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胞共奮鬥,同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編輯:何婧|2023-09-05 20:35:55|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近年來,大陸多個部門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政策措施,支持臺胞臺企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讓廣大臺胞分享到更多的發展機遇。廣大臺胞臺商臺企也在“惠臺”政策以及大陸經濟蓬勃發展趨勢的鼓舞下,積極參與兩岸經濟合作與融合發展,在大陸實現了更好的自我發展。

 

兩岸同胞共奮鬥,同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區外景(攝影 母曼曄)

 

9月2日,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開幕。以“服務融合發展,共享民族末來”為主題的台灣形象展在服貿會上閃亮登場,共有6個行業、28家企業參展。台灣形象展的環抱式設計象徵“張開的懷抱,騰飛的翅膀”,寓意兩岸融合發展,共同展翅騰飛;懸挂著傳統式燈籠又象徵著“民族大團圓,兩岸一家親”。走進服貿會台灣形象展的現場,記者看到的是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兩岸同胞交流的熱情高漲,台灣參展商也盡可能地多方面展示著自己企業的特色風采。

 

兩岸同胞共奮鬥,同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嵐臺傳統燈籠第三代傳承人康桂箖(攝影 左妍冰)

 

來自台灣南投的康桂箖是嵐臺傳統燈籠的第三代傳承人。她説,嵐臺傳統燈籠的技藝來源於福建閩侯油傘和泉州燈籠的結合,從福州流傳到台灣。這次有機會在服貿會上展示傳統的燈籠文化是令她非常驕傲的一件事。2018年,康桂箖受邀從台灣來到福建平潭,把嵐臺傳統燈籠製作工藝帶到大陸,讓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友人都能有機會感受傳統燈籠的技藝之美。2019年,“嵐臺傳統燈籠”入選平潭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康桂箖自豪地對記者説,她手里正在粘貼的貝雕燈籠就是她自己設計的,融合了嵐臺兩地的非遺文化元素,體現了海峽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更有著兩岸相連、福澤連綿之意。“我的祖籍是福建。這次到天安門看升旗儀式,國歌唱起來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團結的力量與自豪的榮譽感。一剎那,我掉下了眼淚。我是有民族情懷的人,我更是中國人。”康桂箖希望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燈籠帶給人們的美好寓意都不會改變。

 

兩岸同胞共奮鬥,同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台灣青年林家萱(中)接受記者採訪(攝影 左妍冰)

 

身著台灣地區少數民族服裝的台灣女孩林家萱,在台灣形象展上表演了台灣少數民族舞蹈。她開心地對記者説,在服貿會上看到這麼多的臺商臺企來參展,感覺兩岸之間的交流真是越來越多了,祝願在大陸發展的所有台資企業都能夠越來越順利。林家萱説,生活在大陸,她這個臺青感覺自己很開心,同時希望那些仍在台灣的青年朋友能夠親身來大陸走走看看,因為在大陸這裡可以交到更多的真心朋友,大陸也有很多發展機會,可以讓台灣青年成就更好的自己。

 

兩岸同胞共奮鬥,同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南僑食品集團首席代表錢天爵在服貿會現場(攝影 左妍冰)

 

1997年就來到祖國大陸生活的台灣老先生錢天爵是南僑食品集團的首席代表。講到在大陸生活多年的感受,他説:“大陸進步的速度太快了,生活在這裡很幸福。我應該算是見證了大陸的成長髮展。現在的中國是讓我們驕傲的中國。”他對記者説,服貿會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平臺,兩岸的同胞需要這樣的交流平臺。我們兩岸同胞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未來也一定會一直在一起。

 

兩岸同胞共奮鬥,同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呷哺集團副總裁張艷梅(攝影 左妍冰)

 

參加展覽的臺企呷哺集團的副總裁張艷梅是北京人。她説,公司的創業經歷也是她的創業經歷。雖然這是一家台資企業,但在很早之前就樹立了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張艷梅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像服貿會這樣的開放平臺,給兩岸企業和兩岸青年提供更大的交流交往空間。兩岸同胞只有真正的融合了,兩岸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歷史不能選擇,但是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大發展大作為的時代,也是兩岸同胞大發展大作為的時代。儘管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但是只要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就一定能夠同創中華民族美好的末來。(左妍冰采寫)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2023-08-25
展開全文

