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频道
全部栏目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炎黄·丝路”交响音乐会亮相国家大剧院,上音作曲家强强联手形成创作合力

文艺清单 2019-07-03 23:53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集体创作有优势也有弊端,他们的默契不同寻常。
  • {{brTitle}}

上海音乐学院“炎黄·丝路”交响音乐会7月2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指挥家林大叶执棒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演绎了交响幻想曲《炎黄颂》和交响乐《丝路追梦》两部原创作品。两部作品凝聚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的集体智慧,让人看到上音在教学、科研之外蓬勃的艺术创造力。这场音乐会进入了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19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献给新中国70华诞的一份礼物。

交响幻想曲《炎黄颂》首演于去年“上海之春”闭幕音乐会,讲述了华夏始祖炎黄二帝的传奇。作品分为四个乐章,由周湘林、赵光、张旭儒、尹明五四位作曲家分别完成。四个乐章各具特色,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起承转合,浑然一体,这得益于四位作曲家长年累月的紧密合作形成的默契。交响乐《丝路追梦》则是四位作曲家联合叶国辉共同创作的。作品分为序曲、随想曲、狂想曲、幻想曲、畅想曲五个部分,2016年9月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首演。

作曲家周湘林认为,一个创作者最难突破的就是自己的个性和习惯,集体创作的优势在于,观众可以在一台音乐会上,感受到多元的风格。然而,集体创作也有其弊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杨青指出,艺术家们往往有着极强的个性,在不少集体创作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不顾大局,只管自己的情况,造成作品处处都是轰炸、处处都是高潮。但《丝路追梦》张弛有序,起承转合十分流畅,这离不开几位作曲家对艺术品质的共同追求。

交响乐《丝路追梦》的五位作曲家登台与指挥林大叶一同谢幕。

要让不同的创作者连成一条心,形成强大的创作合力,离不开创作之初具有全局意识的整体策划。《炎黄颂》和《丝路追梦》都由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林在勇出品,院长廖昌永担任艺术总监。而上音科研处处长钱仁平,则为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文本基础,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充分的前期工作,让作曲家们提前达成了共识,让乐章之间紧密相连。

《炎黄颂》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的资助,今年5月从西安出发,开启了国内巡演。而《丝路追梦》自2016年9月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首演以来,已先后登台中国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舞台,迄今已演出14场。

“炎黄·丝路”交响音乐会海报。

无论是《炎黄颂》还是《丝路追梦》,都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汲取养分,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但它们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回归,而是将古典交响乐传统、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民间艺术与当代音乐创作理念进行了有机结合,迈出了创新的脚步。更重要的是,两部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得到专家的肯定,也在一场接一场的演出中收获了观众的掌声。作曲家张旭儒说:“我们虽然都是学院派,但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一切形式都要为内容服务,我们的作品要接地气,要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欣赏。”

上海音乐学院近年来集中创作力量,推出了一系列原创力作,除了《炎黄颂》和《丝路追梦》,还有歌剧《汤显祖》《贺绿汀》,音乐剧《海上音》等。这些作品正在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舞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题图来源: 图片来源: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题图说明:指挥家林大叶执棒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演绎了交响幻想曲《炎黄颂》和交响乐《丝路追梦》两部作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 作者 {{name}}
    {{organizename}} {{departname}}
    {{detail}}
此文章不存在或已下线
  • @康平路
  • 伴公汀
  • 上海一周
  • 直通200号
  • 观见
  • 海上755
  • 帮侬忙
  • 民声直通车
  • 民生调查
  • 上海辟谣平台
  • 侬好上海
  • 文汇教育
  • 朝花
  • 笔会
  • 夜光杯
  • 文汇文艺评论
  • 文化观澜
  • 文汇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