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觀兩會: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對促進兩岸關係意義重大

編輯:何婧|2024-03-12 22:29:12|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兩岸同胞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同為炎黃子孫,唯有透過各領域的不斷交流,促進文化、精神層面的全面融合,方能在今後的兩岸關係發展中繼往開來,彰顯華夏底色。”在廣州讀完碩士、目前在福建平潭工作的台灣青年謝建鋐對記者説。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同心共創民族復興偉業。”許多台灣青年對此深有感觸。

 

臺青觀兩會: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對促進兩岸關係意義重大

 

謝建鋐遊覽廣州蓮花山,感受嶺南丹霞地貌的神奇(供圖:謝建鋐)

 

謝建鋐認為,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是中央對臺工作延續性的表現,也為去年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裝載上一部助推器。謝建鋐説:“以我自己為例,目前在福建就業,以日常的科研工作開展來説,我享有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有申請省級課題立項的資格,能爭取到科研經費,開展自己的研究計劃。”

 

出生於台南市的魏暉倪是一名音樂唱作人、青年演員。2016年,她來到大陸。演戲、繪畫、主持、拍VLOG……在祖國大陸的廣闊舞臺上,魏暉倪發展得越來越好。2023年,她創作並演唱歌曲《我在富春山居圖裏等你》《給你再見我一次的機會》《逆風飛翔2023》。在甲辰龍年到來之際,魏暉倪與大陸歌手李婷婷攜手推出新曲《不散》,用普通話和閩南話深情演繹兩岸同胞骨肉深情,播出後在兩岸引起了不小的共鳴與反響。魏暉倪説:“2023年對我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年。我在諸多文化藝術作品中,見證了兩岸青年攜手並進的美好。”

 

臺青觀兩會: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對促進兩岸關係意義重大

 

台灣青年歌手魏暉倪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草原上身著蒙古族服飾敬獻哈達(供圖:魏暉倪)

 

這些年,魏暉倪深度探訪了大陸許多地方,在海南文昌看“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在內蒙古大草原騎著摩托車趕馬群,在福建湄洲島放天燈過中秋,在浙江龍泉看青瓷冰裂紋……她將這些美好的體驗通過自媒體的方式在兩岸傳播。魏暉倪説:“期盼看見兩岸同胞彼此走近、相愛相親”。

 

2019年到上海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台灣青年蔡孟軒告訴記者,在上海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他親身感受到大陸的飛速發展,這裡絕不是有些台灣媒體與網絡上所説的充斥著負面、刻板印象。自己在兩岸邁向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從觀光客、陌生人的角色,逐步轉變為融入者和講述者,繼而成為兩岸民間融合發展的實踐者。蔡孟軒説:“兩岸之間唯有真誠交流與溝通,才能更為深刻地認識彼此。”

 

臺青觀兩會: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對促進兩岸關係意義重大

 

蔡孟軒在上海展覽中心(中蘇友好大廈舊址)前留影(供圖:蔡孟軒)

 

蔡孟軒認為,當前更應加強兩岸民間各個維度的融合發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打開視野方有思考。當台灣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具有“兩岸觀”的人越來越多,兩岸融合發展的路就能走得更遠、更深、更廣。這對於當前的兩岸關係來説是一件好事。期許能有更多具有“兩岸觀”的台灣青年實踐者來到大陸,了解大陸。

 

去年的中秋節,在台灣屏東長大的影視人邱慶齡到廣東蕉嶺尋祖。“這裡的鄉音讓我覺得很親切。我把台灣和蕉嶺的族譜一核對,才知道自己是丘逢甲的後代,祖上是丘氏第十六世代去了台灣。這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根脈相連的親情。” 邱慶齡于2011年“登陸”湖南衛視,從事綜藝節目製作工作。在福建打拼時,他遇到了現在的妻子,成為了一名福州女婿。多年來,邱慶齡涉足綜藝、影視、自媒體、網絡直播等賽道,通過多個新媒體平臺分享自己在大陸生活、工作的點滴。他還幫助很多台灣學生到大陸求學,受到很多台灣年輕人的歡迎。

 

臺青觀兩會: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對促進兩岸關係意義重大

 

邱慶齡在大陸參訪互聯網公司(供圖:邱慶齡)

 

