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嶺長城第三次修繕即將竣工
來源:北京日報  |  2021-11-05 09:25:05

  原標題:磚石靠騾馱人背 金山嶺長城第三次修繕即將竣工

金山嶺長城第三次修繕即將竣工

金山嶺長城景區層林盡染,風景如畫。 周萬萍攝

  大美燕趙,秋高氣爽。幾段長城隨山勢連綿起伏,將京冀大地連為一體,古老的長城因保護修繕愈發生機勃勃。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組成部分,今年6月金山嶺長城保護修繕啟動,工程範圍包括28號至32號等5座敵樓和475延長米墻體。工程按照最小干預原則,最大可能保留歷史原貌進行修繕,即將全面完工。

  10月14日,記者來到金山嶺長城景區,進入景區大門後,向西拐入小路再步行約10分鐘,便到達修繕工程的入口。抬頭仰望,山上的長城城墻和敵樓在青山綠樹間若隱若現。山腳下,4匹騾子正在裝運材料,每匹騾子馱著兩個鐵質籮筐,裝滿後,工人牽引著騾子攀爬至山頂。金山嶺長城管理處主任郭中興告訴記者,在崇山峻嶺間,很難實現機械運輸。現在與古代一樣,用騾子把材料馱到城墻下,再靠人力往上背。

  金山嶺長城位於承德市灤平縣境內,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全長10.5公里,宛如一條巨龍蜿蜒盤踞在山巒之上,是明長城的精華地段,素有“萬里長城 金山獨秀”之美譽。金山嶺長城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明長城之一,成為中外長城愛好者和攝影師的打卡地。

  記者沿一條小路向上,山間樹木茂盛,非常陰冷,陡峭的山勢也讓過程略顯艱難,行進間不免氣喘吁吁。約莫30分鐘,記者來到山頂,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陽光明媚,長城內外滿目蒼翠,令人心曠神怡。十幾位工人無暇欣賞,都在俯身忙碌。郭中興已在長城工作20多年,他介紹,31號至32號敵樓之間的宇墻因數百年風雨侵蝕造成坍塌近37米,是這次修繕工程量最大的一處。這段墻依山勢而建,有弧度,坡度陡,幾百年來雨水對墻體造成衝擊。“雨水、雪水滲漏至墻體內,導致岩體風化、墻體塌方。”在維修時,首先要把這段墻體從上到下清理到根基,找到病害所在。經過一個多月的清理,找到最下面一層岩石。然後再進行修整、補砌、加固。金山嶺一帶的墻體多為磚包墻,兩面是青磚堆砌,裏面是夯土或者土石填充。工人用白灰漿封護墻體裂縫,防止雨水滲入墻體內部對墻體造成侵害。郭中興提到,白灰漿使用30%的白灰、70%的黏土混合到一起,“這種配比兼顧柔韌性和強度,效果甚至優於現代的水泥。”

  長城建在山脊之上,行走於此,記者小心翼翼,腳下斑駁的馬道無聲地訴説著古今故事。金山嶺長城一共進行過三次大規模修繕,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是2014年前後,如今進行的就是第三次修繕。第一次對2000多米的長城進行了復原性修繕,後兩次則以最小干預、排除險情為原則。郭中興説,修繕前,馬道上灌木叢生,還沉積了20釐米至30釐米的土層,“這些東西要先去除”。長城上的底磚多為條磚,面磚多為方磚,修繕時都盡可能地保持現狀,僅對風化的部分進行剔補。

  工人大都參加過箭扣長城、山海關長城等地的修復任務,經驗豐富。在對敵樓的修復中,工人對敵樓墻體酥鹼深度超過100毫米的墻磚進行剔補,對鬆動、存在坍塌危險的墻磚予以修整、補砌、加固,對墻體現有裂縫用白灰漿進行封護,防止雨水滲入內部對墻體造成侵害。從山腳下到修繕工地,一上一下就要1個多小時,為節約時間,工人們每天只上下兩趟,其他時間都泡在山上埋頭幹活。雖然每天很辛苦,但他們都覺得,修繕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産,很自豪。

  本次修繕即將全面完工。郭中興説,此次金山嶺長城保護修繕工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堅持不改變文物,最小干預的原則,以排除長城本體險情為目的,妥善保護長城遺存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使長城突出的歷史信息得以延續和傳承,希望能給其他地區的長城保護修繕帶來示範效應。(北京日報 記者 李如意)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