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江過端午:觀“藍眼淚”、品甜筒粽

編輯:何婧|2023-06-24 15:15:08|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台灣粽子分野一般以台中為界,形成南北兩派、北蒸南煮遙相喊話的局面。我家在台南,2015年的端午期間,我有幸造訪福建省連江縣媽祖列嶼,親眼目睹那裏的“藍眼淚”奇觀,品嘗當地獨特的甜筒粽。   

 

在連江過端午:觀“藍眼淚”、品甜筒粽

 

夏至紛熱的空氣被基隆港飄著淡淡鹹味的海風稀釋了,一艘渡輪大船緩緩駛進碼頭,接應新一批前往連江的旅客。2015年端午前夕,我跟隨連江縣旅遊局的外宣團隊前往北竿、南竿兩個島采風,深入感受那裏的人文信仰與節氣風俗。這艘大渡輪“臺馬輪”通常在晚上9點半左右出航,用一整晚的時間駛向距離台灣島180公里、距離大陸15公里的南竿島。那一夜,是我平生第一次在搖晃的船隻上睡覺,仿佛一直在做一個搖曳的夢。偶爾一個巨浪拍來,人們立刻會被顛得驚醒。迷迷糊糊之間已是淩晨五點。渡輪先下錨在東引島下客,而後用略微平緩的速度駛向南竿島,至此脫離了閩南文化的轄區,半隻腳踏入了閩北地界。下船後,立即有工作人員遞上號稱“馬祖漢堡”的繼光餅,就是燒餅中間夾著雞蛋與肉排,再點綴一些黃瓜絲。顛簸了一夜的眾遊客,此時吃起餅來格外生香。   

 

連江縣旅遊項目多以遊覽戰地遺跡和探索在地信仰的遺留為主。走過北海坑道、大漢據點、雲臺山軍情館、戰時喊話標識牌等戰時遺留,沿著坑道緩緩下行,一步一覺過往戰時的壁壘森嚴,也由衷感恩自己身處和平年代,內心體會著兩岸同胞從當年的炮火連天走到如今的攜手交流是多麼不易。   

 

天后宮與媽祖巨神像是連江縣人民的虔誠信仰照進現實生活的寫照。有意思的是,在這座將近30米高的媽祖神像的腳邊,建有一條祈福坑道,入口做成轎子狀,沿途倣船艙風格設計,象徵神明時刻庇祐以海為生的兒女們,也意味著神明永保這一方海域風平浪靜。   

 

這趟遊覽除了觀賞文化建築和感受信仰傳承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地處於特殊季風帶,具備獨特的溶氧環境,造就了海水在夜間能夠發出藍色的熒光,仿佛“藍眼淚”點綴在開闊的海面上。通常在四到八月為最佳觀賞時節,這是由於特殊藻類生物受到海浪拍打岸上的衝擊波動,發出短射頻波長的微弱藍光。在空曠的海岸線親眼見到一波又一波的藍色熒光席捲腳下,置身的整個天地間也隨之浪漫起來。   

 

在連江過端午:觀“藍眼淚”、品甜筒粽

 

遊覽的幾天正值端午佳節,當地朋友熱情地請我們品嘗特有的甜筒粽,粽身如甜筒狀,上平下尖,內裏的糯米用鹼水浸泡過,引出糯米本身的Q彈口感,裹上紅豆沙,入口彈牙,越嚼越甜,糯糯唧唧間口齒隨之生香。據説這甜筒粽源於閩北,粽身似錐,象徵著獨立自主的文化風格。如此百花齊放的飲食方式,無不是中國人對食材極致追求的體現、在端午獻上的崇高敬意,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迭代與融合的綻放。(作者:謝建鋐) 

熱評丨“端午+”,讓傳統佳節推陳出新

2023-06-24
展開全文

近日,深圳市龍華文體中心上空,千架無人機編隊閃耀星夜,演繹“飛龍在天”迎接端午。短短數十秒的視頻在各平臺轉載,播放量突破千萬。

 

熱評丨“端午+”,讓傳統佳節推陳出新

 

提到端午,“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飲雄黃;賽龍舟,敲鑼鼓”的歌謠也許會帶著童年記憶,在很多人腦中盤旋迴響。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更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節日,但其面貌正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科技、媒體、文化、創意活動與古老節日頻頻相融,讓“端午+”逐漸成為人們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新體驗。