邱慶齡對記者説:“我來大陸就業創業,也成家立業。我想通過努力,把自己變為一扇可視化的、生動立體的‘窗’,讓更多台灣青年通過這扇‘窗’看到真實的大陸,尋找到自己在大陸發展的平臺。兩岸本就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我覺得唯有融合,大家才能共贏。我希望兩岸民眾能團圓圍坐,把握髮展的機遇。”(作者:常濱)

從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看對臺工作重點

2024-03-07
展開全文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同心共創民族復興偉業。這部分雖然只有短短兩句話,與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涉臺內容相比,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在變與不變之間,可以看到中央對臺工作的原則性和靈活性,更能看到中央根據當前國際形勢、兩岸關係、島內政局變化做出的有針對性的調整。

 

從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看對臺工作重點

 

一是大陸對臺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非常清晰。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這句話連續幾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明大陸對臺政策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方略一經確立就在落實,並且持續不斷地推進執行。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這是長期以來對臺工作不變的目標。

 

二是明確提出對臺工作的底線、原則和兩岸共同政治基礎。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涉臺內容依然明確提出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這一連續多年的表述,顯示對臺工作的基本原則立場仍在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報告提出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其前提就是兩岸都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這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共同政治基礎。

 

從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看對臺工作重點

 

三是要求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同心共創民族復興偉業。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簡稱《意見》)發佈,對於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意見》是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舉措,有利於幫助臺胞臺企獲得更多發展機遇、更廣發展空間,更好參與大陸高品質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增進兩岸同胞福祉,這充分説明融合發展是雙向的,是互惠互利的,對實現兩岸同胞共同發展、促進心靈契合都有好處。“深化”二字指明瞭2024年兩岸融合發展工作的重點,將向全面建成融合發展示範區、推動兩岸融合發展走深走實而努力。

 

四是加入“堅決反對外來干涉”。這説明“台獨”勢力和外來干涉勢力興風作浪、挑弄是非甚至碰觸底線的可能性還會繼續增加。然而,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和底線。“台獨”勢力和外來干涉勢力不要指望中國會因外部施壓而在維護自身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有任何退讓。如果心存僥倖,進行挑釁,大陸必將採取強硬措施。

 

2023年和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涉臺部分保持了一定的戰略連續性,也體現出策略的適時調整。這些變化既是對國內外形勢變化的積極響應,也是為了更好地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系列政策調整和戰略佈局,展現了大陸在處理台灣問題上的智慧、決心與遠見,必將推進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全面落實,最終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作者:朱松嶺,係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收起全文

全文來了!福建發佈省委省政府重要實施意見

2023-12-28
展開全文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的實施意

 

(2023年12月24日中國共産黨福建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總體要求,充分認識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重大意義

 

(一)重大意義。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賦予福建重大政治責任、重大歷史使命和重大發展機遇。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有利於發揮福建獨特優勢,服務對臺工作全局;有利於回應臺胞訴求,增進臺胞福祉;有利於鼓勵更多臺胞來閩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各級各部門要提高站位、主動作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向更廣領域、更高程度、更深層次邁進。

 

(二)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聚焦融合發展所需、臺胞臺企所盼,堅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持續推進、久久為功,為臺胞辦好事、謀實惠、增福祉,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供示範。

 

(三)工作目標。閩臺各領域融合發展進程加速推進,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效應充分顯現;融合發展政策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示範樣板功能更加凸顯;全域融合發展格局紮實推進,與全方位推進高品質發展協同增效作用更加突出。到2025年,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形成一批階段性標誌性成果;在未來更長一段時期內,福建全域基本建成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在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二、共建共享第一家園,打造兩岸社會融合示範樣板

 

(四)健全臺胞社會參與體系。在臺胞聚集社區開展閩臺共建共治共享試點,推出更多便於臺胞參與的社會融合項目、基層治理崗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拓寬臺胞參評各級榮譽和獎項範圍,激勵表彰一批參與生態環保、鄉村振興、社會公益、司法服務等事業發展的優秀臺胞典型。臺胞可加入相關行業性、學術性、專業性社會團體,擔任台資企業協會等非宗教社會組織負責人、法定代表人。擴大省社科基金臺胞專項扶持項目規模,建立健全閩臺學術交流合作機制。擴大臺胞擔任仲裁員、調解員、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檢察聯絡員及司法輔助人員等的規模,拓展臺胞參與福建法治建設領域。

