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看大陸:雲南大理古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編輯:王瑞穎|2024-01-10 11:33:30|來源:中國新聞網
台灣《聯合報》近日發表了有關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報道,帶讀者體驗大理古城的歷史文化底蘊。
報道指出,“文獻名邦”大理,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唐朝的南詔國和宋代的大理國均在此建都。大理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美,曾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通商貿易的重要門戶,多民族文化在此交織。
大理古城坐落在蒼山腳下,佔地面積3平方公里,原城墻高7.5米,東西南北各建有城門,上有城樓,外有護城河,承載著當地的歷史、宗教和民族文化。
城內保持典型的棋盤式結構,街道縱橫交錯,有“九街十八巷”之稱。南北城門對稱,東西城門相錯,由於白族建築“東西南北不取中正”的原則,南北軸線不居中,城中心偏西。古城保存有大量明清及民國時期建築,寺廟、書院、教堂等古建築點綴其間。
古城多數街道有引自蒼山的清泉水流過,隨處可見古樸優雅的白族傳統民居。居民還習慣在庭院養花種草,故有“家家流水,戶戶養花”之説,造就“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景象。
從蒼山俯瞰大理古城,文獻樓、南城門樓、五華樓、北城門樓,一字排開,巍峨雄壯。
位於大理古城南門外的文獻樓,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構的鏑樓,樓額懸挂“文獻名邦”匾額,樓上有兩對楹聯,其中之一為近代大理文人周仁撰寫的長聯,這幅聯簡單明瞭地介紹了大理風情。
五華樓位於大理古城中心,分為鐘樓和鼓樓,古時若有貴賓至此,就會鐘鼓齊鳴。它也是古城的制高點,見證了整座城池的興盛與變遷。
南城門建於明洪武十五年。清康熙四十年,雲南提督偏圖題字“文獻名邦”,意指大理人才輩出,典籍厚藏。如今城門上的“大理”二字為郭沫若先生1961年到此遊覽時親筆所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