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甘肅之行帶給我們很多震撼和感悟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真切地體會到小時候地理課本上所學的‘黃河之水天上來’是什麼樣的感覺了!”剛剛參加完“説如意甘肅——兩岸媒體人走進黃河第一灣”活動的台灣青年蔡孟軒由衷地發出了感慨。
甘南州瑪曲縣“天下黃河第一彎”風光(攝影:王毅)
甘肅省位於中國西北部,在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匯處,分屬黃河、長江和內陸河三大流域。甘肅的風光神奇而多樣,擁有除海洋和島礁外中國所有的地貌類型,有“生態奇觀的博物館”之稱。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考察,他非常形象地講到:“甘肅地域遼闊,自然風光優美,黃土高原、廣袤草原、茫茫戈壁、潔白冰川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宛如一柄‘玉如意’”。因此,我們此次甘肅之行就是要帶朋友們走近黃河,了解甘肅,一起説如意甘肅。
“説如意甘肅”採訪團一行在“天下黃河第一彎”合影(攝影:王毅)
8月21日,為期一週的活動結束了。在活動中,來自海峽兩岸的“網紅”博主、媒體記者走進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蘭州市,深入了解黃河甘肅段的獨特文化、民族風情和城市發展。他們感受瑪曲第十四屆格薩爾賽馬節的狂歡氛圍,探訪“天下黃河第一彎”和阿萬倉濕地,走進藏族牧民帳篷體驗牧民生活,打卡蘭州黃河風情線,感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聽黃河沿岸的居民講述黃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甘南州瑪曲縣阿萬倉濕地風光(攝影:王毅)
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補給地。瑪曲在藏語裏的意思就是“黃河”。黃河自巴顏喀拉山出發,在瑪曲縣形成了一道433公里的“天下黃河第一彎”,黃河瑪曲段注水增流量佔黃河源區徑流量的58.7%,被譽為黃河的“蓄水池”。2008年,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舉辦的“選美中國”活動中,瑪曲的阿萬倉濕地被評為“中國最美五大草原濕地”的第一名。
“我被黃河第一彎和阿萬倉濕地的美震撼到了!”台灣青年蔡孟軒興奮地説,“望眼過去是無邊無際的原生態大草原,黑色的牦牛與白色的羊群點綴在草原那綠色的‘地毯’上,美如畫卷,隨手一拍都是如明信片般的美景大片。”
瑪曲第十四屆格薩爾賽馬節現場(攝影:王毅)
台灣青年邱慶齡在第十四屆格薩爾賽馬節上觀看了賽馬比賽,向藏族同胞學習了打酥油、磨青稞、搟羊毛氈等遊牧民的日常生活勞作內容。他説:“這是我第一次到甘南,這裡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使得藏族人民更加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這裡的藏族同胞在日常生産勞動中創造出了燦爛而獨特的節日文化、建築文化、服飾文化,以及繪畫、雕塑、戲劇、音樂、舞蹈等藝術。藏族朋友對我們熱情而友好。我希望有更多的台灣青年來甘肅體驗賽馬和藏族遊牧文化,認識藏族朋友,感受兩岸一家親。”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歷史悠久而厚重,始祖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交相輝映。在甘肅省境內,有不可移動文物16895處、世界文化遺産7處、國家級和省級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630多個。
台灣青年在蘭州“黃河母親”雕塑前合影(攝影:王毅)
本次“説如意甘肅”活動特意安排台灣青年體驗蘭州牛肉麵製作技藝、藏族唐卡、蘭州羊皮筏子、蘭州剪紙、蘭州刻葫蘆、蘭州太平鼓等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他們與傳承人交流互動,彼此成為了良師益友。
台灣青年與蘭州剪紙傳承人葉長友展示剪紙作品(攝影:李楠)
相傳明朝大將徐達奉命西征,久攻蘭州不下,將領們從蘭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啟發,創造了三尺長鼓,讓士兵將兵器藏在長鼓中,喬裝打扮,混入城中,攻克了城池。從此,百姓們就稱這種鼓為“太平鼓”。台灣青年黃曉亭在體驗了太平鼓的敲打和步法後,即興作詩一首:“非遺傳承,鼓聲入心。天下太平,響徹古今。” 她説,黃河是孕育我們中華文明的一個很重要的存在。雖然我們來自比較遙遠的台灣,但是我們骨子裏流的都是一樣的血,都是中國人。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是一輩一輩流傳下來的,我們在文化上是有共同點的。來到甘肅之後,就能感覺古人和我們離得並不遙遠,許多耳熟能詳的詩詞都出自這裡,這裡能激發出人們很多創作靈感。
台灣青年體驗蘭州太平鼓表演(攝影:王毅)
《舊唐書·東女國傳》曾有記載:“以牛皮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傳》寫道:“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于水”。自明清乃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羊皮筏子一直是蘭州民眾載人載物的交通工具,2006年被確定為甘肅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當我親自乘坐上羊皮筏子這鐘古老的交通工具時,就被震撼了,沒想到羊皮和牛皮竟然可以被吹成氣囊飄在黃河上載人載貨。甘肅是個擁有非常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地方,在黃河上漂流的時候,看到周圍壯麗的自然景觀,突然意識到這些非遺文化是人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橋梁和産物。”台灣青年林逸妍發出了這樣的感悟。
“説如意甘肅”採訪團在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合影(攝影:李楠)
在採訪活動中,多位台灣青年參與錄製了多期《兩岸新發現》新媒體視頻節目,希望能通過節目把自己在甘肅的親身體驗分享給更多朋友。兩岸媒體人和當地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還在讀者出版集團參與了以“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為主題的“飛虹沙龍”線下活動,大家紛紛回憶著難忘的甘肅之行,分享著各自的收穫。
“甘肅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憶。”台灣青年蔡如瑜説,“阿萬倉濕地的壯麗景色令人陶醉,賽馬節讓我領略到了濃厚的草原風情,蘭州這個美食天堂使我的味蕾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體驗唐卡製作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獨特。此行讓我領略了黃河沿岸的濃厚歷史文化底蘊和壯麗的自然風光,讓我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敬畏與喜愛。這次旅行將成為我一生中難忘的回憶。”
台灣青年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參與以“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為主題的飛虹沙龍(攝影:王毅)
邱慶齡激動地説:“這次行腳甘肅和黃河,讓我愛上了這條母親河。她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滋養照顧著祖國大地上的人民,不求回報。詩仙李白曾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邁詩句,這句如雷貫耳的詩句對我來説有著不同的意境。我來大陸十多年了,就業、創業,也有緣在祖國大陸成家立業。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擁有了兩岸更多的家人和朋友,就像黃河流入大海一樣,海峽兩岸最終融合為一家人。我深刻體會到了兩岸一家親、兩岸一家人的真正含義。我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把甘肅的美食、美景、文化和黃河的真正內涵分享給更多的台灣同胞和全世界人民。甘肅,等我再來!”(采寫:陳鈞、何婧、霍建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