 

熱評丨“端午+”,讓傳統佳節推陳出新

 

大眾活動創意頻現,百姓參與感讓端午佳節“有些新花樣”。各地龍舟也是精彩紛呈:在廣東佛山疊滘鄉,因其特殊的水路環境,參賽隊伍需在300多米長的S型水道上折返完成比賽,好似“龍舟漂移”;浙江嘉興的烏鎮景區將傳統搖櫓船與龍舟結合,推出“龍舟花燈船”水上巡遊活動;在杭州市西湖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蔣村龍舟勝會時隔3年重磅回歸,最貴的“滿天裝龍舟”造價高達一百多萬,而“半天裝龍舟”“赤膊龍舟”“潑水龍舟”等多種花樣,將現場氛圍拉滿。

 

端午龍舟之所以長盛不衰,因為留住了中國人心底的鄉愁,更是因為合作、拼搏、奮發向上的龍舟精神代代傳承。這項傳統民俗活動今年更受關注——杭州亞運會龍舟項目預計共産生6枚金牌,龍舟文化更加“活”起來,“火”起來,也在劈波斬浪中“劃”向世界。

 

熱評丨“端午+”,讓傳統佳節推陳出新

 

大眾媒體創新不窮,文化沉浸感讓端午佳節“有些不一樣”。隨著文化自信逐漸高漲,在文化節目中“品節味、長知識”已成為不少人過傳統佳節的標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特別節目《碧水長歌頌端陽》,沉浸式實景演出以峽江兩岸為天然幕布,將山水美景、人文氣象與文藝表演創新融合,讓千年文化以文藝之美飛入尋常百姓家;多家媒體平臺讓觀眾“粽”覽好戲,節日期間集納各類優秀視聽節目,雲享佳作成為“端午檔”的特色標簽;而網絡慢直播也以獨特的節奏一展“鏡頭裏的美麗中國”,在靜觀各地美景中,慢度佳節。為傳統文化賦予新的大眾形態,古今交匯、穿越次元的文化大餐更具影響力、感染力和穿透力。

 

大眾審美細膩迭代,時尚感讓端午佳節“有些俏模樣”。漢服在年輕人中頗為流行,西安、蘭州、長沙、濰坊等多地開展“國風漢服”展演和遊園活動,見傳承之美于仲夏優雅綻放;很多人家門口挂上了搭配黃金球、菖蒲葉的精美艾草花束和花環,端午殺菌祛病、祈求安康的祈願又增添了新的儀式感。數據顯示,6月中上旬,僅一家電商平臺銷售端午花束的商家數量同比增長344%,銷量則比去年同期上漲高達170倍。傳承和發展並不遙遠,就在每個人充滿煙火氣的生活裏,有些布料花紋是根據歷史記載發掘、艾草挂法也成為熱門話題,看似小小的創新創意不僅增添美好,更承載著數千年的文化底蘊和現代的生機與活力。

 

熱評丨“端午+”,讓傳統佳節推陳出新

 

“端”指端正,“午”即正中。中國人歷來講究行正方能致遠,守正方能創新,各地涌現出的“端午+”創意與實踐,讓我們有理由相信,節日的“微創新”不是讓節日的傳統味兒越來越淡,而是在傳承發揚中與新時代元素有機融合,方能讓佳節過出新意,讓日子品出陳香。

 

(文丨呂帆 陶郎)

收起全文

“應該將兩岸和平的種子放在年輕一輩人的心中”

2023-06-14
展開全文

馬英九基金會原計劃邀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這5所高校共50名大學生於7月訪台,但是遭到台灣陸委會的拒絕,説這個方案沒有“重要性、迫切性、不可替代性”。陸委會此舉與其之前公開表示的對兩岸青年交流“樂觀其成”的説法大相徑庭,遭到台灣眾多團體和民眾的強烈譴責。輿論普遍認為,民進黨不應以一黨偏狹之利益而剝奪青年世代求和平求發展的權利。

 

“應該將兩岸和平的種子放在年輕一輩人的心中”

 

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李孔智説,從台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提到“和平是兩岸唯一的選項”,到台灣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陳建仁説兩岸關係要“永續健康、完全不脫序”,再到台灣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一直在説“兩岸關係要早日春暖花開,互訪增進了解是最好的開始”,他們沒有一個人敢於公開説兩岸青年不能交流。但是,實際上他們又以種種方式阻擾兩岸青年交流。這實在是説一套做一套。李孔智説,民進黨當局大張旗鼓地強調“備戰不避戰”,按理説最應該讓青年一代增進交流、累積共識,將兩岸和平的種子放在年輕一輩人的心中,這才是最有意義的“避戰”。