從1987年至今,海峽兩岸開啟交流已經36年了。天津市作為臺商投資的重要聚集地之一,截至今年6月,已經累計批准設立台資企業2602家,臺商投資的總額超過181.98億美元。今年8月22日,第十四屆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簡稱“津臺會”)開幕。期間,有19個重點項目進行集中簽約,臺商投資總額達49.2億元人民幣,真正體現了海峽兩岸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同胞心靈契合,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追求。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第十四屆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開幕式現場(簡稱“津臺會”)

 

在促進津臺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天津市一直堅持走深走實,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措施,為臺胞臺企分享更多大陸發展機遇、享受更多同等待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從2008年開始舉辦津臺會,天津市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順利舉辦了十四屆。僅前十三屆的津臺會就吸引了台灣2600多位政界、商界的重要人士參會,使津臺會成為兩岸同胞經貿交流融合、溝通親情的重要紐帶。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天津臺協棒球隊的隊長蘇哲銳

 

來大陸13年的台灣青年蘇哲銳是在天津工作的白領,在他的帶領下,天津臺協隊的棒壘球比賽成績一直是華北地區的冠軍。在今年的津臺會臺企新品採購洽談會的臺青創業區,他向大家展示了與棒壘球運動相關的展品。在談到兩岸交流時他説,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吸引台灣更多的人才和商品到天津來,並通過津臺會這樣的平臺幫助在天津發展的臺商和就讀的台灣學生落地生根。聊起棒壘球運動,蘇哲銳説自己就是天津臺協棒球隊的隊長,經常組織青年臺商與當地的青年打比賽,讓兩岸青年人以球會友,促進商業交流。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王銘寬(左)在津臺會展臺前

 

來自台灣的王銘寬先生到天津將近20年的時間了,這是他首次參加津臺會。他開心地對記者説:“我是天津姑爺,在這裡定居了,也買了房。非常感謝能給我機會參加交流,讓我們公司有機會面向更多的消費者。“他還對記者説,不管是兩岸經濟還是兩岸交流,都離不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像我常年在大陸生活,也希望吃到一些台灣的農特産品。兩岸關係好一點,兩岸貿易就可以多一點。希望借助這個展會,我的品牌在京津冀甚至華北地區都可以做一個全新的推廣,為公司增加更多的發展機遇。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鐘文軒(左)在津臺會現場

 

來自台北的80後青年鐘文軒是大陸咖啡某品牌的研發總監。他對記者説,他來大陸從事這個行業的初心就是想讓更多的大陸人認識咖啡、了解咖啡,他相信未來大陸的咖啡市場一定會越來越大。他説:“我大多數的同學都在做金融或者科技相關的工作,在這裡,他們感覺今後能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我的父母也認為,我在大陸工作或者生活,他們很放心,而且會常來這裡旅遊。”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楊泊舟(右)參加津臺會

 

在大陸奮鬥了十年的楊泊舟先生對記者説: “來到祖國大陸的第一感覺,就發現自己特別喜歡這裡。我爸爸在我小時候就一直説,你要記得你是中國人,要記得我們祖籍是福建,要記得身上流的血。我想把我的品牌往大陸這邊引進,就是希望把台灣的産品介紹給大陸同胞認識。大陸對台灣人的政策是很好的,為我們提供了很優厚的條件。搭上大陸發展的順風車,我相信能一步一步向著更好的方向走下去。”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臺青王怡雯(左)和她創業團隊裏的年輕人

 

在天津做鄉村振興工作的台灣青年王怡雯,她的成長經歷讓記者的內心非常震撼。王怡雯經營的是第一個在大陸做落地運營鄉村振興産業的台資企業,也是天津市目前唯一一家把鄉村振興與黨建教育結合在一起的台資企業。多年來,她一個村一個村地挖掘,努力讓黨建教育的表達形式呈現得更活潑、更有趣。她著力打造的文旅主題就是 “紅色經典、綠色鄉村”,希望以此為鄉村振興賦能添翼。除了讓企業發展與黨建內容緊密結合,王怡雯還開動腦筋,努力讓她的助力鄉村振興的臺企與當地村集體合作社的發展結合起來,天津小辛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就是這樣的産物。在小辛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王怡雯持有50%的股份,其餘的股份是當地村民的。她認為,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自己的企業能夠真正助力鄉村振興,也能了解村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正因為村集體合作社持有一半的股份,所以集體的利益永遠擺在第一位,不管是在村裏面發展文旅産業,還是帶著村裏面的農特産品走出來,都要給集體創造收益,給村民帶來好處。到目前為止,王怡雯的合作模式已經複製了三個,而且發展得都很順利。王怡雯説:“台灣這麼小,大陸這麼大,不光是我這個小企業,就是再放大説兩岸的經濟或者兩岸關係,未來肯定是要走向統一的,這是不容置疑的一件事情。兩岸青年一定要多交流,只有交流多了,了解了,才能談認同;有了認同才能談融合;有了融合,兩岸經濟才能更好地發展。所以,兩岸的交流真的不能停也不能斷。”

