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粽”不同!“宮裏過端午”、賞非遺南音,廈門端午活動妙趣橫生
孩子們沉浸式體驗趣味民俗。(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 供圖)
包粽子現場熱鬧非凡,參與者樂在其中。(廈門日報記者 林銘鴻 攝)
華僑大學學生體驗做香囊。(華僑大學供圖)
民俗雅趣 同樂同享
地點: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
6月8日,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舉辦“宮裏過端午”、賞非遺南音等系列公益活動,受到廣大市民遊客歡迎。
係採絲、沐蘭湯、懸艾人、鬥百草……在專業老師帶領下,參觀者從故宮博物院藏“徐揚繪《端陽故事圖》冊”出發,了解端午節的歷史文化知識,沉浸式體驗多種趣味民俗。
端午假期後兩天,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將繼續舉辦南音、歌仔戲等非遺欣賞活動。該館還設置互動彩繪遊戲“鼓扇百索市”,以館內文物上的紋飾為靈感,為扇面描繪“辟邪”圖案,拍照發佈集讚,可免費獲贈1條“五色百索”。
地點:思明區
8日上午,“濃情端午 ‘粽’享文明”廈門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暨思明區文明實踐集中活動日吸引眾多親子家庭參加。
本次活動地點設在思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遊園活動包含“家國情”“文明行”“文化韻”三個主題內容。“家國情”結合端午文化知識進行有獎問答,很快活躍了現場氣氛。“文明行”“文化韻”的內容被設計成射五毒、踢毽子、釣粽子、端午拼圖、“粽”情猜謎、你比我猜等十大打卡項目。活動形式寓教于樂,深受大家喜愛。
7歲的熙熙和3歲的琦琦穿著美美的漢服,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參加端午遊園。爸爸李先生有感而發,“很願意讓孩子多參加傳統佳節活動,我們需要這樣的平臺讓孩子在參與中了解中華文明,才能把優秀文化傳承下去。”
本次活動由市委文明辦主辦,思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區委文明辦、海西晨報社承辦。
粽香四溢 情誼綿長
地點:湖裏區
“大家聚在一起,讓我回想小時候一家人過端午節的場景,這是家的感覺。”76歲的在廈臺胞曹原彰説道。
6月7日,湖裏區委臺港澳辦、湖裏區臺商聯誼會聯合舉辦“粽香飄兩岸 端午話團圓”——湖裏區第41次臺商聯誼會迎端午節的聯誼活動。活動在雲創智谷閩南風情館舉辦,吸引了三百餘名老中青三代臺胞參與。
隨著現場師傅的示範,臺胞們紛紛動起手包起了粽子,一會工夫,一個個精緻飽滿的粽子呈現在大家眼前。2019年來大陸生活,如今在廈創業的陳語萍第一次體驗包粽子:“我們兩岸同胞的心就像粽繩一般緊密相連。”
“兩岸習俗相同,有共同的文化傳承。”湖裏區委臺港澳辦主任方旭明説。本次活動在體驗端午傳統習俗的同時,共敘兩岸親情友情,感受兩岸一家親的濃濃情誼。
地點:華僑大學
“一折葉、二盛料、三壓實、四包嚴、五扎繩……”端午節前夕, 華僑大學開展“華園迎端午 ‘粽’享師生情”主題端午節活動,在學生社區後勤阿姨的指導下,學子體驗包粽子以及做香囊、猜字謎、投壺等端午民俗活動。
(廈門日報記者 朱道衡 吳燕如 陸曉鳳 莊筱婧 應潔 通訊員 黃書磊 蔡錦陽 潘榮傑 編輯 王婷婷 監製 蔡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