 

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分析説,兩岸青年交流與其像民進黨當局説的是否具有“重要性、迫切性”,不如説應該就是自然而然、歷史向前發展大潮面前的必然結果。現在的全球化進程中雖然出現了逆全球化的傾向,但青年一代終歸希望有更大的行動和發展空間。尤其是兩岸同文同種,在文化和市場上的互補性相對於歐美地區更高,所以,不應該人為阻隔兩岸青年之間的互動。黃清賢還説:“其實台灣民眾本身也不希望兩岸因為隔絕而産生越來越多的不了解甚至衝突。民進黨這樣的做法會有飲鴆止渴的風險。”

 

本月中旬,即將在福建舉辦的第十五屆海峽論壇也遭到了民進黨當局的污名化和無理阻撓。據臺媒報道,民進黨當局禁止在島內舉辦海峽論壇的分支活動,禁止當局的官員參與海峽論壇,禁止島內的政黨參與推動“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相關活動。臺陸委會還警告和恐嚇島內民眾要“審慎考量”是否參加海峽論壇、要注意“人身安全”,等等。

 

“應該將兩岸和平的種子放在年輕一輩人的心中”

 

勞動黨日前發表聲明説,在歷屆海峽論壇上,兩岸同胞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的情懷熱絡歡欣地參與,這充分展現出兩岸交流不僅是推進臺海和平之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更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絕非任何污名化所能阻擋。勞動黨呼籲民進黨當局不要再逆民意而為,若真心維護臺海和平穩定,便應全面支持兩岸交流。新黨主席吳成典日前率團訪問北京。他在返臺後表示,統一是歷史大勢。只有統一,台灣才有出路。兩岸同胞應攜手促進和平統一。新黨還發佈了包括推動“兩岸共同市場”在內的十點兩岸政策建議,力主兩岸各界在多層面加強交流與合作。

 

在本月14日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痛斥民進黨當局阻撓兩岸交流的做法。她説,對於海峽論壇這一舉辦多年的兩岸民間交流活動,民進黨當局究竟在怕什麼、擋什麼?一面口口聲聲宣稱要“讓兩岸恢復交流”,一面又公然威脅恐嚇參與籌辦和參加海峽論壇的台灣民間團體和台灣民眾,完全是説一套做一套。如此公然侵害台灣民眾的基本權利與自由,可見“綠色恐怖”何其囂張!朱鳳蓮還説,試問:台灣民眾參加兩岸交流何罪之有?陸委會指稱海峽論壇“反獨、促融、促統”,這三點哪一點在台灣地區現行規定禁止之列?通過兩岸各界民主協商促進兩岸關係發展,溝通解決兩岸之間的問題,陸委會有什麼理由反對?

 

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理應常來常往、走近走親。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兩岸加強溝通與交流順民意、得民心,無論民進黨當局如何阻撓打壓都是徒勞的。(作者:常濱)

收起全文

震撼!中國人的賽龍舟有多燃

2023-06-22
展開全文

 

“古老東方,龍騰氣象。風雨同舟,山河無恙。端陽祈福,歲歲安康。”2023端午奇妙遊,一曲《龍舟競渡》看中華大地龍舟競渡,奮輯爭先!

收起全文

媽祖的囝仔

2023-06-02
展開全文

新華社台北6月2日電(記者尚昊、章利新)“媽祖生,迎媽祖,眾人三月瘋媽祖。”鑼鼓喧天,炮仗動地,萬頭攢動……每年農曆三月,媽祖信俗活動都是台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媽祖,來自中國大陸的“海上女神”,隨著先民渡海抵臺,媽祖信仰綿延不絕。如今,中國台灣地區較有規模的媽祖宮廟已有800多座,信眾1000多萬人。媽祖文化是聯結海峽兩岸中國人的重要精神紐帶,2009年媽祖信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成為兩岸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産。

 

幾百年來,媽祖和信眾的故事在台灣一代接一代上演,她鑲嵌進民眾的日常生活,塑造著人們的價值觀與行事準則。

 

“陪伴成長的神明”

 