 

(五)完善臺胞在閩求學研習制度安排。優化在閩臺胞子女申請就讀中小學和公立幼兒園流程,落實“歡迎就讀、一視同仁、就近入學”政策。符合條件的省內高校通過直接採認台灣“統測”、“分科測驗”成績等多種形式招收台灣學生,提升高校臺生的獎學金覆蓋面、入學助學金額度,擴大對臺招生規模。推動優勢特色臺企與閩臺高校深度合作,組建海峽兩岸職業技能教育聯盟,合作興辦職業學校。設立一批兩岸青少年研學基地。

 

(六)建設臺胞宜居宜業首選地。落實取消臺胞在閩暫住登記,調整相應行政事項,制定臺胞定居落戶工作規範,實現“願落盡落”。為首次來大陸的台灣同胞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務措施。優化臺胞出入境證件辦理服務,拓展台灣居民居住證在全省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和互聯網領域應用場景。推出更加便利臺胞使用移動支付的舉措。全省各設區市、平潭綜合實驗區要為就業創業臺青提供過渡期免費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建立全省臺胞醫保健保線上服務平臺。落實臺胞在閩購房、普惠養老、臨時遇困救助、參保“五險一金”等享受當地居民待遇。建設全省直接採認台灣地區職業資格證書統一平臺,頒發採信證書全省通用。擴大台灣地區職業技能資格直接採認範圍。大力推進學校、醫院、科研機構聘用臺胞工作。在閩台灣教師可參與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推動擴大符合條件的台灣居民在閩從事律師職業的執業範圍。

 

(七)提供更有溫度更高效率的涉臺司法服務。提升海絲中央法務區、海峽兩岸仲裁中心等的涉臺服務功能。設立涉臺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設涉臺法律研究諮詢、台灣地區法律查明中心和共享平臺,制定台灣民商事仲裁機構在廈門設立業務機構登記管理規定。實施“一室多員”涉臺檢察工作機制,提供精細化涉臺訴訟服務,優化涉臺執法信息公開平臺,推進提升臺胞權益保障法官工作室、檢察聯絡室、臺胞臺商服務中心(專窗)等運行質效,打造大陸涉臺司法服務優選地。

 

三、深化閩臺經貿合作,打造兩岸經濟融合示範樣板

 

(八)推動閩臺基礎設施應通盡通。構建陸海空立體式綜合性對臺通道樞紐。完善海運通道,推動加密“小三通”航線,推動福建沿海對臺客貨運樞紐設施提級擴能,推進兩岸客貨運輸便利化。拓展對臺空中通道,以福廈樞紐機場為節點,推動加密閩臺空中直航連接。推動暢通閩臺與大陸其他地區連接通道,加快推進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中西部運輸通道建設。加強物流樞紐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佈局建設,強化“絲路海運”、“福建中歐班列”服務閩臺物流運輸能力,做強做優海運快件、冷鏈物流等對臺特色業務,構建國際貿易物流新通道。

 

(九)實施優化涉臺營商環境行動。打造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營商環境,依法依規放寬台資臺企市場準入限制。擴大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對臺先行先試,推動實施對臺小額貿易備案管理等創新發展措施。制定《福建省促進兩岸行業標準共通條例》,建設兩岸標準共通服務平臺。加強金融對臺服務,創新兩岸社會資本合作方式,設立運作閩臺産業融合基金等,支持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深化“台資板”建設。完善臺胞臺企權益保障協調聯動機制,建立健全政企溝通渠道,各級黨政領導要常態化聽取臺胞臺商意見建議。

 

(十)打造閩臺産業合作升級版。建立閩臺融合發展重大項目清單,實行審批、要素、資金優先保障。深化閩臺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等優勢産業合作。高品質建設海峽兩岸積體電路産業合作試驗區、生技和醫療健康産業合作區等涉臺産業園區。加強要素保障,加快佈局建設古雷石化基地重大石化項目、寧德鋰電新能源産業鏈項目,拓展延伸上下游産業鏈。加快閩臺科技合作基地建設,實施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項目。推動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建設。構建閩臺人才聚集平臺,推動海峽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

 

