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碳賬戶”助力減排 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編輯:王瑞穎|2023-06-26 16:38:02|來源:經濟參考報

種樹、乘公交、少用一次性筷子,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以讓人們在碳普惠、碳交易平臺上賺取收益。在這樣的市場機制激勵下,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低碳行為,都可匯聚成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的力量。

 

碳普惠飛入尋常百姓家

 

事實上,隨著碳普惠的發展,碳減排開始從企業飛入尋常百姓家。

 

碳普惠是一項創新的自願減排機制。這套機制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碳金融”的方式,具體量化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行為,並賦予一定的價值,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正向引導機制,實現了個人碳減排“可記錄、可衡量、有收益、被認同”。

 

早在2015年,廣東在全國率先啟動碳普惠試點。近年來,多種類型的碳普惠機制越來越豐富。6月初,武漢碳普惠綜合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市民掃碼登錄即可創建個人碳賬戶,踐行乘坐公交地鐵、租用共享單車、減少一次性用品等低碳行為後可獲得碳普惠減排量。

 

而數字貨運平臺滿幫集團不久前也聯合南京郵電大學上線了貨運行業司機碳賬戶體系,首批“碳賬戶”率先向全國3000名貨車司機開放。山西運城的貨車司機范師傅通過碳賬戶減少空駛率,6月前半個月減碳1.51噸,獲得平臺發放的三張優惠券。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一些企業內部也推出了碳普惠試點。如,碳阻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就在公司內部推出了碳減排兌換商品試點,在員工間倡導低碳生活方式。

 

碳普惠走向大眾得益於技術的進步。“以前,如何準確計算個人減碳數量並形成市場化的激勵機制是最大難點。”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天説,隨著數字經濟和智慧商業興起,個人衣食住行的碎片化碳排放有了量化的可能,促進碳普惠走進日常生活。

 

個人碳賬戶將成無形資産

 

今年春天,貴州遵義的林農張朝福在CNS碳匯寶上,上報了竹林碳匯項目。短短三個月,張朝福賣出碳匯577噸,收入2.3萬餘元。

 

3月,中鋼科德孵化器(天津)有限公司上線CNS碳匯寶平臺,面向企業和個人開放碳排放購買指標。截至目前,已有277戶個體賬戶註冊。浙江的茶農、甘肅的林農、貴州的竹林大戶,都在這個平臺上售賣碳減排指標。

 

該平臺側重服務小項目,活躍著不少小微農林戶,項目規模在100畝至1萬畝。記者在交易平臺看到,目前茶園減排碳匯量每噸40元,竹林為每噸50元,胡楊林為每噸60元。平臺目前的碳匯交易量達3350噸。

 

“農戶上報減排項目後,我們派技術專家去現場核查計算減排的碳匯量,按照平臺價格對外公示,確保真實合理、童叟無欺。”中鋼科德孵化器(天津)有限公司總經理于蛟説。

 

這是當前碳普惠比較典型的方式之一。去年11月,由國內權威專家組成的“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發佈的中國首個《個人碳賬戶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各地、企業和金融機構推出的個人碳賬戶,以“量化減排+正向激勵”為核心價值,為個人碳減排賦予如消費權益、實物兌換、公益榮譽、生態貢獻等價值。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市場激勵建立後,個人碳賬戶將成為一個人的無形資産。“市民可以用碳普惠減排量兌換實惠和獎勵,使減排量成為自己資産的一部分。”武漢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樹説。

 

記者了解到,目前碳普惠減排量以兌換商品為主要激勵方式。業內對個人碳賬戶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仍存觀望態勢,不過有業內人士樂觀估計,未來碳普惠減排量,有望納入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的交易品種體系,優先被用來抵消碳排放。

 

事實上,2017年,就職于河南省豫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白領李愛國,就成了在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註冊個人賬戶的試水者。在這裡,碳交易與股票交易類似,交易對象為碳排放配額,一噸起賣,2017年價格約為每噸11元,近年來一路上漲,以6月16日為例,當日收盤價達到46.85元。“如果持長線,肯定穩賺。”李愛國對此信心滿滿。

 

不斷拓展應用場景

 

2021年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擴大綠色低碳産品供給和消費,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格局。

 

記者了解到,個人消費端的能耗遠比想像得要高。去年,九三學社中央提出《關於加強個人碳排放行為規範法制建設的提案》表示,中國居民消費行為能耗約佔能源消費總量的45%至50%。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公眾的低碳意識仍然不足,可以利用市場化手段不斷開拓“賣碳”應用場景,促使公眾提升綠色低碳意識。

 

今年4月公佈的《武漢市碳普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提出,逐步制定和建立覆蓋衣、食、住、行、用等個人生活領域的碳減排評價規範和場景,積極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為公眾參與碳減排活動提供多元化的路徑選擇。

 

業內人士指出,應鼓勵相關單位和企業設立內部個人碳賬戶,將步行上下班、光碟打卡、回收衣物等減排行為換算成積分,再配合一定的年假、獎品等鼓勵,在小範圍內率先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為全社會綠色生活方式轉變打下基礎。

 

銀行在降低個人碳排放方面也大有可為。記者了解到,一些銀行搭建對接生活繳費、電子帳單、線上轉賬等金融場景的“碳賬戶”,用戶的綠色低碳行為可計量、可追溯,還可以兌換商品、優惠券,讓個人碳減排量資産化、價值化,受到市場歡迎。

 

與此同時,中國相關標準的不斷完善也為開拓新場景提供了指引。去年,中國節能協會發佈《基於互聯網平臺的個人碳減排激勵管理規範》團體標準。參與標準制定的專家表示,這是首次以標準的形式,較為系統地回應了個人碳減排激勵遇到的挑戰和難題,對全社會推動個人綠色低碳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王井懷)

標簽: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