相傳媽祖生日為農曆三月二十三,台灣各地媽祖宮廟都會為此舉行繞境進香活動,被稱為“三月瘋媽祖”。台中市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進香活動,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宗教活動。

 

持續9天8夜,跋涉約340公里,途經台灣中部四縣市逾百座媽祖宮廟,逾百萬人次參與其中;沿途居民殺雞宰鴨,招呼信眾免費進用食物;科技公司推出手機應用及衛星定位服務,以便人們查詢媽祖鑾轎實時位置……

 

整個農曆三月,從媽祖廟裏的嫋嫋香火到清脆的擲筊聲,從慶祝媽祖誕辰的煙花蜂炮到祈求媽祖保庇的流行歌曲,島內無論南北,人們生命體驗裏總有著與媽祖的特殊交集。

 

“從小我就喜歡到奉天宮去玩,喧鬧的鞭炮聲、熱鬧的陣頭都好吸引人。還有來自各地的善男信女,他們虔誠膜拜的神態令人動容。”台灣少兒文學作家鄭宗弦回憶説。

 

他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童年的家鄰近媽祖宮廟奉天宮,這也是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活動的重要一站。

 

從鄭宗弦懂事起,媽祖就是陪伴他成長的神明。“家人常在工作忙完之後,一起到廟裏拜拜,請求媽祖保祐闔家平安。遇上有人要大考、婚嫁等,更是一定要到媽祖面前懇切地祈求庇祐。事後我們又前往還願,感謝神恩。”

 

不過,兒時的鄭宗弦常常困惑:“人們不停地祈求,是否曾想過體諒媽祖的辛勞?供桌上滿滿的供品和金紙,那都是媽祖需要的嗎?”這些問題,他思考了很多年,啟發著他日後關於媽祖題材的少兒文學作品創作。

 

回顧歷史,早期大陸先民來臺開墾,帶來原鄉的媽祖信俗,這一擁有母親形象的神明回應了信眾祈求庇護、吐露心聲的需求,成為他們篳路藍縷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如今,隨著一代代人積累的情感沉澱,島內信眾已多將媽祖當作親密的家人看待。

 

“有心事的時候,當然是想找媽媽傾訴。”島內文化學者林茂賢認為,“媽祖如同慈母般溫和包容,撫慰人們的心靈。”

 

“媽祖的大愛激發著我們”

 

台灣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洪瑩發戲言,自己與媽祖的緣分打從娘胎便開始,出身鎮瀾宮轎班世家的他從小就對媽祖信仰耳濡目染。

 

“我在媽媽的肚子裏時,就開始跟隨大甲媽祖去繞境進香,爺爺和伯伯護衛媽祖鑾駕,爸爸做後勤補給。”他説。

 

從2012年起,洪瑩發背著相機,自費籌備,將鏡頭對準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拍攝紀錄片。過程雖然艱辛,卻讓他對媽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曾拍攝過一對居住在雲林縣西螺大橋附近的老夫婦,每年都會為繞境進香活動準備上萬顆素食飯糰。面對兒孫的不解,老夫婦解釋説是“怕媽祖婆餓到”。

 

“媽祖婆怎麼會餓到?他們擔心的其實是參加繞境進香的信眾。”洪瑩發説,在他看來,這不單純是為了信仰,而是出於人性中固有的無私奉獻行為。

 

水電同業媽祖會、醫療團、青年會……洪瑩發還把鏡頭對準一個個參與繞境進香的志願服務團隊。“那些提供吃的、拿旗子的、扛轎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有了他們,大甲媽祖繞境進香才能夠成行。”

 

人人都有媽祖心,滿溢著對媽祖的敬與愛。他們在一年一度的繞境中,相互支持,踐行媽祖的大愛精神,在彼此的生活中留下光明和溫暖。

 

鄭宗弦談到他創作的少兒文學作品《媽祖林默娘》時説,在創作過程中他逐漸體會到,媽祖從崇高的廟堂聖殿走下來,不再只是救世英雄或神明,“媽祖的奉獻與大愛也激發著我們普通人的愛。這是媽祖打動人心之處。”

 

繞境進香活動的一個細節讓他難以忘卻——許多拜媽祖的信眾所求的,已不是為了自己和家人,而是眾生。“大家面對媽祖時,在崇敬與感動之餘,也激發起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的心。”

 

“世傳世最好的教育”

 