(十一)拓寬台灣農漁業和中小企業在閩發展路徑。加快建設兩岸農漁業交流合作平臺,提檔升級台灣農民創業園、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深入推進閩臺鄉建鄉創合作項目,創建一批合作樣板縣(鎮、村),吸引更多臺胞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貿易合作社。創建海峽兩岸中小企業合作區。依託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平臺拓展台灣康養、文化創意等業者來閩發展空間。支持符合條件的在閩臺企和金門、馬祖企業參評“福建老字號”、“中華老字號”。

 

四、密切閩臺人文交流,打造兩岸同胞情感融合示範樣板

 

(十二)推進閩臺民間基層交流。辦好海峽論壇等兩岸重大交流活動。發揮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培優做強對臺交流基地,打造祖地文化品牌體系。加強閩臺法學法律界交流交往。支持開展閩臺佛教界聯合傳戒和福建道教對臺科儀培訓,省內宗教院校團體可招收台灣學生和會員。制定台灣民間組織在閩設立辦事機構實施細則。實施閩臺曆史展示溯源工程,開展“遷臺記憶”檔案文獻徵集、保護、開發利用和數字化工作,鞏固拓展閩臺同名同宗村交流,推動閩臺共修共建同名同宗村村志、館、網,完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等涉臺場館設施,深化尋根謁祖和宗親鄉親姻親交流。

 

(十三)加深閩臺青少年交流交往。辦好海峽青年節、海峽青年論壇、海峽青年社團圓桌會等品牌活動,促進閩臺青年社團結對交流。開展閩台中小學校校際結對交流。設立閩臺棒壘球區域發展中心,推動閩臺青少年以“閩臺聯合組隊”等方式參加大陸棒壘球比賽。建好用活台灣青年創業就業基地、體驗式交流中心,讓更多台灣青年來閩追夢、築夢、圓夢。

 

(十四)共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發揮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優勢,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深入實施涉臺文物保護工程,開展涉臺文物和文化遺産司法保護行動,讓更多符合條件的臺胞參與涉臺文物保護及考古項目。實施“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項目,擴大南島語族文化起源地影響。試點允許台灣業者在閩投資設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公司,制定促進兩岸優秀網絡文化融合發展若干措施,推進兩岸影視文化創作基地建設。支持閩臺媽祖宮廟聯合開展非遺項目“媽祖信俗”保護行動,推進兩岸閩南紅磚建築、媽祖文化史跡、關聖文化史跡、開漳聖王信俗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

 

五、以點帶面整體推進,構建福建全域融合發展新格局

 

(十五)持續提升廈門與金門融合質效。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科技創新、産業轉型、對外開放、公共服務、城市治理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縱深推進綜合改革試點。制定金門居民享受廈門同城待遇的政策舉措,打造廈金“同城生活圈”。加快推進與金門通電、通氣、通橋大陸側項目建設。做好廈金通橋、海運互聯、共用機場相關規劃銜接,適時推動廈門與金門共建共享基礎設施。推進廈門大學深化與金門大學校際交流合作。

 

(十六)推進福州與馬祖創新融合。制定馬祖居民享受福州同城待遇的政策舉措,打造福馬“同城生活圈”,便利更多馬祖居民到福州發展。推動共建兩岸物流集散中心,建設福州馬祖産業合作園區,促進文化旅遊、海洋漁業等領域創新融合,吸引臺胞臺企參與福州數字經濟發展。加快推進福馬通水、通電、通氣、通橋等工程大陸側項目,做大做強福州到馬祖的客貨運航線。建立福州新區與平潭綜合實驗區對臺融合協同機制,實現一體化、高品質發展。

 

(十七)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發展。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先行區域,優化海關監管模式,推動兩岸貿易結算便利化,進一步擴大對臺小額貿易,打造兩岸農漁産品貿易重要通道和中藥材交易平臺,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推出簡化臺商臺企在平潭綜合實驗區投資審批程式的相關措施,推動放開台灣信息服務行業準入,擴大對臺教育合作。構建更加便捷的兩岸往來通道,培育對臺直航通道,推動優化平潭綜合實驗區至台灣本島客貨運航線,適時開通平潭綜合實驗區至台灣郵輪航線,推進遊艇旅遊合作,紮實推進一批對臺基礎設施聯通項目建設。

