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海峽的風追逐電影夢

編輯:左妍冰|2023-10-26 11:50:46|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乘著海峽的風追逐電影夢

 

兩岸青年創作者在IM影展上合影。

 

主辦方供圖

 

乘著海峽的風追逐電影夢

 

青年創作者在平潭拍攝短片。

 

乘著海峽的風追逐電影夢

 

IM影展為青年創作者舉辦的“大師班”。

 

夏末初秋的福建平潭島,有海風,有沙灘,有音樂,更有電影。9月12日至14日,第三屆IM兩岸青年影展(以下簡稱“IM影展”)在這裡舉辦。線下久違的兩岸青年影人帶著作品相聚平潭,參加展映,聆聽大師課,對接創投平臺,打開了“追風”“追影”“追夢”的IM模式。

 

為兩岸青年影人提供交流平臺

 

IM影展是由福建省電影局、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主辦,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視創作力量為目標的專業影像節展。IM是“In Moments”的縮寫,意為“從這一刻起”。

 

本屆IM影展共收到來自全球331所高校的1849部作品,徵片數量創下2020年舉辦以來的三屆之最,其中88.6%的主創群體為95後新生代電影人。50部入圍作品中,有41部劇情片、9部非劇情片,27部為導演首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入圍作品中有15部來自寶島台灣,10余位台灣青年創作者來到影展現場。

 

來自台灣的85後陳秋甫是第二次有作品參加IM影展。由她擔任製片人的《帶媽媽出去玩》在第一屆影展時拿下了最佳影片。這一次,她擔任導演編劇的《阿月與阿英》再次入圍主競賽單元。

 

陳秋甫本科在台灣大學讀藥學專業,從30歲開始轉行學習影視製作,《阿月與阿英》是她再次回到校園,在台灣藝術大學唸書後拍攝的第一個劇情短片。與《帶媽媽出去玩》一樣,《阿月與阿英》的故事主人公是老人,取材自陳秋甫的母親與外婆,呈現的是當下高齡化社會“老老相顧”的常態。

 

剛畢業于台灣世新大學的90後導演陳培凱此次帶來作品《大年初二》,靈感來源於外公過世後的第一個大年初二,20年不曾變過的行程和傳統,因每個人心境的變化而悄然改變。短片對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細膩情感與世俗生活的日常樣貌進行了描摹。

 

“IM影展走到第三屆,無論是題材還是地區,涉獵的範圍越來越廣,很難整體去做一個評價,但這也正是令人高興的一點,因為它呈現了當下年輕創作者色彩繽紛的創作狀態。”本屆IM影展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導演王小帥表示。不過王小帥也發現,在入圍作品中,忽略口音、地名等“硬性條件”,他依然可以分辨出導演是來自台灣還是大陸。

 

“台灣導演的本土文化氣息很清晰,大陸導演的作品可能讓人感受不到它的家鄉背景,而海外導演的作品異域化風格就更為明顯。”王小帥説,“這幾種趨勢沒有長短優劣之分,如果一直都是鄉土風格,觀眾可能會審美疲勞;而如果一直關心外面的世界,也可以轉身來看看家鄉的現實,大家可以互相學習。”

 

助力更多青年影人成長

 

為青年創作者成長保駕護航,持續致力於讓更多人被“看見”,是IM影展一直以來的堅持。

 

據IM影展組委會統計,前兩屆入圍IM影展的100位青年導演,在之後又入圍或獲得了487個國內外電影節展的獎項。例如第二屆IM影展獲獎作品《三隻螞蟻》,獲得了2022年金雞百花電影節十佳短片獎;憑《未竟人生》獲得第二屆IM影展的麒麟新銳非劇情短片後,導演陳昱璁又在第47屆學生奧斯卡紀錄片單元獲得金獎。

 