 

兩岸同根一家親。只要兩岸産業融合發展,兩岸同胞和衷共濟,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一定能夠越走越寬廣。(作者:左妍冰)

 

收起全文

兩岸及香港青年培訓夏令營在京結營

2023-08-14
展開全文

兩岸及香港青年培訓夏令營在京結營

圖為頒獎嘉賓為10名優秀營員頒獎。本報記者 楊子岩攝

 

8月12日,由香港潛能匯基金會與北京愛迪學校聯合主辦的“明日青年領袖培訓夏令營”在北京結營。夏令營于7月31日開營,在為期兩周的時間裏,來自兩岸及香港的100位優秀中學生,接受了由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及北京愛迪國際學校老師提供的領導力培訓課程,並參訪了京東方、美團等具有代表性的高新科技、數字經濟行業企業,與商界人士和專家進行了深度交流。

 

據主辦方之一、潛能匯創始會長江山介紹,該夏令營由主辦方全程公益支持,目的是為兩岸及港澳青年提供一個學習交流和提高領導能力的平臺,全方位幫助青年學生在提升能力、豐富學識、開拓視野的同時感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果並培養家國情懷。

 

記者楊子岩

收起全文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2023-08-11
展開全文

在雲南省中部的玉溪市有一家專門經營台灣簡餐的風味餐廳,名叫“禦味軒”。在這家已經經營了十年的餐廳裏,濃縮著一個“兩岸一家親”的美好動人故事。

 

2023年6月29日晚上10點20分,一架從台北經深圳中轉後飛往昆明的航班平穩降落在昆明長水機場。機場大廳的出口處聚集著迎接親友的人,肖鵬就在其中。他靜靜地注視著依次而出的旅客,希望早一些見到已經分別了三年半的妻子黃鬱芬和女兒。新冠疫情阻斷了海峽兩岸的正常往來,肖鵬與妻子、女兒只能通過視頻“隔屏相見”。妻子熟悉的身影終於出現了!肖鵬激動之餘輕聲地問妻子身邊的小女孩:“請問,你是我的寶妹嗎?”小女孩點點頭,肖鵬立即緊緊抱住了讓他日思夜想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女兒。寶妹離開玉溪的時候才到爸爸的腰際那麼高,現在都到他的肩膀高了。三年半的辛苦等待終於迎來溫情時刻……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肖鵬一家在機場團聚的合影。(攝影:柳衛國)

 

故事的男主人公肖鵬是雲南玉溪易門人,他的妻子黃鬱芬是台灣新北人,兩人于2008年因工作原因在上海相識,從此開啟了一段跨越海峽的愛戀。半年後,肖鵬辭掉上海的工作回到玉溪,並熱情地邀請黃鬱芬到玉溪過年。初到玉溪的黃鬱芬立刻就被雲南獨特的風土人情吸引住了,接下來的二十多天時間,黃鬱芬對玉溪産生了莫名的親切感,還愛上了玉溪的豆腐小鍋米線和牛肉卷粉。回到台灣後,黃鬱芬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掉工作,告別父母,再次來到玉溪,讓兩人的異地戀畫上圓滿的句號。兩年後,肖鵬和黃鬱芬步入婚姻的殿堂。考慮到台灣的岳父岳母也需要人陪伴,肖鵬隨妻子在台灣住了兩年。在這兩年裏,肖鵬升級當上了爸爸,還學會了一門廚藝——台灣簡餐製作。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肖鵬夫妻倆經營了十年的台灣風味餐廳。(玉溪市臺辦供圖)

 