 

(十八)拓展其他地區對臺融合實踐。泉州、漳州加快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辦好世界閩南文化節,開展與澎湖融合發展實踐。推進三明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發展龍岩、三明客家文化對臺交流項目,成立閩臺客家文化研究與交流聯盟。辦好莆田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建設媽祖文化中心。打造南平生態、文化、旅遊産業對臺合作品牌,加強兩岸碳計量技術交流。拓展延伸寧德電動汽車和新能源新材料産業鏈,打造閩臺新能源汽車智造基地。

 

六、強化組織領導,落實保障措施

 

(十九)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中央對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各方面全過程。

 

(二十)建立和完善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健全部省聯動、通報督導、新聞發佈等機制,加強溝通協調,全鏈條全方位推動工作落實。各地各部門要強化責任意識,配強專門工作力量,抓好落地執行。財政部門要統籌落實好各項經費保障。

 

(二十一)構建考核評估體系。加強跟蹤分析、評估督導、考核管理,將工作落實情況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作為黨政機關績效考評參考依據,納入巡視巡察監督範圍,提升工作質效。

 

(二十二)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加強政策宣傳解讀,暢通臺胞意見反饋渠道,凝聚各方共識。充分發揮人大、政協、民主黨派、工商聯和人民團體、海外僑團、涉臺研究智庫的積極作用,營造全社會共同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良好氛圍。

收起全文

期待兩岸文化交流龍行龘龘、前程朤朤、跨越山海、繁花似錦

2024-02-06
展開全文

近期,大陸一系列文化産品在台灣受到熱捧,“科目三”舞蹈短視頻在青年群體中爆紅,台北寧夏夜市舉辦“科目三”舞蹈競賽;電視劇《繁花》以其獨樹一幟的敘事審美風格在島內好評如潮,很多島內網友直言“想去黃河路打卡”;另一款深受大陸民眾喜愛的美食“一元一串的缽缽雞”也引發了台灣的美食狂潮,甚至有台灣網友把相關短視頻的魔性音響當作自己的鬧鈴聲。

 

期待兩岸文化交流龍行龘龘、前程朤朤、跨越山海、繁花似錦

 

社交平臺截圖

 

事實上,近些年來大陸優秀文化作品在島內頗受歡迎,《甄嬛傳》《瑯琊榜》《狂飆》等優秀影視劇多次在島內掀起追劇熱潮,現在台灣KTV點播排行榜上,前10名有一半是大陸歌曲,“讓子彈飛一會”等網絡流行語也逐步滲入台灣民眾日常生活,甚至成為兩岸民眾網上互動確認彼此身份的“暗號”……大陸文化影響力在台灣迅速擴大,關鍵就在於這些文化符號在島內容易産生共鳴共情。正如國臺辦發言人所言,兩岸中國人有著共同的文化根脈、共同的情感共鳴,哪怕人為阻隔,也難以減少,從未改變。

 

期待兩岸文化交流龍行龘龘、前程朤朤、跨越山海、繁花似錦

 

參加全國臺聯臺胞青年冬令營的臺青們盡情體驗冰雪樂趣(圖片來源:中國台灣網)

 

但客觀而言,當前兩岸文化交流面臨的形勢並不樂觀。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全力推動“文化台獨”,其毒害非常大,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對中華文化認同也呈現下滑態勢。馬英九執政期間,強調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力推兩岸文化交流,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認同度較高。自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從課綱、語言、歷史、宗教信仰等方面不斷“去中國化”,“文化台獨”愈演愈烈,不僅撕裂台灣社會,還製造了兩岸對立。另外,民進黨當局一方面強調所謂“構建文化傳播體系,讓台灣文化走向世界”,企圖通過文化傳播達到讓“台獨”分裂分子獲得國際社會對台灣地位的認同;另一方面則全力鉗制兩岸交流,頻繁動用行政司法等手段打壓參與者,製造“寒蟬效應”,甚至強制切斷兩岸文化交流渠道,如禁止愛奇藝等大陸影音平臺在台灣落地,千方百計降低大陸文化對臺影響力。

 