本屆IM影展同樣在資金、經驗、資源等方面為青年創作者“鋪路架橋”:影展扶持資金合計約280萬元人民幣,主競賽單元“麒麟最佳影片”獎金為30萬元人民幣,依然是全球短片類影展中的“頂配”;影展還舉辦了大師班、公開課、映後談、影視産業論壇等20多項子活動,王小帥、馬可·穆勒、謝飛、李睿珺、耿軍、阿美、陳玲珍等國內外資深影視前輩,與青年影人面對面交流,答疑解惑。

 

在電影大師班上,被譽為“將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的國際策展人、影評人、製片人馬可·穆勒打開了青年影像創作的多維世界。在他看來,學電影最重要的是多看電影,通過另外一個人的眼睛去看世界。

 

在影視産業論壇上,知名導演、電影教育家謝飛與青年創作者分享自己對人才培養的思考:“未來電影將與技術深度融合,廣播、電影、電視、網絡也會打破界限,電影産業需要培養適應多元需求的融媒體人才。青年人應該在實踐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為了讓青年創作者與産業實現對接,本屆影展的“生生不息”成長計劃首次增加提案大會版塊。入圍的11個“進行中”項目在接受多位業界導師指導後,直接面對來自華夏影視、華策影視、橫店影視、阿裏影業、B站、抖音等電影製作發行機構組成的決策人團隊,多家機構為心儀項目設立扶持獎項。

 

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姜柏廷帶著《小徑分岔的花園》斬獲該計劃優選提案獎項,《小徑分岔的花園》是他獲得上一屆影展“麒麟優秀短片”獎短片延伸出來的長片項目。“從短片到長片,IM影展見證著我們的成長。”姜柏廷説,“這個獎項將給自己的長片計劃帶來很大的支持,期待未來能帶著長片在平潭與大家相見。”

 

共同推動兩岸影視産業發展與融合

 

從首屆IM影展落地平潭開始,“IM”便成為平潭新的標簽,它代表著年輕、先鋒、活力。從首屆的“每一朵浪花都去向島嶼”,到第二屆的“向著海風,野蠻生長”,再到第三屆的“風大又怎樣”,IM影展賦予平潭新的精神氣質。

 

作為大陸離台灣最近的地方,平潭也正成為兩岸青年電影人的光影“夢工廠”。近年來,平潭先後出臺多項具有對臺特色並突出扶持兩岸高校學生、青年影視人才的影視政策;先後投資8.3億元,建成台灣風情影視基地,為兩岸青年影視人才提供攝影棚免費、基地住宿優惠等系列措施。

 

“受平潭影視産業政策以及自然人文資源的吸引,我正在籌拍平潭首部紀錄片《嵐島秘境》。前期在相關部門的協調幫助下,項目審批時效縮短了一個多月,不久前順利拿到了拍攝許可證,推動了拍攝計劃提速。”來自平潭真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青年導演柳濤説。

 

截至目前,在平潭註冊的影視企業達210家,包含影視拍攝、製作、發行、院線、演員經紀等上下游産業鏈,已有98部影視作品在平潭取景拍攝。

 

“平潭作為全國唯一的對臺綜合實驗區,承擔著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特殊使命。區位優勢獨特的平潭,選擇從影視産業入手,帶來更為豐富的造夢空間。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導演,以獨特的眼光挖掘平潭之美、中國之美。”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訓明表示。

 

據了解,以第三屆IM影展為契機,平潭還在進一步謀劃建立兩岸青年影視人才庫。國內已有13所高校在此設立“學生創作基地”,探索高校影視教育與平潭影視産業合作發展新路徑。

 

“平潭IM的氛圍很好,我們在這裡可以與大陸同行面對面交流,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收穫本屆影展“麒麟優秀短片”獎項的台灣藝術大學青年導演張莊敬説。他期待兩岸青年影人今後能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兩岸影視産業發展與融合。

 

“通過IM,通過平潭,兩岸乃至全球的青年影人可以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又可以尋覓合作機遇。”王小帥説,“大家走動起來,未來華語電影才能更上一層樓。”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