女兒兩歲時,肖鵬帶著妻女回到玉溪,在玉溪五中旁開了一家餐吧“禦味軒”,專門經營台灣簡餐。製作簡餐的食材大多是從台灣寄過來的,深受玉溪人的喜愛。經過夫妻倆的精心打理,餐吧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前來就餐的客人絡繹不絕。四年前,女兒寶妹該上小學了。夫妻倆決定由黃鬱芬帶著女兒回台北讀書,肖鵬留在玉溪照顧年邁的父親,同時可以繼續經營餐吧,逢學校放寒暑假,黃鬱芬就可以帶著女兒回玉溪團聚。沒想到,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大暴發,打亂了小兩口的計劃,團聚的時間一延再延……

 

獨自留在玉溪的肖鵬把對妻女的思念化成動力,一邊照顧年邁多病的父親,一邊把餐吧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條。店裏收款的賬號就是黃鬱芬的手機號,每做成一單生意,手機就會收到一筆款。通過收款短信,黃鬱芬能知道當天的生意如何,由此判斷出丈夫在餐吧經營得多麼辛苦。每天晚上,夫妻二人都保持視頻通話,妻子千叮嚀萬囑咐讓丈夫保重身體。帶著女兒讀書的黃鬱芬專職照顧女兒,養家的重擔落在了肖鵬一個人身上。肖鵬盡力經營好餐吧,只給自己留下非常少的零用錢,其餘的全數打給黃鬱芬。如此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丈夫,讓黃鬱芬確信自己嫁給這個男人值得了。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肖鵬和妻子黃鬱芬一起經營著自己的小餐館,心滿意足。(玉溪市臺辦供圖)

 

玉溪市臺辦是當地臺胞臺屬的“娘家人”,他們一直關心著肖鵬一家。臺辦主任柳衛國經常找肖鵬聊天,幫他疏導情緒;邀請肖鵬參加聯誼活動,讓他認識更多的朋友。逢年過節,臺辦還會為肖鵬的妻子女兒寄去春聯和玉溪特産,感受一脈相承的中華傳統文化習俗。黃鬱芬説:大陸惠臺的“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和“農林22條措施”以及雲南省頒布的惠臺“75條措施”等等,她都能在微信群裏收到玉溪市臺辦的通知。臺胞有什麼困難,臺辦總是想方設法幫助協調解決。兩岸恢復出入境防疫常態化管理後,臺辦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肖鵬,肖鵬馬上就為妻女訂購了機票。

 

聽説黃鬱芬帶著寶妹回來了,左鄰右舍都帶著禮物趕來看望。小夥伴們帶著各種文具、糖果、餅乾,來與寶妹相聚,圍在一起嘰嘰喳喳聊個沒完。柳衛國代表玉溪市臺辦看望了黃鬱芬和寶妹,還送給寶妹一套中國歷史書籍。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玉溪市臺辦主任柳衛國向寶妹贈送中國歷史書籍。(玉溪市臺辦供圖)

 

餐吧老闆娘回來了,店裏的常客們非常高興。黃鬱芬跟他們聊著新北的變化,説那裏已經通了高鐵,新建了九個社區,還建了一個專門接待大陸觀光團的夜市。黃鬱芬説,她希望兩岸能儘快恢復正常往來,增進兩岸同胞福祉。

 

女兒寶妹回到了身邊,父親肖鵬高興地帶著她去看自己當年和妻子一起去過的景點,讓孩子知道玉溪是“聶耳故鄉”“雲煙之鄉”“花燈之鄉”這“三鄉”的由來,認識了國歌的曲作者聶耳。寶妹現在已經快上五年級了,這次回家不僅對自己的家鄉有了方方面面的認知,更説回台灣後要和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肖鵬一家開心地在玉溪紅塔大酒店頂層觀光餐廳用餐,觀賞家鄉美景。(玉溪市臺辦供圖)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寶妹在家鄉參加親子活動,體驗製作蛋糕。(玉溪市臺辦供圖)

 

肖鵬一家的動人故事,是海峽兩岸血脈相連的縮影。他們經歷了疫情的考驗,經歷了跨越海峽的考驗,堅守初心,保護著親情的愛與美好。希望他們內心珍視的這份愛,能夠讓一個又一個兩岸婚姻家庭回家的路短些、再短些。(撰稿:郝嫻)