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塵埃落定,賴清德當選,可預見未來兩岸文化交流恐將面臨更多關山險阻。有輿論指出賴清德恐以更大力道推動“文化台獨”政策,利用所掌握的行政、司法權以及掌控的綠色媒體,全方位鉗制兩岸文化交流合作。但脫離中華文化是行不通的,台灣與大陸同祖同宗,中華文化在島內根基深固,兩岸文化交流內生驅動力強勁,台灣各階層群體對於全面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意願越來越強烈。事實上,從島內民眾對“科目三”“舞統”台灣的戲謔態度,就可看出其對民進黨當局“反中”反到反智的譏諷與不屑。

 

期待兩岸文化交流龍行龘龘、前程朤朤、跨越山海、繁花似錦

 

1月28日,參觀者觀看首屆兩岸藝術家春聯展。(新華社記者 陳鍵興 攝)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即將到來,多項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在兩岸各地火熱展開。如,首屆兩岸藝術家春聯展日前在台北“江山如此多嬌”藝術館開幕,2024台北燈節將照往例繼續邀請上海代表團參加,以“同臺共舞一家親·同氣連枝閩臺情”為主題的閩臺青少年交流聯誼活動正在福州舉辦……在甲辰龍年來臨之際,我們有理由期待,2024年兩岸文化交流可以龍行龘龘、前程朤朤,跨越山海、克難前行,在未來的日子裏繁花似錦。(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楠)

收起全文

島內年節的華夏味道

2024-02-21
展開全文

我的家鄉在台南,但因工作原因,我長居福建。今年過年,我從福州長樂機場直飛台灣高雄,驅車返回台南,回家奔赴一場醞釀了一年之久的家族團聚。除夕當晚,一道道豐盛的年夜菜,終於落成一頓中國人特有的團圓飯,一家十幾口和樂融融相聚于飯桌前,在外遊子與家中長輩傾訴著彼此的相思情。

 

有句閩南語俗諺道“年年春,年年富,給你哈田又哈厝”,是台灣島內年夜飯的最佳寫照。“春”字的閩南語發音同“剩”字,強調年夜飯必須豐盛且有慶余,代表著來年田間大豐收和生活良好足有餘糧。因為歷史原因,台灣有來自大陸各省的民眾,在年節美食交融上遂呈現出多樣化,譜出一桌的盛宴珍饈。

 

島內年節的華夏味道

售賣烤鴨的店舖

 

以我家中為例。每年除夕的年夜飯,桌子中間必須有一口火鍋,周圍搭配上雞鴨魚肉等豐富的菜品。火鍋從“無湯不成宴”演變而來,鍋口呈圓型,表示和樂團圓,雞魚則有大“雞”大利、年年有“魚”等寓意。雞鴨兩道菜因處理繁瑣,我母親一般直接購買現成的。雞是傳自老廣味道的羊城油雞,以油鹵做法放涼出菜,品味雞的原汁鮮味。鴨則是直接採買魯菜之光——北平烤鴨。面餅卷著大蔥、甜面醬,一口入嘴回味鴨油充盈舌尖的滋味。唯有魚我家會自己料理,煮的是廣西口味——蔥油魚。我去年赴廣西旅遊才發現,桂臺兩地烹魚方法如此相似。先是將魚炸得金黃酥脆,熬製一鍋甜口勾芡蔥油,淋在魚肉上,入口既有蔥香,又感酸甜,令人捨不得放下筷子。據家中長輩回憶,這是奶奶孩提時向鄰居廣西籍貫的眷村阿姨學習而來。一頓團圓飯匯聚了中國大陸各地的飲食精髓,傳遞到年夜相聚的碗筷之間,用年夜飯的色香味撫平著遊子一年的辛勞,也用其樂融融化解了家中長輩的思念之情,同時還提醒著我們不能忘卻華夏根脈,千年傳承下來的文明在觥籌交錯間繼往開來。

 

島內年節的華夏味道

老廣味道油雞

 

