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牽兩岸20年 讓“神話之鳥”有個家

編輯:王瑞穎|2023-07-11 16:53:33|來源:中國新聞網

7月,一場中華鳳頭燕鷗守護行動在浙江象山縣啟動,兩岸的鳥類保護者現場交流經驗,探討如何更好合作。

 

活動組織人——象山縣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丁鵬與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員、中華鳳頭燕鷗研究和保護項目負責人范忠勇很高興,因為大家見到了“勝利的曙光”。

 

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的中華鳳頭燕鷗,因數量極少也被稱為“神話之鳥”。從台灣學者建議浙江科研人員關注它開始,20年來,兩岸鳥類保護者的共同努力,讓象山縣韭山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島成為“神話之鳥”最重要的棲息地。今夏遷徙到鳥島繁殖的中華鳳頭燕鷗成鳥已突破100隻。

 

“得而復失”與“失而復得”

 

2000年,台灣攝影師在馬祖列島拍攝到4對中華鳳頭燕鷗,這是人們在60年後再次看到該物種。2002年,范忠勇隨隊赴臺交流,鳥類學者顏重威向他們提出了“在浙江找尋中華鳳頭燕鷗”的建議。

 

彼時,浙江自然博物館(今浙江自然博物院)與台灣自然科學博物館共同設立研究課題,浙江團隊用兩年時間踏尋該省3000余座島嶼,並於2004年和2007年在韭山列島找到了中華鳳頭燕鷗。

 

“一次因颱風,一次因鳥蛋被撿走,都沒成功繁殖,此後五年再沒有看到它們。”范忠勇説。

 

2013年,參考美國的社群吸引技術經驗,韭山列島開展了中國首次海鳥種群恢復嘗試。“社群吸引就是以假鳥模型、聲音回放等吸引燕鷗前來繁殖。”丁鵬説。

 

同時,為打造合適的棲息地,工作人員在鳥島找到一塊平坦地,最先是除草,接著又鋪設毯子。發現中華鳳頭燕鷗喜歡在細石子上産蛋,團隊從陸地運來數十噸砂石,鋪滿棲息地。

 

當年,有19隻中華鳳頭燕鷗被吸引而來。後來為防止各種驚擾,保護區每年進行捕鼠驅蛇,同時安排兩名監測人員駐島。在監測手段上,工作人員為鳥戴上腳環,豐富研究數據。他們還在鳥島安裝全方位攝像頭,實現手機上實時監測。

 

2003年大學畢業的丁鵬是保護區裏駐島最久的人。在其郵箱裏,最多的便是與台灣學者和保護組織的往來信件。“台灣的研究保護起步早,我們經常向台灣同行請教經驗,開展一些嘗試會聽取他們的意見,也及時分享監測成果。”

 

他打開一個名為“追尋神話之鳥”的微信群,裏面有大陸和台灣的專家、保護工作者及一線工作人員,幾乎每日都有人分享保護經驗與思考。

 

一直關注浙江保護動向的台灣馬祖野鳥學會理事長王建華説,“台灣一些失敗案例我們也會分享,大家一起找原因,這種關係特別融洽。”

 

近年,鳥島監測到中華鳳頭燕鷗成鳥數量不斷增加,並於今年實現從“0”到“100”的突破。

 

“讓瀕危等級降一級”

 

“如果説稍微長遠點的小目標,我們希望能把中華鳳頭燕鷗的極度瀕危等級降一級。”丁鵬説。

 

這十年,每到春末夏初,“神話之鳥”都會如約定好般北歸鳥島。這也讓上述“夢想”在這座不大的島上形成著。

 

在范忠勇和丁鵬看來,鳥島在人工招引應用、環境建設及數據採集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經驗,這有很高的複製價值。

 

此前,浙江舟山五峙山島就延續了鳥島的探索。浙江省林業局局長胡俠介紹,去年,兩島同期監測,記錄到中華鳳頭燕鷗成鳥139隻,佔全球的85%以上,浙江已成全球最大的中華鳳頭燕鷗孵化繁殖地。今年該省還在溫州平陽南麂列島營建新的繁殖場,推廣保護經驗。

 

台灣同行也期待將好做法帶到寶島。王建華説:“浙江做得很好,特別是人工打造的繁殖區域‘因鳥制宜’,很值得我們借鑒。我一直想看看鳥島的監測小屋是怎麼搭建的,想在馬祖列島做一個。”

 

“只有浙江還不夠,我們更希望台灣、山東、福建等等都有合適的棲息地出現,我們也願意幫助其他棲息地獲得成功。分散種群才能降低風險,就像雞蛋不能放進一個籃子。”范忠勇説。

 

讓他們更有信心的,還有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支持。“就像鳥島一開始是沒有路的。你看,走的人多了這裡不光有了路,也越來越好走了。”丁鵬説。(王逸飛 張煜歡)

標簽: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