推企業發展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