用過除夕年夜飯後,一家人齊聚在客廳,觀賞電視臺的除夕特別節目,品嘗瓜子、牛肉乾、魷魚絲、海苔卷等年貨小點,三三兩兩相互聊天,恨不得如倒豆子般將自己一年來的故事與家人分享,直到深夜。台灣的節慶習俗源自閩南一帶,在島內本地化與鄉土化的流變之中,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除夕夜間11點開始,全家會出動赴廟宇參與新春團拜。一眾人在宮廟主委和志願者的帶領下,持香祝願新的一年諸事順遂。廟宇方也會準備橘子和台南特有的府城椪餅,予以信眾分食,寓意來年大吉大利、擁抱平安。現場還會有“發財金”抽取活動,被抽中者意味著向廟宇外借發財錢母,許一個來年財源滾滾來的吉兆和祥瑞。團拜結束後,廟宇方備有煙花爆竹,在劈裏啪啦的震天巨響裏,轟轟烈烈地迎接新年到來。這部團拜大合唱,響徹城鄉每條街道,綿延不絕整個年夜。那是島內信眾的美好祈願,也是炎黃子孫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傳統和聲。

 

島內年節的華夏味道

除夕夜在廟宇裏參加新春團拜的信眾

 

在台灣年節習俗中,“初二回娘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出嫁的女兒會在這天返回“後頭厝”(娘家的閩南語,意為女方的背後靠山)探望父母,答謝父母養育之恩。初二這一天,各村廟宇門口還會舉辦宴請女婿答謝宴,主打一個全村同樂。我的外婆家是在雲林西螺的鄉下,廟宇還會在這一天搭建草臺戲班,邀請歌舞團體演出。除了現代歌舞演出之外,戲臺上還會有傳統布袋戲、歌仔戲等演出。我拉著外婆上臺合唱了一首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愛拼才會贏》。外婆作為大家長的幸福感,在此刻從笑到合不攏的口中緩緩唱出,唱成一曲團圓的和聲,慰藉著長輩們每一個等待晚輩回家的不眠之夜。

 

千年華夏傳統綿延至台灣,許多都沒有變,同時也衍生出許多在地化的特色習俗,呈現著中國人對於傳承的重視。每一位炎黃子孫血液中的基因,在島內每一地、每一處年節的習俗與活動間,展現得淋漓盡致。我相信,刻畫在我們炎黃子孫骨子裏的血緣認同,會在每一個喜慶年節,演繹著中國人對先祖、對傳統文化的崇敬和熱愛,以華夏信念鑄成的畫筆,化作一幅瑰麗斑斕的中國式畫卷,持續描繪到韆鞦萬世。(作者:謝建鋐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收起全文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

2023-09-28
展開全文

9月12日,新華社受權發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支持福建持續發揮在對臺工作中的獨特與先試先行作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助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此次發佈的《意見》是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的重要舉措。《意見》涵蓋全面,內容豐富,包括總體要求、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促進閩臺經貿深度融合、促進福建全域融合發展、深化閩臺社會人文交流和強化組織保障等6方面內容的21條具體舉措,彰顯“兩岸一家親”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

 

中共中央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48個部委和福建省9月27日在福州召開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專題會議。(中國台灣網 尹賽楠 攝)

 

促融需要“通”“惠”“情”。“通”,拓寬通路,持續“建路”和“開路”。《意見》強調“構建立體式綜合性對臺通道樞紐”,“完善區域物流集散體系暢通”,“營造更寬鬆政策環境”,“建設多層次兩岸金融市場”,暢通“人流”“物流”“金流”通道。“惠”,強化政策保障,助力臺胞臺企來閩發展。《意見》一方面從求學研習、就業、社會參與及生活等各個面向提出政策支持,強調製度完善,支持擴大招生規模、兩岸高校合作、臺企參與辦學、建立研學基地等促進臺生來閩;支持擴大招聘規模,職業資格認證,發展服務機構等鼓勵臺胞來閩;支持臺胞深入參與當地實踐活動與法治建設等,併為其提供生活便利與法律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優化涉臺營商環境、深化産業合作、促進台灣農漁業和中小企業在閩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全面加強閩臺經貿的深度融合。“情”,加速情感交融,促進生活、文化融入。打造廈金“同城生活圈”、福馬“同城生活圈”,擴大社會人文交流合作及文化領域融合發展,拉近閩臺民眾的心理距離。

 

《意見》的出臺體現了中央對臺政策的連貫性與穩定性。在新的歷史方位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兩岸關係發展的時代特點提出了新的理念。《意見》就是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政策指引下,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貫徹“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的要求,積極開展全域性、多輪次、多層面、漸進性的政策部署與落實工作,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與主導權,以兩岸同胞的共同福祉為要,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本,展現了極強的政策定力。《意見》的出臺基於兩岸長期交流發展的歷史經驗總結而來,是兩岸融合發展政策的又一次升級。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