對觀光客而言,媽祖繞境進香或許是一種不尋常的宗教景觀,但對於繞境信眾而言,卻更像是一種“修行”。人們帶著各式各樣的渴盼,匯聚到媽祖轎旁,一路陪伴就是一路的身心考驗。

 

“今人由北而南在台灣各地的歷史名廟展開進香,不無回思先民篳路藍縷、移墾艱辛的歷史意識。”台灣宗教學者林美容這樣分析島內媽祖繞境進香活動。

 

百年繞境進香活動的背後,歷史的傳承清晰可見。

 

大甲鎮瀾宮的進香路線上,至今仍保留許多清代古地名。人們不難想像,一百多年前,有一群清代香客,走在今人腳下的鄉間路徑,護送媽祖一路前行。即使是在日本殖民台灣的50年間,媽祖繞境活動也從未中斷。

 

對不少台灣民眾而言,參與繞境進香是一生必須完成的一件大事。近年來,繞境進香等媽祖信俗活動中,年輕人的身影越來越多。

 

大學畢業生一起參與繞境進香,作為自己的畢業旅行;情侶牽著手一起走,背上挂著“走好走滿,就可以結婚了”字樣的紙板;視頻博主記錄繞境進香中有趣的點滴,在社交媒體分享……

 

“年輕世代追逐流行、自我特色和同輩認同,媽祖信仰剛好滿足了這樣的需求,它跨越族群和區域,成為被大家接受的文化公約值。”洪瑩發説。

 

洪瑩發分析,年輕人的參與讓媽祖信仰這一傳統文化得到了積極的傳承。同時,由於年輕世代更活潑的信仰方式和對多元科技的運用,媽祖文化也通過更多形式得到了展現。

 

一代又一代台灣民眾,跟隨祖輩、父母、同齡人參與媽祖進香等活動,感受到從媽祖傳遞到普通人的情義,也了解到自己的傳統和文化基因。

 

台灣媽祖聯誼會會長、鎮瀾宮副董事長鄭銘坤回憶,近幾年來大甲媽祖繞境期間,很多年輕人背著父母長輩的衣服跟著繞境,為身體欠安的家人祈福,讓人感動。

 

“從小看到家中長輩們誠心向媽祖祈求時,關心的都是家人親友,一路感受這種信仰長大的孩子,心境會有所不同。這是世傳世最好的教育。”鄭銘坤説,“無論兩岸,還是其他華人地區,無數個有愛的尋常人家裏,都有媽祖的囝仔。”

收起全文

千年古鎮慶端午

2023-06-21
展開全文

千年古鎮慶端午

 

胡樂古鎮廉夫橋上“魚燈”“河燈”“龍燈”齊聚,相互輝映。

 

端午節即將來臨,在安徽省宣城寧國市千年古鎮胡樂老街,“傳承非遺文化”展演活動拉開帷幕。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體驗、感受古鎮端午習俗。

 

夜幕四合,胡樂古鎮廉夫橋上“魚燈”“河燈”“龍燈”齊聚,相互輝映。從空中俯瞰,金黃的“龍燈”在橋上表演、繽紛的“魚燈”在老街上巡遊、多彩的“河燈”在西津河上飄蕩……把濃濃的端午節日氛圍推向高潮。

 

近年來,胡樂鎮致力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與發展,積極打造藝術鄉村,用文化創意賦能鄉村振興,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旅遊推介系列活動,持續打響文旅品牌。(李曉紅 葉四清 攝)

 

千年古鎮慶端午

 

胡樂古鎮廉夫橋上“魚燈”“河燈”“龍燈”齊聚,相互輝映。

 

千年古鎮慶端午

 

村民們在胡樂老街開設長桌宴,與遊客們分享當地端午特色美食。

 

千年古鎮慶端午

 

村民們在胡樂老街開設長桌宴,與遊客們分享當地端午特色美食。

 

千年古鎮慶端午

 

村民們來到西津河畔,將各式各樣的河燈放入河中,寄託美好願望。

 

千年古鎮慶端午

 

村民們上山採摘粽葉和粽櫚繩,準備好包粽子需要的食材,圍著桌子包起胡樂當地特色枕頭粽。

 

千年古鎮慶端午

 

村民們上山採摘粽葉和粽櫚繩,準備好包粽子需要的食材,圍著桌子包起胡樂當地特色枕頭粽。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