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家門口的全運會,他們辭職參賽——香港手球隊的“熱血奇跡”
|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5-11-12 12:20:44 | 來源: 新華社 |
終場哨響起,5000余名觀眾的掌聲、歡呼聲經久不息。香港隊全員步入場內,相擁而泣。
10日晚,香港男子手球隊並沒有贏球,但香港啟德體藝館仍然見證了他們的榮耀: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男子手球季軍爭奪戰中,香港隊25:33不敵北京隊,但第四名的成績已經創造了球隊在全運賽場上的最佳戰績。
這是一支由16名業餘球員組成、綜合實力並不被外界看好的隊伍。更鮮為人知的是,他們用幾乎全員辭職或停薪留職的方式,在本屆全運會上書寫了一段關於熱愛與堅守的熱血傳奇。

11月10日,香港隊球員在比賽後向觀眾致意。新華社記者 于洋 攝
小組賽力克澳門和上海;四分之一決賽逆襲廣東,挺進四強;半決賽與安徽鏖戰到最後時刻,以3分之差惜敗對手。回顧整個征戰歷程,香港男子手球隊主教練許文邦説,隊伍從來沒有放棄每一個球、每一個防守,這個成績彌足珍貴。“我在心裏幻想過好多次這個場景,但是當它真正發生的時候,還是沒法相信這是真的。”他説。
“16個球員裏,有15個現在都沒有在工作。”中國香港手球總會董事局主席何仲浩説,隊員們沒有穩定工資,能堅持到今天,靠的就是“愛手球”三個字。

11月7日,香港隊球員簡翊文在比賽中慶祝得分。當日,在香港啟德體藝館進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男子手球四分之一決賽中,香港隊28:26戰勝廣東隊。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香港手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起初只在少數學校和社區裏零星開展。1970年底,香港業餘手球總會(後更名為“中國香港手球總會”)成立,然而,受限于場地、資金等因素,香港手球長期處於“小眾發展”狀態。
據何仲浩介紹,1997年,香港首次組隊參加第八屆全運會,臨時拼湊、缺乏系統訓練的手球隊最終以第九名成績收官;2005年第十屆全運會,隊伍首次闖入前八;2017年第十三屆全運會,他們以第六名創下當時的歷史最佳。

2017年8月26日,香港隊球員慶祝勝利。當日,在天津進行的第十三屆全運會男子手球第二階段半決賽中,香港隊以27:23戰勝天津隊。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但“成績難出、保障不足”的惡性循環始終未被打破——手球在香港並非主流運動,未能進入香港特區政府體育資助核心層級,隊員們長期在戶外水泥地訓練,每週僅能獲得一次室內訓練機會,過硬的地面不僅增加受傷風險,還常受天氣影響。“和內地專業隊伍的系統性保障相比,我們的訓練條件簡直是天壤之別。”許文邦説。
隊長謝永輝身兼手球教練與健身工作室經營者兩種身份,副隊長劉健斌曾是穿梭萬米高空的空乘,還有隊員是火場逆行的消防員……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年輕人,因共同的熱愛匯聚在一起。“以前都是利用晚上下班時間訓練,經常因為有人要加班、有人要值勤,連全員合練都湊不齊。”謝永輝説,“但只要一踏上球場,所有疲憊都忘了。”

11月8日,香港隊球員謝永輝(中)在比賽中射門。當日,在香港進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男子手球半決賽中,安徽隊24:21勝香港隊。新華社記者 于洋 攝
2025年全運會首次由粵港澳大灣區共辦,香港賽區成為手球項目的承辦地之一。這個在家門口參賽的契機,讓這群人做出了人生中最勇敢的抉擇。為了保證訓練時間,全身心投入備戰,16名隊員中15人毅然辭去正職或申請停薪留職。
“想打敗專業隊,先把自己打造成專業的樣子;想摸到冠軍獎盃,先相信自己終有一天能成功。”許文邦説,全運會備戰期間,隊員們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對著錄影一遍遍摳動作,嚴格控制飲食,訓練時間按照專業球隊來實行。
從水泥地到全運會賽場,從業餘球員到全國四強……如今,在熱愛與堅守的澆灌下,香港手球隊用行動詮釋了體育的純粹與力量。
“全運會讓更多國人關注了香港手球,也為香港手球的未來發展增添無限可能。”何仲浩説。
新華社香港電 記者周萬鵬、孟佳、李俞輝
新聞推薦
- 抓住有利契機 助推融合發展——第十六屆津臺會期間天津各區多措並舉促交流合作2025-11-12
- 十載茶奧鑄華章 兩岸同心向未來——2025中華茶文化周暨第十屆中華茶奧會圓滿落幕2025-11-12
- 第十屆南安鳳山文化活動周盛大舉行 兩岸四大信仰祖庭共敘緣脈情深2025-11-12
- 《寶島英雄》總導演:要讓那些無名英雄成為兩岸青少年心中有“名”的英雄2025-11-12
- 三幅宋代名畫亮相台北故宮博物院南院 引發觀展熱潮2025-11-12
- 《台灣·1945》,《沉默的榮耀》前奏曲2025-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