 

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這些年來,大陸陸續推出《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 條措施”)、《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6 條措施”)、《關於應對疫情統籌做好支持台資企業發展和推進台資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助力臺企“11 條”)、《關於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農林 22 條措施”)以及涉臺的地方性法律法規,逐漸走入兩岸融合的深水層。《意見》是推動政策落實的又一重大舉措,深度結合了地域特色,抓住福建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及發展優勢,提出“福建全域融合發展”方案,率先深化閩臺兩地的共通性、連結性及密切度,達到帶動與輻射整個大陸的效應。

 

《意見》的出臺有助於促融政策走深走實走細。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重要內容與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此次《意見》提出了很多創新做法,比如開展臺胞擔任在閩非宗教社會組織負責人、法定代表人的試點;推動在閩的臺企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轉型;探索兩岸服務貿易合作發展新業態;支持金門共用廈門新機場,等等,這些都將為兩岸融合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作者:楊晶華)

收起全文

從兩岸“三通”走向“新四通”,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正當其時

2023-12-18
展開全文

今年是兩岸雙向“三通”全面啟動15週年。15年以來,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極大促進了兩岸人流、物流、資金流互動融通:兩岸人員往來極大便利化,高峰時期兩岸周航線超過600班次、年往來人次超過千萬;兩岸貿易規模持續增長,2022年兩岸貿易額突破3000億美元,大陸成為台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進口來源地;大陸成為臺商投資興業的熱土,2012年至2022年,臺商投資大陸項目增至12.97萬個,實際使用台資720億美元,先後有60家台資企業在大陸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大陸長期是臺商投資的最大目的地。

 

 

2008年,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兩岸兩會(即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為“海基會”、“海協會”)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談判,兩岸通過簽署相關協議正式實施空運直航、海運直航、直接通郵,大陸企業得以赴臺投資,兩岸同胞期盼了30多年的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得以實現。

 

2000年以後,臺商臺企尤其是台灣的電子信息産業掀起西進大陸發展熱潮,顯示兩岸“三通”扮演了促進兩岸經貿與人員往來蓬勃發展的“助推器”角色。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臺執政以來由於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遭到破壞,民進黨當局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干擾鉗制力道不斷增強,強力限縮甚至壓制兩岸經濟合作與人員往來,不僅對台灣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赴大陸發展設置眾多障礙,近期更直接以負面清單等措施直接限制島內相關技術人員赴大陸發展,但兩岸關係能融盡融、大陸持續推進應通盡通的趨勢和步伐未曾停止。

 

兩岸由“通郵通航通商”加速邁向“經貿合作暢通、 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的“新四通”正當其時。 作為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福建在兩岸融合發展方面先行先試,探索出了一些新方法、新路徑。

 

從兩岸“三通”走向“新四通”,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正當其時

 

一方面,“新四通”符合台灣地區民眾迫切需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需求,尤其對於金門、馬祖這些臨近福建沿海地區的民眾而言,儘早實現通水、通電、通氣和通橋,就可以更好地分享福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紅利;另一方面,“新四通”可為兩岸多樣態融合發展提供支撐保障。加速推動兩岸經貿合作暢通,推進兩岸共同市場建設,積極落實臺企在大陸發展“同等待遇”,如福建地區在權益保護、商事登記、行業準入各方面全面落實同等待遇,並對閩臺融合發展重大項目採取清單制管理,給予審批優先、要素優先和資金優先保障等措施,將極大強化大陸對臺商臺企吸引力,促成臺商臺企深耕大陸發展。推進兩岸行業標準共通則有助於激活臺胞臺青主體動能,如福建地區擴大直接採認台灣地區職業技能資格範圍,為臺胞臺青來大陸就業創業,提供更大空間和更多機會,“聚沙成塔”,帶動兩岸更綿密互動,進而形成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

 

站在2023年歲末展望2024年,兩岸關係仍將面臨諸多風險與波折,兩岸融合發展也將面臨更多險阻、更多挑戰。但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兩岸同胞是命運共同體,只要我們致力於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兩岸關係必將克難前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楠)

收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