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紅棗一路飄紅的背後
目前,正值紅棗上糖期,在若羌縣瓦石峽鎮烏都勒斯塘村的棗園裏,一串串圓潤飽滿的棗兒由綠變紅,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新疆紅棗種植面積480多萬畝。經過多年發展,紅棗産業逐步形成了集科學種植、精深加工、品牌建設等為一體的經營模式,新疆紅棗實現了從賣原料到賣産品、賣品牌的多元化轉變。不僅面積、産量佔據了全國紅棗市場的半壁江山,憑藉其優秀的品質和多元化産品,新疆紅棗在全國市場一路飄紅。
從重産量到優品質
“怎樣種出好紅棗,關鍵看用什麼肥料,綠色有機肥是種出好紅棗的前提。”若羌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春誠説。
今年6月,總投資3300萬元的若羌縣瓦石峽鎮有機肥專用施肥管道建設項目投用,在全疆率先實現沼液大規模、長距離管道運輸和在棗樹地大規模進行沼液施肥技術推廣應用。
該項目將養殖場産生的糞便、糞污通過無害化處理後,通過43公里長的管道輸送到棗園,形成了種養綠色循環的發展模式,紅棗品質得到了保證。“項目每年可生産有機肥90萬立方米左右,覆蓋4萬多畝紅棗地,惠及群眾4000余人。”若羌縣瓦石峽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依利江·吐爾遜説。
作為優勢資源轉換戰略重要項目,自治區持續在紅棗産業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循環”特色農業,採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和科學栽培技術,培育和建立高端、綠色、有機紅棗生産基地,實現紅棗從重産量向優品質轉變。
這幾天,麥蓋提縣央塔克鄉哈曼闊依地村棗農依明江·肉孜穿梭在棗園裏,看著一天天變紅的棗樂開了花。
依明江家的22畝紅棗在“智慧雲”控制的高科技智慧棗園裏,“過去棗樹種植管理主要憑經驗,現在有了高科技,我們看著顯示屏上的數字,什麼時候澆水,什麼時候施肥,一目了然,紅棗的品質也有了保障。”依明江説,去年他種的紅棗每畝收入6000多元,比往年高多了。
有了科技加持,新疆紅棗種植逐步從“經驗種植”到“智慧種植”轉變。在環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的紅棗主産區,萬畝有機紅棗園、綠色種植示範園等高品質的紅棗基地隨處可見。若羌紅棗、哈密大棗和阿克蘇紅棗等相繼成功申請並被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為新疆紅棗産業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從個人種到股份制
“棗園交給合作社我輕鬆多了,收入也高了。”提起村裏的合作社,阿克蘇市拜什吐格曼鄉科克巴什村棗農布海麗且木·阿布都克然木讚不絕口。
由於缺乏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布海麗且木每年紅棗收入頗微。2020年,她把棗園交給合作社管理,自己又到合作社上班,每月4000元的工資收入,加上棗園流轉費,每年有7萬多元收入。
“針對耕種土地少、管護技術不到位等原因達不到預期收成的農戶,通過協商,合作社流轉其土地進行統一管理,村民以土地入股、返聘務工等方式參與其中,確保棗農收益。”阿克蘇市天泉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梁曉軍説。
隨著紅棗産業提質增效工程深入推進,股份制經濟組織與合作社、農戶形成了“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合體。
為有效保障棗農收益,若羌縣吾塔木鄉果勒艾日克村在股份制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紅石榴紅棗種植專業合作社,組建了由致富帶頭人、紅棗種植大戶等組成的紅棗技術管護隊,對村民流轉的土地進行統一管護、經營,村委會、合作社協作統一銷售,促進了紅棗産業化、規模化發展。
2022年,果勒艾日克村紅石榴紅棗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棗園500余畝,群眾分紅40余萬元,村集體收入83萬元。
“利益聯合體,實現了土地流轉農戶、管護隊員和村集體的多贏。”果勒艾日克村黨總支書記王俊説,我們會進一步創新思路,讓廣大棗農享受到利益聯合體帶來的紅利。
從單賣棗到産業鏈
自治區黨委十屆八次全會提出,要高品質建設“八大産業集群”,推進延鏈、補鏈、強鏈,增強特色優勢産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各地開始擺脫單一賣紅棗的局面,從紅棗基地建設、深加工項目、行銷佈局入手,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將紅棗産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中秋節快到了,紅棗醋賣得不錯,現在已經接了20多萬元的紅棗醋和原棗訂單。”若羌羌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雖線高興地説。
2020年,張雖線被若羌縣優質紅棗所吸引,落戶若羌註冊公司研發紅棗醋、紅棗酒等深加工産品,引進了一條日産30噸以上的全自動標準化生産線。“紅棗醋的收益要比賣原棗翻一番以上。”張雖線説。
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十四師二二四團新疆茉語凡食品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無塵生産車間,工人們正在生産線上忙碌作業。該公司在銷售原棗的基礎上,推出了香酥脆甜的棗條、營養豐富的棗片、軟糯口感的棗仁派等一系列紅棗深加工産品,銷往全國各地。“公司每天生産棗仁派2.5噸左右,線上線下銷售火爆。”新疆茉語凡食品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彥冬説,紅棗經過加工附加值得到了有效提升,與傳統紅棗相比,産品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口感也更好,目前,該公司的紅棗深加工産品已走出國門。
近年來,隨著紅棗産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加速,吸引了眾多紅棗加工企業落戶新疆,奔波在紅棗精深加工的賽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