收起全文

臺當局阻撓,大陸旅遊業與會者減半

2023-07-12
展開全文

臺當局阻撓,大陸旅遊業與會者減半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7月11日報道,2023台北國際夏季旅展本月14日將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這次旅展是疫後兩岸規模最大的旅遊交流場合。據了解,由於臺當局不允許受邀的大陸9省旅遊官員來臺,連帶影響大陸旅遊業者來臺意願,儘管臺當局聯審會核準134名大陸業者來臺,但最後僅有65名大陸業者報名參展。

 

據報道,台北國際夏季旅展由台灣旅遊交流協會和品保協會主辦,將在14日到17日舉辦。今年原本邀請大陸福建、浙江、江蘇、海南、黑龍江、河南、陜西、湖北與山西等9省旅遊官員和業者來臺參與。不過,陸委會、台灣地區“移民署”和“觀光局”于6月27日舉行聯審會決定,在主辦方提出的212名申請人中,扣除大陸官員,只允許134名大陸旅遊業者來臺。

 

由於臺當局不同意大陸旅遊官員來臺,連帶造成許多大陸業者也取消來臺,最後只有65位業者報名參展,與已獲得許可來臺的134人相較,人數減少了一半。

 

“觀光局”前局長、台灣旅遊交流協會理事長賴瑟珍昨天證實,2023台北國際夏季旅展將有來自大陸9省的旅遊業者共65人、表演人員10余人參加,是疫後兩岸規模最大的旅遊交流展。

 

賴瑟珍説,兩岸業者恢復交流,台北夏季旅展是第一步,將為未來兩岸旅遊合作帶來更多可能和希望,“有來有往,大家就不會愈走愈遠”。

 

被問到由於大陸官員無法來臺,也連帶影響業者來臺意願,賴瑟珍説,兩岸恢復全面交流需要時間,在此之前,還有很多事情可做。例如她稍早與陸委會商談提及,在兩岸恢復全面交流前,可否先展開兩岸旅遊界交流,如開放“小三通”、專業人士交流和商務人士旅遊等。

 

此次台北國際夏季旅展,除了上述大陸9省業者來臺,還有6家航空公司參展,設展位47個。旅展期間將安排旅遊推介會、非遺表演等40余場。

收起全文

2023海峽兩岸農業論壇舉行 賦能兩岸農業數字化發展

2023-09-04
展開全文

2023海峽兩岸農業論壇·數字賦農大會9月2日在山東濰坊舉行,匯聚兩岸農業領軍人士、專家學者、“新農人”代表、台灣青年代表等,推薦兩岸農業融合發展重點合作項目,推進兩岸農業數字化、品牌化、平臺化融合發展。

 

“現代農業的生産體系持續升級演變,從包裝運輸的冷鏈形態、到終端市場的銷售模式,都在不斷突破。”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莊久毅説,新時代的新農業將會依託科學創新導向,邁進區域性集體項目生産,力求做到生態環保的有機統一。農委會已經在為台灣産品建設一個交易大數據平臺,策劃成立台灣高端科研平臺,為臺胞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長期以來,農業是海峽兩岸最具合作基礎的産業,在兩岸經貿關係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山東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林國華在致辭中表示,台灣在精緻農業、休閒農業、創意農業、智慧農業的發展上有豐富的經驗和成功的模式,值得山東學習借鑒,隨著農業産業鏈的調整完善,預製菜等産業融合發展,魯臺雙方在農業領域的合作空間越來越大。“我們期盼能夠在産品流通、産業投資、技術應用、人才交流等方面與台灣同胞形成共識,達成合作,歡迎更多台灣企業在山東安家落戶,投資興業。”

 

濰坊市副市長呂珊珊表示,近年來,濰坊高度重視智慧農業發展,構建數字農業銀行、搭建“三農”大數據平臺,在中國率先開展“區塊鏈+蔬菜”綜合試點,推動實現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華麗轉身。本次論壇以“給兩岸農業融合發展插上科技翅膀”為主題,為促進兩岸農業交流合作搭建起廣闊平臺。

 

會上,兩岸農業專家作主旨發言,從科技創新助力鹽鹼地設施農業健康發展、台灣農業全産業鏈價值、預製菜在智慧化場景中的應用等方面分享農業領域經驗,推動兩岸農業發展。

 

據悉,今年上半年,山東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到5362.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 (呂妍)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